APP下载

“互联网+课程”理念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2017-02-20蒋维西杜萍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内涵价值互联网

蒋维西 杜萍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前,“互联网+课程”的价值在于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驱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力量,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因此。为了贯彻“互联网+课程”的理念,我们应该依托互联网属性,推动课程理念的完善与更新;借助校企或校校合作搭建平台,加速海量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群;凭借分析与定量的评价方式,促进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与科学性;运用云计算与智能游戏服务于课程,推进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优化。

关键词 互联网+课程 内涵 价值 路径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也成了学界热议的焦点。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正在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每种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都不同。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课程”将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可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对“互联网+”还没有达成鲜明的共识,例如“互联网+课程”是什么?有什么内涵特征以及怎样贯彻“互联网+课程”的理念?本文将对这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阐释。

一、“互联网+课程"的内涵

1.“互联网+课程”的概念

(1)“互联网+”是什么

近几年,“淘宝”“腾讯”“滴滴打车”等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和繁荣使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的强劲力量,从而使得理论界开始对互联网产业进行研究探索。2012年“互联网+”这一理念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先生率先提出,他认为“互联网+”这一理念最终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将所有行业产品与互联网多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最终实现各行各业产品数字化的贯通”。2014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腾讯总裁马化腾关于“互联网+”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趋势,是一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的《“互联网+”研究报告》更是详细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把互联网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扩散开来,从而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的解释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综上所述,通过各种对“互联网+”含义的分析,我们不难归纳“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将社会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进行高度融合,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来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效运行,同时社会传统产业用户的海量需求反过来推动互联网自身技术的创新与优化,从而使得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提升社会生产力,其中创新起着催化与驱动的作用。

(2)“互联网+课程”是什么

根据以上我们对“互联网+”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互联网+课程”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的“细胞核”与互联网这个“细胞膜”深度交汇融合,通过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变革,形成新的课程生态,实现传统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变身,既为传统课程注入互联网理念的新鲜血液,使课程培养的人才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又促进课程自身在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转型。从课程目标方面来说,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满足互联网对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与合作意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更加强调开放多元的学习方式,注重學习者自身的学习体验,强调学习情景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从课程评价的方面来说,转变以前的类似以考试为单一路径的评价方式,强调多元评价,“将不可量化的指标,例如情感、能力等通过教育大数据的形式加以测算和评估”。正如“互联网+商业”就形成了淘宝、京东等一系列新生态的企业,俗称“电商”,“互联网+课程”也势必会产生一些新生事物,近两年最典型的就是“微课”“MOOC”。但是“互联网+课程”并不只是传统课程与互联网的低端切合,更是一种“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的全面叠加与互构”。

2.“互联网+课程”的基本特征

(1)超时空性

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使得课程也具备了超时空的特性,所谓超时空性,就是使课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移动设备存在的地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的学习,这也是互联网与课程的融合之路最基础的体现。“互联网+课程”使得课程的实施不再是学校与课堂的专利,学校的知识围墙渐渐消逝。坐在农村课堂里的学生依然可以享受到全国优质的课程资源,这使得实现城乡的教育公平不再是梦想。

(2)大规模开放性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的原因就是互联网自身开放性的特质,在互联网上,人们每一次在汲取分享信息的同时也在创造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每个人都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一员。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课程”也必将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组成部分的开放,并取消了一切限制性的围栏,将所有的设置与产品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不仅欢迎每位学习者的参与和互动甚至是参与课程评价,而且“鼓励和创设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走进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场域”,从而使得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于此同时,“互联网+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受众群体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成千上万、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课程,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

(3)关注用户个性化课程学习需求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批量输出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虽然在以前的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调整,但大批量、集体化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可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化需求越来越突出,异质的学习者越发要求接受个性化的课程服务。因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就很难实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课程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课程”的理念中,人的个人价值被广泛关注,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任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教师执教的课程来学习,学习完成后还可以对学习的课程进行评价,以促进网络平台管理的完善。因此,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学习体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课程学习需求成为了其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原则。

二、“互联网+课程"的价值

从显性的特征看,“互联网+课程”是传统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从隐形的特征看,“互联网+课程”的新形态势必须要发挥1+1>2的高效成果。那么,“互联网+课程”对于当下中国教育具有哪些积极意义呢?又能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做出哪些贡献呢?

1.“互联网+课程”是驱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力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迈入深水区,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全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各种发展矛盾凸显,例如: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课程评价方式依旧单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等。不遗余力地贯彻课程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根本方法,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

虽然,从以上这些大致的举措我们可以得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一步的攻坚方向,但如何依据这些方向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及时敏锐地更新理念,更需要我们借鉴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来支撑课程的变革,而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与传统课程的融合恰恰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彻底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率,完善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说,“互联网+课程”是一股驱动创新浪潮,一股时代前沿的浪潮,更是一种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力量。

2.“互联网+课程”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

促进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重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目前,“班班有多媒体”“校校通网络”等工程的推动,使得互联网进入农村学校已成为常态。“互联网+课程”使得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互联网+课程”的超时空性使得偏远农村的学生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坐在教室里听到来自大城市优秀教师执教的课程,师资问题得到了一部分缓解。在“互联网+课程”的支持下,这些优质课程资源大部分价格低廉甚至是免费。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课程”可以使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完成进修课程的学习,使得农村教师得到自我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配合“互联网+课程”与学生在线下实现及时互动,达到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的良性循环。

3.“互联网+课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步入深层次阶段,在互联网技术革新下,西方发达国家均把实现教育信息化列为其教育战略的重点。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plan)针对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在移动终端设备信息化、创设多维数字化的学习场域以及数字设施的应用等方面加以要求。英国更是制定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JIS战略》,将网络计算、云服务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关注的重点领域。新加坡制定了iN2015,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教室的多媒体建设以及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而我国2016年教育部刚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發展,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因此,可以说,“互联网+课程”是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通过“互联网+课程”将使教育过程发生如下改变:首先,教学由集体化转变为个性化,教材由纸质变为数字化。再次,课程管理从经验化转变为科学化。其次,课程资源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集聚化。最后,课程评价由定性与描述转变为分析与定量。

三、“互联网+课程的路径

1.依托互联网属性。推动课程理念的完善与更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使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融合趋势加剧,各个领域均在探寻自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之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真正的变革并不在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与各领域融合的技术,而在于人们在互联网融合背景下所持的理念,毕竟所谓“理念先导”,一切变革都源自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因此,“互联网+课程”并不只是一种技术型的融合,更是一种理念的深度融合。我们应该借助互联网与课程的融合趋势以及互联网自身的属性,促进课程理念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摒弃以往陈旧的课程理念,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理念。首先,凭借互联网远程数据传输的便捷特性,促进形成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其次,依托互联网开放的属性,加速形成开放的课程理念。最后,融合互联网多元动态的属性,加速形成协调发展的动态的课程观,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静止的课程观。

2.借助校企或校校合作搭建平台,加速海量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群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使得课程资源商业化,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形成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建立交易平台,促进优质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内流动”。名校间强强联手或名校与名企合作,携手建立具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网上平台,汇集优质的课程资源。

近些年,虽然很多互联网企业都瞄准时机创建了自己的课程资源平台,例如,网易的网易公开课,腾讯的腾讯课堂等,但这些互联网企业经营的产业较多元,并不是专门做慕课平台的运营商且与中小学合作不紧密。因此,虽然平台有所推广,但难以形成影响力大,优质资源丰富的平台。相比较国外,Coursera作为较成功的慕课平台运营商,花巨资开发先进技术,通过分析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而得出一些重要的数据结论,例如分析学生观看课程视频重播率较高的片段,反馈给课程资源团队改进,从而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因此,我国也应创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课程资源平台。

3.凭借分析与定量的评价方式,促进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科学准确的课程评价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而传统的课程评价之所以饱受诟病的原因就是方式过于单一且课程实施过程难以准确地收集客观数据,导致科学性有限。例如,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依靠考试作为唯一途径,一锤定音,过程性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缺乏差异性。

在“互联网+课程”时代,依靠云计算以及教育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使得我们科学分析非结构化指标(情感态度、心理因素、能力)成为可能。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发相应的网络在线评价软件,然后通过文本录入以及传感器导人的方式,运用分析与定量的评价方式,科学地分析收集到的非结构化数据(教师的教案、学生的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任教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允许教师与学生通过评价软件反馈意见和建议,他们反馈的信息也将通过网络录入数据库,成为今后评价的参考数据,以此使课程实施易于监测和调控。目前西方国家已做了一些尝试,例如,美国田纳西州增值评价系统(TennesseeValue Added Assessment System,TVAAS)为了准确评估教师工作效能、以及学校和学区的各方面指标,连续多年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追踪分析。

4.运用云计算与智能游戏服务课程,推进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优化

“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优化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满足个体的需求成为了“互联网+”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对于授课方式来说,当学习者通过自身对课程的学习体验将课程传达的知识内化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时候,这样的授课方式才算成功。对于学习者而言,当授课方式引发了自己快乐学习体验,愉快地满足自身对课程学习欲望的时候,学习者才能对课程产生再次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高效的学习。因此,推进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优化,成了“互联网+课程”实施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有如下优化策略。

开发课程类网络智能游戏,为学习者创设生动的游戏化学习情景,让学习者在智能游戏带来的愉悦快感中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学习课程,积极自主地促进课程知识内化,从玩中学。

优化“互联网+课程”产品的设计,增加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习者将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连结,促进知识的内化。

尝试运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学习者对电脑软件的操作行为以及学习者对课程软件的信息反馈,智能测量与分析学习者的兴趣倾向与能力等隐形特征。例如,2007年美国普渡大学开发研制了“课程信号项目”,它的先进性在于充分归纳分析学生的成绩单、课程管理系统以及学生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划分类别,然后面向其中具有学习成绩差或辍学倾向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辅导服务。

綜上所述,“互联网+课程”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用互联网思维探索融合路径将会成为常态。在这种趋势下,我们期待会有更多、更微观细致的探索与研究出现。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内涵价值互联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粒米的价值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给”的价值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木木相册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