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10省(区)的比较
2017-02-20尤丽都孜司地克彭甲超
■ 尤丽都孜·司地克/彭甲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黑龙江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10省(区)的比较
■ 尤丽都孜·司地克/彭甲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遵循系统全面原则、主要因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科学客观性原则构建了上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的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我国10个矿业大省的矿业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对比,结果显示:(1)黑龙江在10省的横向矿业经济竞争力方面分数最低;(2)矿业生产销售竞争力、矿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以及新发现矿产地得分降低黑龙江省综合矿业经济竞争力。基于分析结果,文章认为黑龙江应从正确处理产权归属问题、延伸产业链以及精细加工及开展矿业权招商引资等方面提升矿业生产销售竞争力、矿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和新发现矿产地等。
矿业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黑龙江
0 引言
矿业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下游产业的原料保障基础。黑龙江省矿业经济产业主要包括煤炭采选业、冶金工业和建材工业,均为其传统优势产业。近五年来,黑龙江矿业经济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3个百分点,利税年均增长20.5个百分点,分别比全省工业平均增速快8.3%和12%。
矿业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形成制约。如何有效地评价矿业经济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转型显得很有必要。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能够有效指明矿业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实现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杨树旺等,2011)[1]。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建材、冶金、新材料等下游产业加速发展,在这些下游行业的高速带动下,矿业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增大。黑龙江省如何提高矿业经济竞争力,有效避免“荷兰病”,实现资源的要素禀赋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朱清,2015)[2]。而矿产资源、矿业市场和矿业经济的宏观管理是矿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何有效提升矿业经济竞争力,李刚(2012)认为重新界定税费关系对资源型城市提高矿业竞争力格外重要[3]。周进生等(2014)认为矿业区的经济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系统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区域竞争力评价理论等[4],而本文则主要是通过系统全面原则(周德群等,2005)[5]、主要因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科学客观性原则评价黑龙江省的矿业经济竞争能力。
1 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1.1 系统全面原则
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矿业经济发展相关要素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所有要素和谐共生,矿业经济发展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多个维度。我们在选择评价指标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所选指标是否可以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矿业经济竞争力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所有的评价内容并不现实,但它必须囊括影响矿业经济竞争力的一些主要因素,能大致反映矿业经济竞争力的全貌。任何单一的指标是不可能完整地体现所需要的信息的,因此,在开展竞争力评价时,建立综合多层次的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要尽量用较少的指标,以及层次清晰的指标体系来体现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的内容。同时,在设置指标时,还要注意规避指标缺失和指标污染的现象。评价指标缺失是指构建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无法完整地体现出矿业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方面,这意味着指标设置不够全面;指标污染指的是将原本对竞争力评价没有影响或者影响较小的一些指标列为重要指标,这可能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另外,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内在统一性。对于同一项评价指标,其涵义、空间范围、测度时间、口径范围以及计算方法都应该是一致的。
1.1.2 主要因素原则
在设置指标时,并不是指标体系越复杂越好,也不是指标越多越好。如果选择的指标太多,工作量就会增大,最重要的是可能会导致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淹没主要因素的贡献,同时这些非重要性因素还可能对竞争力评价结果产生干扰,引起较大误差。此外,所选择的指标越多,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的概率就越大。我们应该避免对评价指标的重复设置,剔除相互关联的指标,选取少数的有代表性的、能突出重点的评价指标。
1.1.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价指标本身的可获取性,如果所选择的指标信息很难获取,那么该指标就是无效的。同时,还要尽量选择可量化的指标,这便于我们直接从统计年鉴中获取所需数据,避免数据搜集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所设置的指标应该都是结合现实条件,切实可行的。众所周知,评价指标不仅仅可用于评估竞争力的强弱,它也将成为地区矿业经济发展下一周期的导向。指标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以引导行为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如果指标的设立要求过高,脱离实际,也将会挫伤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反而不利于提高矿业经济竞争力水平。
1.1.4 科学客观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层次的设置都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同时,各指标之间一定要确保边界清晰。客观性是指在建立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不能带有偏好或者偏见。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指标的取舍,在进行模型计算时,要尽可能地尊重客观结果。
1.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矿业经济作为一种资源型产业,其竞争力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考虑:
第一,地质资源禀赋。矿业开发的对象是矿产资源,在影响矿业投资决策的三个关键因素中,地质资源潜力排在首位(周进生、鲍荣华,1997)[6]。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分布与丰度,当前我国山西、内蒙、陕西等几个主要矿业大省(区)无不是矿产资源集中的区域。资源禀赋不仅是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对政府和社会资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拉动矿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资源禀赋是决定矿业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因素。
第二,矿业科技水平。地区具有较好的矿产资源禀赋是前提,但能否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取决于矿业科技水平。一般而言,矿业科技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矿业机械化程度和机械设备钻探水平——以机械岩芯钻探工作量(万米)指标来表示;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以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来表征;自主创新能力高低——以专利授权数(件)来衡量;技术对提高生产率和环境保护发挥的作用——以单位产矿量能耗(吨标准煤)来表示。
第三,政府政策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其它行业相比,政府的政策环境对矿业经济的运营发展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矿产资源产权属于国有,而且该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工业生产意义重大,政府除了像对其它行业一样约束和规范矿业开发生产主体的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授予有资质的主体勘查和采矿许可,我们用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有效数(宗)、勘查许可证有效登记面积(平方千米)、采矿许可证有效数(宗)、采矿许可证有效登记面积(平方千米)四个可量化的指标来表征政府政策环境。
第四,矿业市场活力。矿业市场包括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市场和矿业产品市场两部分。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市场的竞争力可以用地质勘查投入(万元)来衡量;矿业产品市场主要是矿产品销售的市场,矿山企业和从业人员是生产矿产品的基本要素,而工业总产值、综合利用产值和矿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是矿业市场产出和发展情况的突出体现,是矿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
1.3 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以上分析,构建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由4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构成。
2 实证研究
表1 矿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我国10个矿业大省的矿业经济竞争力,以了解黑龙江省矿业经济发展在我国矿业大省中所处的地位,这些矿业大省涵盖了东北、西北、中部等区域,具体包括:山西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贵州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
主成分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降维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构造原始变量的适当的线性组合,以产生一系列互不相关的新变量,从中选出少数几个新变量并使它们含有足够多的原始变量带有的信息,从而使得用这几个新变量代替原始变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可能。主成分分析法在以下三方面显示出其优越性:①权重的确定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通常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各自的权重值,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②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③可消除各指标之间不同量纲的影响,以及由各指标之间相关性带来的信息重叠问题。此外,该方法不仅可以求出各主成分得分,以了解特定区域矿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还可以通过每个主成分乘以各自权重值得到综合得分,对不同地区的矿业经济竞争力进行排名。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仅对2014年10个矿业大省的矿业经济竞争力做出评价,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矿业年鉴》(2015)以及2015年各省(区)的统计年鉴。
2.2 评价结果
根据SPSS17.0软件的输出结果,前四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2.6%,因此决定选取F1、F2、F3、F4四个主成分来代表原来的18个指标。根据成份矩阵,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F1在x2(年矿产量)、x11(采矿许可证有效登记面积)、x14(从业人员)、x15(工业总产值)、x16(综合利用产值)、x17(矿产品销售收入)、x18(利润总额)等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即F1主要解释了这些变量,由此可命名主成分F1为“矿业生产销售竞争力”;第二主成分F2在x4(R&D人员全时当量)、x5(R&D经费内部支出)、x6(专利授权数)、x8(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有效数)、x9(勘查许可证有效登记面积)等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即F2主要解释了这些变量,由此可命名主成分F2为“矿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第三主成分F3在x3(机械岩芯钻探工作量)、x7(单位产矿量能耗)、x10(采矿许可证有效数)、x12(地质勘查投入)、x13(矿山企业数)等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即F3主要解释了这些变量,由此可命名主成分F3为“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第四主成分F4在x1(新发现矿产地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可命名F4为“新发现矿产地”。
进一步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矿业经济竞争力(以y表示)得分,并进行排序,得到2014年我国10省(区)份矿业经济竞争力得分及排序(表2)。
矿业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情况对各地区矿业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矿业经济竞争力相对越强。为了对10个矿业大省的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展开横向比较,做出图1。
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矿业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最低,在10个矿业大省中排名最末,其中“矿业生产销售竞争力”排名第九,“矿业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第八,“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排名第六,“新发现矿产地”排名第八。图1显示黑龙江省在横向矿业经济竞争力中的排名居于最后,这主要是由于其在矿业发展方面的表现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矿业生产销售竞争力方面,黑龙江并未形成有效的矿业销售系统,其矿业初级产品的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凸显,由此而导致的矿业生产销售与其他矿业大省相比有较大差距,相较于山西省份的优势资源在生产销售方面有很大的地理区位和传统客户优势,黑龙江地理位置靠北,交通限制了其在内地市场很难有较大作为,因此在F1上的载荷较低;第二,在矿业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黑龙江排名第八,这主要是黑龙江矿业的科技支持力度不足,随着中西部地区新发现矿产地越来越多,有效的科技支持也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这方面并没有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第三,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与新发现矿产地能力稍弱,根据黑龙江省公布的矿业发展潜力报告,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占全国2012年已发现237种矿产的56.97%,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4种,占全国2012年已查明227种矿产资源储量的37%。虽然有较多的资源储量,但并未形成有效产业链,因而其开发能力落后于其他省份。可见,黑龙江省尽管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较强,但其余三项竞争力欠佳,最终拉低了总体排名。为了更加形象清晰地表示黑龙江省矿业经济竞争力各项主成分的得分情况,又做出图2。图2显示了黑龙江矿业经济竞争力中,F1的因子载荷得分最低,根据黑龙江矿业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在矿业生产销售能力方面的弱项。
表2 2014年我国10省(区)份矿业经济竞争力得分及排序
图1 2012年10省(区)矿业经济竞争力横向综合得分比较
图2 2014年黑龙江省矿业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得分图
3 结论及建议
图2中的主成分得分仅用于排名,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黑龙江省矿业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通过矿业企业集聚提高生产效率;延伸矿业加工产业链,提高矿产品深加工能力,增加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矿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以提升矿业销售能力;加强对矿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学习前沿矿业开发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通过增加矿业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勘测水平,继续提升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实现找矿突破。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处理产权归属问题。要发挥矿业市场决定性作用,重点在一级市场实行以市场竞争方式出让矿业权。明确产权归属,加强二级市场转让管理,推动矿业权有序流转。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改善黑龙江省的矿业生产销售能力及科技竞争能力,利用国企和民营企业的规模优势,提升矿业经济竞争能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2号)和《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矿业权协议出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80号)的部分规定,黑龙江省需要努力改善矿业产权的使用环境,围绕出让的矿业权,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积极落实项目核准、环评、林业用地、办证等手续,为投资方取得矿业权后尽快勘查开发建设创设有利条件。
第二,延伸产业链以及精细加工。以建立产业群的方式,实现勘探——开采——加工产业化建设。延伸矿业加工产业链,提高矿产品深加工能力,增加矿产品的附加值,进而解决黑龙江省矿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如前所述,黑龙江的矿业勘查开发竞争力与新发现矿产地能力均较低,未能有效利用新发现的矿产资源以及新矿地,是导致黑龙江矿业经济竞争力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延长产业链是该省矿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开展矿业权招商引资。面对矿业科技创新竞争力不足的困境,黑龙江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矿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学习前沿矿业开发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另一方面则更需要融合企业的规模优势。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需要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黑龙江省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并使其走向常态化。
[1] 杨树旺,张康光,牛苗苗.中国矿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12):66-71.
[2] 朱清.矿产资源、资产与资本三位一体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2):48-55.
[3] 李刚.南非权利金制度及对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改革的启示[J].中国矿业,2012(3):24-27.
[4] 周进生,潘习平,吴青,等.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矿业,2014(8):67-70.
[5] 周德群,樊群,钟卫东.城市竞争力: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1):64-67.
[6] 周进生,鲍荣华.我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与优化[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7(6):28-33.
Study on Evaluation of Mining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10 provinces (districts)
Jo Ali Du Zi · Stilke, PENG Jiacha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ness, main factor, operation and objectivity, we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ining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second-class indexes and 18 third-level indexes.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e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mining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10 mining provinces in China, includ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mining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lowest among the 10 provinces; (2)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declined, due to the level of mining production and sales,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newly - discovered mine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suggest that Heilongjiang should handle the ownership of property rights correctly,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fine processing, and attract investment based on mining righ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ineral production and sales,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in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discoveries of mineral resources.
mining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Heilongjiang
F407.1;F062.1
A
1672-6995(2017)01-0044-05
2016-07-23;
2016-08-09
尤丽都孜·司地克(1985-),女(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