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7-02-18刘世衡
刘世衡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蕴含了丰富的传播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中的重要范畴。在网络时代,这些观点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提供了哲学依据、理论借鉴和传播策略。因此,在网络时代,用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来指导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网络 传播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凝聚、理想认同、信仰塑造、政治动员、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功能。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中的精神交往观、大众媒介观、政治传播观等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丰富与发展,又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精神交往观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哲学依据
精神交往观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核心概念。要考察这个概念,首先要考察“交往”的概念,追根溯源的话,“交往”概念首次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既指以物为媒介的包括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的物质交往,又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的精神交往。而现代传播学对传播概念的界定就是指人们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与反馈,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过程。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精神交往”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了现代传播学的概念,因此,精神交往观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重要观点。
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需要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或传播媒介来实现。当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就需要形成相应的无产阶级意识或意识形态,以此来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但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知识状况又决定了无产阶级意识或意识形态并不会自发在工人阶级中生成,因此列宁提出了“灌输”理论。其实“灌输”也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或传播媒介才能实现的。所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或者说传播媒介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交往手段或者说传播媒介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斗转星移,生产力发展、历史演进之后,交往手段或传播媒介的发展会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新的传播方式。
交往手段或传播媒介的发展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随着人们物质交往手段的丰富,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方式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和丰富,并最终呈现出一种普遍交往的模式。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此可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精神交往就出现了新的交往手段或传播方式,如报纸、电讯、网络交往等。而精神交往新的交往手段或传播方式,必将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新的传播方式。这一切,也可以从马克思对报刊和电讯等新出现的传播方式的赞美中得到印证。
大众媒介观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借鉴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主要的传播工具,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大众媒介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对作为“社会第三权力”的报纸的功能与评介上,而这些评介对于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通过控制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来宣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像后来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媒介即意识形态”的观点,但在其主要思想中已经包含了此类的论述。因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性质是由当时社会的生產方式的性质决定的,因此,作为传递意识形态信息的媒介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正像恩格斯所说,报纸的政治态度也是政治。所以要宣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需要控制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其成为人民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要表达出人们的日常思想和感情。马克思强调,报纸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唇齿相依,应成为人们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应当真诚地与人们同甘共苦、齐爱同憎,把它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因此,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今天的网络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诸如报纸的传播方式而言,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内容,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来说,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应该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借助网络传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思想的表达者,感情的调剂者,秩序的规范者。换一句话说,既然意识形态不是脱离日常生活的政治观念体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么意识形态就必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政治传播观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策略
在网络传播时代,观念形态的政治信息的传播对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高效运转,对社会秩序的规范与调节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政治传播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尤其是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政治传播观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主体素养及客体身份进行了界定。政治传播的本质是劝服,劝服的过程中传播者的素养对传播效果有决定性影响。可见,一个政治传播者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把握时局的政治智慧,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以明确思想的指向性,并且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传播学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一定的个人风格。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传播客体的身份进行界定,正像恩格斯所讲,宣传时必须讲究正确的策略,这个正确的策略就是对于宣传对象身份的界定,不是争取某个人或者是某些团体的成员,而在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传播的主要传播对象是广大群众的观点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对象的界定提供了示范。
政治传播观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策略。马克思、恩格斯经常采取的政治传播策略,一是隐蔽传播动机,二是用敌对者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今天,这些策略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提供借鉴。一方面,政治传播需要隐蔽动机这一点,与网络传播领域的传播特点是相吻合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另一方面,利用敌对者的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在网络传播时代尤其重要,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或思潮时,正本清源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人们看清事情的真相,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总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对于这个新课题的探索正在路上,而被实践所证实了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指导是保证探索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
(作者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网络传播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YBMK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③荆学民:《关于政治传播内容的理论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