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会孩子生存
2017-02-19郭华
芬兰:教会孩子生存
北欧的教育一直贯穿着“学习是为了适应社会,为了更好地生活”的理念。无论是芬兰、瑞典还是丹麦等国,幼儿园、小学、中学设置的课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孩子们经过学校的课程学习,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而且学会了家政、手工制作等生活中需要的本领和知识。
北欧的学校教育内容很丰富,孩子们根据年龄不同,除了要学习不同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不同的生活技能。在北欧,不同工作的工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因而兴趣往往是择业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里没有逼着孩子整天做“学问”的老师,老师们觉得让孩子学会生活更重要。
我们走进一个设计成厨房的教室,孩子们在这个教室里学习如何做可口的食品,如何用洗衣机把脏衣服洗干净,如何用微波炉做快速食品和蛋糕。在这里,孩子们互相协作,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穿着围裙在做着自己喜欢的活儿。学生们在这里用一年时间不间断地学习,逐渐认识各类食物与食材,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当然也包括掌握使用灶具、烘焙制作、煮饭炒菜等生活的技能;同时开始形成关于家庭的经济规划与预算概念,包括如何有计划地购买物品、如何处理与分类洗涤一般衣物、如何处理家务以及垃圾分类处理与丢弃等。这么丰富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即使是我们这些大人都很少能把家务做得如此精巧和经济,我们只能一边品尝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色拉,一边感慨着北欧教育的独特。
工艺与编织、家事与厨艺,一切生活与生命中最真实的事情,就在孩子们亲自去学习的几年之中,点点滴滴地灌注在他们的血液和基因里,没有家长们的操心、代劳、干预,既不会马马虎虎交差了事,更不会自欺欺人地由人代为动手。同时,老师会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非常具体地描述他的学习、生活过程,他的弱项在哪里,强项在哪里。弱项会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强项会得到闪光的机会。对于有些较为调皮的学生,老师们会集体观察、集中讨论,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发挥好自己的特长。
(《理智?情感?——中国校长芬兰、以色列考察笔记》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郭华/主编)
(本栏责任编辑 林 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