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让“合校”走向和美

2017-02-19郑立平通讯员王书友

教书育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书友陶艺读书

本刊特约记者/郑立平 通讯员/王书友

文化自觉,让“合校”走向和美

本刊特约记者/郑立平 通讯员/王书友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能影响学生向上向善,推动教师超越自我,引领学校走向卓越。作为一名校长,不但对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而且还要善于将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因素移植进学校,实现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从而丰厚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自觉,让学校有“文化味儿”

2010年8月,王书友来到三里河小学任校长。当时,这是一所“硬件先进”的学校:三里河办事处党工委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楼宇壮观、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新校:三里河是胶州文明的发源地,三里河文化源远流长,有着4000多年的文明史。校园里有古莒国之都,有古介国之影,有古胶州八景之一的介亭春树。同时也是一所“软件很软”的新校:由四所城乡接合部的薄弱学校合并而来,学生流失严重,教师素质急需提高。

面对这样一所学校,他陷入了深思:工作的切入点在哪里?早就闻听三里河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三里河人应该了解家乡文化,因为只有家乡的,才是世界的。于是,开始了“寻根之旅”。先上网搜集,看到的是对三里河文化的粗略介绍,没有形成文化体系。当时他就想:教育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我应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责任和有义务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给学校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王书友又专门拜访了研究胶州文化的学者郑有光、石业华,充分挖掘三里河文化的精神价值。同时,他还与教育专家、家长、师生进行了深入座谈,随着调研的深入,办学思路日渐明朗:依托三里河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坚持文化立校,全力打造“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品牌。因取“河、合、和”三个字的谐音,故概括为3HE。其中,思河之源是办学文化根基,聚合之力是办学策略,成和之美是办学目标和追求。

为深入推进“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品牌的研究,学校成立了三里河文化少儿研究院,筹建了三里河文化展馆,开辟了“胶州大白菜”实践基地,开发了“风物三里河”学校课程,形成了以三里河文化为轴线的课程体系。并据此提炼出了“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师生和家长共同设计了“源源、合合、美美”吉祥物,撰写了校赋,并以此衍生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宗旨、管理策略、校风校训,制定发展规划和办学章程,完成了学校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王书友以三里河精神为基点,以三里河水相为文脉,创意了学校的环境文化。步入校园,无论站在哪个地方,眼前总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心生“眼中有丘壑,美在心中流”之感。“十景十二园”园园景不同,景景韵相通;“三路一城”各有风采,“五吧八廊”各有千秋……校园里到处涌动着文化气息,如同置身于一个具有大河印记的文化馆。

走进教室,室内环境布置清新、优雅,墙壁文化区、图书阅览区、植物养植区……区区有特色。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征集学生、任课教师及家长的意见,创建班级品牌,每个班级设计班徽,制定班训,形成班风,确立班级口号、班歌和班级目标。如陈密芝老师的“书香班”,其班级座右铭是“以读书为美,让王书友们因读书而改变”;班训是“知书达理,以仁为美”……班级品牌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让学生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现在全校有“礼仪班”“冰心班”“凤翰班”等33个特色班级,形成了“班班有特色,生生显个性”的文化景观。

办公室里注重精神文化的打造与提炼,用精神文化引领人、感召人。四校合一,摆在王书友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凝心聚力,实现教师的华丽转身。他至今清楚地记得与教师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四个学校的教师很明显地分成了四个方阵,界限分明地分校而坐。合校的半年多时间后,教师谈起话来还是不自觉地说:“王书友们七里河小学的教师如何,你们付家村小学的如何,他们南关小学和北三里河小学的如何。”教师还没有完全融入三里河小学这个新的大家庭中。如果长此以往,校将不校。这可怎么办?必须想办法让教师的心融在一起,情牵在一起。因为他深知“水水相连江浩荡,峰峰相牵山巍峨,师师合作校兴旺”。于是,围绕“聚合之力”的文化轴线,他与教师一起研讨制订了“和谐团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分成“幸福团队、阳光团队、梦想团队”等6个团队,把原来4个学校的教师均衡地分配到了各个团队中。每个团队设计了团徽,确立了团队目标,明确了团队精神,实施“团队的事情自己负责、创造的荣耀共同分享”的管理办法。学校开展的每项活动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每个学期末举行“王书友讲团队温馨故事”演讲比赛,并根据一学期工作成效,表彰奖励先进团队。经过六年的努力,一种“人人思考工作,人人融入团队”的氛围在校内蔚然成风。王书友深切体会到文化“感召人、改变人、发展人”的魅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二、文化自觉,让学校有“书香气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基于此,王书友想方设法让师生有书读、好读书、读好书,成就学校的书香气质。

车库变书库。新校刚组建时,在南门西侧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车库,被用来放教师的几十辆电动车。一次,偶尔听到两位教师的谈话,其中一位教师调侃道:“咱学校真是大气,电动车保存在车库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书友想:只放几十辆电动车,真是浪费资源。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车库的作用呢?在师生中开展了“王书友让车库变个样”的大讨论,师生们都愿意将车库改为书库。于是,他进行了童趣的改造,将其改造为师生们美其名曰的西亭书院。书院里藏书区、读书区、借阅区泾渭分明,动听的古典音乐悠扬怡心,是读书润心的惬意之所。

要求变垂范。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优质的学校文化。而教师的成长不是一个命令和一个制度就可以实现的。很认同一位名校长说的“校长培养教师最好的方式是共同遭遇”。读书是培养教师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之一。若要师生爱读书,校长先做读书人。为此,平日里,王书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努力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让潺潺的知识小溪不断流入干渴的心田,让贫瘠变得肥沃,让贫乏变得厚重。徜徉在书的海洋,沐浴着书的滋润,王书友收获着读书的快乐。在凉爽的清晨,在宁静的夜晚,泡一壶清茶,捧一卷诗书,没有人打扰,没有事催促,与大师交流,与心灵对话,独享一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清净与闲适,那可真为自己找到了一方幸福的栖息地,找到了一方宁静的港湾。

在心静如水时,王书友“术业有专攻”地读。苏霍姆林斯基是令人爱戴而崇拜的教育大家,他已经研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以此指导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办一所中国式的“帕夫雷什”小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在研读教育经典的同时,还细细品读《论语》《道德经》《中庸》等文学经典,撰写读书心得,并能背诵部分章节,以此丰厚文化底蕴。

王书友也会在精神疲倦时,轻松悠闲地“随心而读”。自由地读一读《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人文杂志,陶冶情操,润泽心灵;惬意地读一读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相忘江湖,快意人生;《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等教育教学书刊、报纸成了办公桌上的营养品,畅游其间,吮吸着管理的甘露,增长着工作的才干。如果说阅读教育书籍、报刊开阔了他的办学眼界,丰富了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那么,读非教育类的书籍则增长了他的人生智慧。《水煮三国》《胡雪岩和曾国藩》《张瑞敏如是说》……一部部闪耀着人生智慧光芒的作品,让王书友领略着伟人的人格魅力,感悟着伟人的处世哲学。他希望就这样徜徉在书海中,一路捡拾思想的瑰宝,染一身智慧的芬芳,感陶令“东篱采菊”的闲适淡定,这是人生的最美,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厚重。

在读书学习的同时,王书友还“编书”体验收获的喜悦。目前,他已经编写了一本聊以自慰的个人“专著”——《走在追梦的路上》,书中分门别类地收集了自参加工作以来撰写的论文、案例等教育教学成果。还编辑了一本《一路花香》,主要积累他喜欢的美文佳句。每次看到两本整理好的书摆在王书友的眼前,一种收获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当王书友把两本专著展示给教师看时,教师很佩服他的文采和好学。于是,趁热打铁,他先鼓励青年教师写自己的专著,学校予以免费印刷。于是,《岁月留香》《脚印》《教育的风景》等一本本散发着教育馨香的专著出版了。教师看着自己的专著爱不释手,那种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老教师也看着眼热,他们不甘落后,便两个或三个教师一起合伙出书。就这样,王书友心甘情愿地做一名书生校长,与书为友,引领着教师幸福而有诗意地走在读书的路上。

全面变典型。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乐趣;对于不愿意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负担。教师习惯了“上课—批作业—辅导学生”的工作方式,让教师再去读书学习,那可真是一件痛苦的事。一开始,教师找了“工作忙,没有读书时间”的美丽谎言来敷衍。虽然学校倡导教师要勤于读书,勤于走进书院,王书友每次去看读书记录,读书或借书的教师还是少得可怜。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教师忙得没时间读书,会让自己更忙。于是,王书友便采取了赶鸭子上架的强制措施,每人每天读书1小时,并且要记写“读书卡”,工会分团队进行评价反馈。这一招还真见效。教师开始走进书院亲近书籍,畅游书海汲取知识的营养。可是,一段时间后,教师开始应付,只是到书院填写完“读书卡”了事,并不是真心读书,只是浅阅读完成任务而已。正在他为此事心急之时,陈密芝老师找到王书友,要成立5+X成长俱乐部。5是指俱乐部的陈密芝、陶丕春、刘霞、纪文芬、邱兆凤五位开创者。X是指后来自愿加入的爱好读书研究的其他教师。因为是自愿组成的“草根共同体”,他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发地举行读书分享会,课题研讨会。为了激发他们坚持做下去的热情,王书友成为他们的后勤部长:需要指导时,给他们请专家名师;需要外出学习时,给他们提供机会;需要读书,给他们购书赠书;需要展示才能,给他们争取平台。渐渐地,王书友也成为他们的精神聊友:经常参与他们的活动,共享他们的学习研究成果;经常与他们座谈,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主动推介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胶州市级以上的各类教科研成果展示中,王书友让他们承担任务,历练才能,磨砺意志。在胶州市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展示中,他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展示获得高度评价;在胶州市小学语文教研成果展示中,他们联袂展示的“说课、上课、评课、教研汇报、作文成果”,折服了现场评委和听课的教师,好评如潮。“王校长,陶老师的课厚重、大气、高效,真没想到!”听课教师如是说。“祝贺展示成功!说课水平高,评课见真功,汇报有内涵。”评委如是说。在一次次的展示中,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在众多的称赞声中,他们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令其他教师震撼的是他们的专业素养如此之高,专业成长如此之快。其他老师真正感悟到了“优秀的教师是读出来的,研究出来的”。他们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教师沉睡的心灵,唤醒了教师们成长的渴望。令王书友惊喜的场景出现了:主动走进图书室沉下心来读书的教师多了,5+X成长俱乐部的队伍壮大了,发表的论文见诸多家报刊,教学研讨蔚然成风。受5+X成长俱乐部的启发,随后学校又成立了数学、英语、综合科的学习研究共同体,一股读书研究的热情在学校悄然兴起。正如雅斯贝尔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文化自觉,让学校有“特色范儿”

从上任的那天起,一个问题就在王书友脑海中萦绕:“如何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打造办学特色,丰富学校内涵?”很长一段时间,他思索着、探寻着……在与教师、学生、家长座谈论证的基础上,他认识到:用文化引领促进学校全面升级,凸显学校文化特色。黑陶是三里河文化中一颗靓丽的珍珠,在国家博物馆的负一层,陈列着多件从王书友们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陶杯等陶器。作为三里河人,理应传承陶文化助推学校特色熠熠生辉。于是,学校便把陶艺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开始探索。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反思、拓展,从最初的课外兴趣小组,到全校推广,再到编写出校本教材《小陶器》,学校开发了系统的陶艺特色课程,陶艺教育成为学校最为闪亮的特色品牌。现在,学校以“解放双手、点燃智慧”为指导思想,以“以陶寓德、寓创于乐”为教学目标,秉承“没有失败的作品、只有失败的创意”的教学理念,一至三年级开设了彩泥课程,四至六年级开设了泥陶课程。陶艺课上,学生们运用捏、揉、拍、挤等技法,经过切泥、捏泥到上色等制陶程序,制作出一件件可爱、精致的作品。学生乐此不疲地玩泥巴,经常出现教师宣布下课后,学生还沉醉在创意作品的喜悦中,不愿意离开陶艺室。从简单到复杂,从粗陋单一到精致典雅,一件件陶艺作品从学生们的手中诞生:造型夸张的卡通人物、惟妙惟肖的小动物、细致入微的植物、典雅质朴的茶具,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不由发出赞叹。

陶艺教室里,一件件陶器琳琅满目;走廊上,惟妙惟肖的陶艺画叙说着三里河文化风俗。漫步在陶艺长廊,看着一件件创意迭出的作品,看着学生们两个一伙三个一撮地欣赏陶艺作品,我们心底会蓦地涌起一种自豪: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这才是真正地以文化人。小泥巴大舞台,小陶器大文化。学校又把陶艺与3D、国画、剪纸、书法、儿童画相融合,生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创客文化。墙壁上有学生们创作的陶艺3D画,国画室里小画师们在陶坯上挥毫泼墨,剪纸室里小巧手们在陶坯上或雕刻或喷釉……当学生看到精心创作的小陶器从电窑里烧制出来时,他们乐不可之,更加爱陶、做陶、传陶。2013年,陶艺老师韩云到铺集小学支教,她将自己特意制作好的几件陶艺作品展示给铺集小学的教师和孩子们,赢得一片赞叹。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小小的泥巴可以变成惟妙惟肖的人物,变成精致典雅的器具。由此,韩老师在铺集小学开设了陶艺课程,带领孩子们学陶、赏陶和制陶。从城区到乡村,小小陶艺沟通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串联起城乡孩子对于陶艺的喜爱之情,成为城里孩子和农村娃的快乐使者。

“课程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活动,而且是一种价值参与,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价值赋予以及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随着陶艺特色课程的构建,王书友认识到:学校特色只有植根课程,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于是,他结合“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品牌,结合培养“正气、灵气、大气”的现代有益公民的育人目标,遵循“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的课程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五大核心素养,系统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建设“有根有魂、有形有神”。王书友们整合三里河文化与音乐课程,原创了三里河组歌《梦想开始的地方》,主要包括展现古老三里河文化的“三里河”、彰显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桃花笑了”、表达世界和谐的“梦境花园”三首歌,参加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春节联欢晚会”,夺得了全国金奖,在中央电视台网络频道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经过六年的不懈探索与积淀,学校的3HE文化教育特色日渐形成。2015年7月7日,分“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三大篇章,在胶州市三里河文化广场举行了3HE教育文化成果展演。微笑与梦想编织成快乐的舞台,掌声与祥和洋溢在和美的会场,歌舞、诵读、秧歌、武术表演等18个节目均来自全校师生的倾情奉献。演出结束,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家长纷纷点赞。正如一位家长在微信中所说:“这不仅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说过:“文化自觉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历程。”文化自觉让王书友们找到了办学的根基,让学校有了发展的引擎。它引领一群激昂的教师走向卓越,引领一群朴实的学生走向阳光,引领一所薄弱的新校走向和美。

(作者单位:北师大青岛附校山东胶州市三里河小学)

猜你喜欢

书友陶艺读书
《未来科技的13个密码》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省交通运输厅举办“书香交通·文化同行”读书分享会
基于Android的图书漂流共享软件开发*
《习近平讲故事》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