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摘荟萃

2017-02-19

少先队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

文摘荟萃

核心素养离不开传统文化滋养

在自强不息中促进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提到自主发展,涉及教育的核心。因为无论用怎样的手段,教育的实质都是围绕着人。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正体现了当人类满足基本物质生存需求后,就一直孜孜以求着的更高、更快、更强。身为天地间的灵长,以逆为顺,不消沉、不放弃。自强不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教育要关注身心发展,培养健全人格。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身心健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在厚德造物中提升文化修养

核心素养关注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既要沉淀人文底蕴,又要培养科学精神,同时具有审美情趣。这些要求都指出了教育的方向。当一个人同时具备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考的能力,能用美的眼光关注人生,在其眼前展开的世界定是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中也十分关注文化修养,提出厚德载物的理念。君子应如宽广的大地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注重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源泉,进而体验由内而外的快乐与幸福,构成恒久的道德情怀,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在修齐治平中加大社会参与

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是社会参与,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及国际理解。这体现了教育的目标。身为社会中的一员,承担社会责任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使命。社会责任感,尤其在国家民族需要时凸显。一个远有屈原,近有邓稼先的国家,榜样已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道德感必然强烈,必能摒弃私心,成就大业。国家认同,类于慎终追远,世上没有无源头之河流,也没有无热血之爱恋。

身处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不必茫然,数千年深厚积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土壤。根植于这片沃土,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为培养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持续不断的营养。

(《现代教育报》2017年9月13日李群/文)

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关照儿童

9月2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第三届全国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儿童经验、思维与有过程的教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2014年10月开始致力于儿童哲学的研究,学习研究皮亚杰、李普曼、马修斯等人的儿童哲学思想,学习借鉴海内外学者的丰富成果,尝试以“哲学的视角研究、关照儿童世界”,以“促进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归纳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为目标,开展儿童哲学的原生态研究。该校的儿童哲学研究,正在朝着“各学科普遍渗透”“培养儿童基本思维能力”的方向迈进,逐步破解教学难点,实现有沉思、有个性、有趣味、有根源、有过程的教学,以期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儿童哲学实践风格。

“学界对‘生命意识’‘儿童立场’的呼唤,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回应,但并不能成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视角。”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卜玉华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要素的关系系统,需要一种实践性、关系性的视角,而非单一要素的视角。她将其称为“教育学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在报告中说:“成人要与儿童一起探寻,每个大人曾经也是儿童,只是他们忘记了,如果你不能理解儿童,儿童也会对你失去信任。”

本次论坛达成了诸多共识,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归纳的教学方法、安全的教学氛围,还是民主的教学关系,实际体现的是把儿童作为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对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的一种关注。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一个标准。与会者认为,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立场,才能回想起儿时的经验、记忆和感受,更好地体悟儿童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理解儿童,更好地从儿童出发,实现率性教育。

(《中国教师报》2017年9月6日褚清源/文)

儿童有哪些传播权利?

儿童近用媒介和获取信息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第17条规定,缔约国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并应确保儿童能够从不同的国家和国际渠道获得信息和资料。也就是说,要确保儿童能从不同的渠道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资料的权利。

儿童表达意见和传送信息的权利

对于儿童而言,传播权的一个基本意义便在于保证主动发声的权利,而不只是被动接收各类信息。《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明确提出:“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在第13条则有更为具体的阐述:“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不论国界地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儿童接受优质信息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第17条所指出的,“鼓励大众传播媒介本着第29条的精神传播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有益于儿童的信息和资料”“保护儿童不受可能损害其福祉的信息和资料之害”。也就是说,儿童的传播权还包含了儿童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免受不当内容影响的权利。任何儿童都有权依照社会生活水平享受适宜而健康的传播环境,国家与社会有责任采取立法等必要措施对此加以保障。

信息传播中的儿童隐私保护权

《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指出,“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需要建立健全针对传播活动侵犯儿童隐私权的法律制度,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强儿童及其监护人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意识。

信息传播中的儿童优先权

《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提出,“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立或私立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如果传播活动中成人的权益与儿童的权益发生冲突时,以儿童优先原则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为旨归,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去保护儿童的传播权。

(《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14日陈钢/文)

让家文化流传下来

在中华文化里,“家”一直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作为家长,是否也应该给孩子一点不一样的教育?一直以来,孩子们听的几乎都是别人的故事甚至国外的故事,而对于自己的故事、家庭的故事,有多少了解呢?家长们是否可以给孩子一个了解自己和家庭故事的机会?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著名研究,揭示了让孩子了解家庭历史的重要意义。家庭故事是很好的个人和家族精神的载体,能够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韧性和与人交流的自信心起到重要的促进。对家庭历史了解更多的孩子,更加自信、对人生有更强的掌控感,在面对困难时也表现得更好。

了解家庭故事,还能让孩子更乐于表达。孩子小的时候,经历大体相仿,如果你的孩子能讲出自己家庭的独特故事,他在同龄人中就会显得与众不同,也会对表达和分享更有信心。对于想要成为国际公民、世界领袖的孩子来说,讲述家庭的故事、传播家庭的价值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简而言之,家庭故事、家族历史是指引孩子成长和成功的财富。从现在开始,家长们,开始培养孩子了解家人的故事、家庭的历史吧。

(《中华家教》2017年第6期斯涅/文)

做一名有幸福力的教师

有幸福力的教师就是习总书记说的“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们心理在不断成长,具有对人生和教育的积极心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情绪能够自我调控与管理,有解决问题的心理辅导技能;他们是亲和、开放、知道自己局限、边界清晰、善于觉察、正向表达的;他们能够培养出治学、修身和济世的好学生。

有幸福力的教师具备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有爱心和健康人格。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魅力,教师的情操、品行、道德、伦理、气度、胸怀会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幸福力的教师爱岗敬业、热情执著、人格独立、富有爱心、公平正直、品行端正;他们应该是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贡献,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并赢得学生与社会的真心爱戴。

幸福不仅是感觉,更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素养,包括人的情感力、认知力、健康力、意志力、抗挫力、微笑力和德行力。心理幸福不仅是个体主观的感觉,还是社会康宁的表征。师生与家庭幸福力的培养是教师职业的终身使命!

幸福力建设已成为人类共同追寻的社会目标。国家22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职业人群、儿童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人才有序发展……都是当今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南。

当代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力培养已经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关键内容。有幸福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幸福力的学生,有幸福力的教育才能建设有幸福力的家园!

(华大在线华中师大官方新闻网2017年8月31日郑晓边/文)

别让手机肤浅浏览毁了本该深度的阅读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这样的能人有的还一身戾气,出口成脏。他们的出现,对于中华民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的传统,是一个灾难。

更多的人以为只要有手机,就能知道哪个官员出了丑,哪个名人的家庭成员犯了事,还有哪样食品吃死了人。当然也知道了哪个鸟叔成了世界第一的舞蹈明星,还有哪个五岁的孩子出版了他或她的第一本诗集。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真读过、只不过是看了一眼视听节目,觉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观感与胃口。

现在这种人也太多了,他看,他听,他传,但是他不思索,他不会用心之观,心之观是越来越落后,心之观是越来越笨。关于这点,我还到处写文章,虽然有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说我害怕技术发达的结果,会使人白痴化,为什么呢?因为科技的发展会削弱人原来的能力,各种的交通工具越多,人跑得越慢。电脑太发达了,手机太发达了,通过手机什么都知道了,这种情况下还能有头脑吗?网上一调查,吐槽最厉害的是《红楼梦》,我一看,完了,中国人要是按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咱们只能看段子了,而且还是假段子。

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造成精神懒惰。使人们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品质低下、包含了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致连掂量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连智力游戏的空间也龟缩到屏幕前的一角了。

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德育报》2017年8月21日王蒙/文)

德国推动全民阅读

多年来,在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以及政府、公众、学术界和商界的鼎力推动下,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推出了包括“阅读俱乐部”“阅读起航”“世界读书日”在内的优质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爸爸为我读书”重构父亲角色

“爸爸为我读书”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婴幼儿到12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亲,主要借助企业这个渠道具体开展。项目为众多企业中作为适龄儿童父亲的员工免费提供亲子阅读相关服务,员工们可以通过公司内网持续地接受相关材料,并享受相关的咨询服务。基金会希望,在这样持续性的、公司正规渠道的推动下,父亲们都能够几乎零成本地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了这一项目的帮助,父亲们启动亲子共读计划的障碍就少了,参与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孩子们则能因为父亲的参与而阅读更多的书籍,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

“图书架起桥梁”促进代际交往

德国也有一个“朗读者”项目,不同的是,朗读的人是学生,倾听的人是老师,还有机构从中撮合。这就是“图书架起桥梁”项目。该项目也是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运营的一个项目,最早于2009年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启动,项目的目标是号召当地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和老人阅读同一本书,并为他们提供针对共读数目一起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此彰显图书作为一种年轻人和老人沟通工具“时尚角色”。项目在当地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年轻人开始和老人共度阅读时光,大大增进了代际之间的交流。

“阅读童子军”:同伴共读更高效

2002年,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联合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教育部,共同创建了第一个“阅读童子军”项目,成为该州教育、科学和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所谓“阅读童子军”,是把一群热爱阅读的青少年儿童召集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之所以称之为“童子军”,是因为该项目的招募对象是一群年龄相仿的少年儿童。项目的主旨则在于:借助同伴的影响,让青少年和同龄人之间互相传递和分享阅读的乐趣。

“杂志走进学校”:你选《米老鼠》还是《聚光灯》?

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与德国新闻报纸出版商联合会牵头,联合其他基金会、政府机构和业界伙伴共同启动了“杂志走进学校”项目。该项目秉持提高德国学生阅读能力的宗旨,在每年复活节前后的一个月(又称为“杂志月”)中,为服务学校提供近30种不同的杂志。内装这些杂志的包裹会被免费邮寄到学校,鼓励学生浏览与阅读。

(摘编自《德国推动全民阅读》一组文章,《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7年8月10日)

(本栏责任编辑 林频)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