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班幼儿的整理能力
2017-02-18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张乐燕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张乐燕
培养大班幼儿的整理能力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张乐燕
中国现代的家庭模式多为“四二一”模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孩子作为家中的“小太阳”基本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提出要求来就会得到满足。这样一来,孩子的各种能力就被这种“代替”掩盖了。本来自己会做的事情也变得不会了。因此,我们幼儿园实施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活动。
一、培养大班幼儿整理能力的起因
情景一:冬天来了,孩子们都换上了厚厚的棉衣,一个个像一只只笨重的小企鹅。一进门,孩子们首先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早上好。老师也回应:早上好。然后就看见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开始给孩子拉拉链、脱衣服、叠衣服,孩子站在一边看着父母的举动,等着爸爸妈妈把衣服放到衣柜里,孩子就会高兴地和他们再见,然后再走进喝水间去喝水。
情景二:周一早上,孩子们又回到幼儿园。家长们抱着被子一进门就往休息室冲。孩子在一边指挥着“爸爸,我的被子要和某某的挨着,你把我的被子放在那一边。”家长们就像听令的士兵一样快速的把被子放好,然后再关切地问孩子“这样可以吗?”直到孩子们点头满意为止。
我们都知道,大班是幼儿在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的自我服务培养,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幼儿的自我整理能力,包括衣服的整理,被褥的整理等。但是家长们的“代替”让我们老师们也常常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总是会有“代替”出现,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㈠家长过分关爱
孩子在家中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们对孩子难免会有诸多的溺爱。理所当然就会出现诸多的包办代替行为,很多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由父母们包办了。
㈡家长对孩子们能力的不信任
家长们总以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这是许多家长们的自以为是。孩子的许多能力都是在不断的操作实践中获得的,可能一件事孩子一开始会做不好,但是只要让孩子们大胆尝试,他们就会在尝试中获得成长。正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不信任,阻碍了孩子们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大班幼儿整理能力的措施
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整理不良习惯的分析,经过中班近一学年的实践研究,在大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幼儿的整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㈠形象的幼儿叠衣指导手册——叠衣服儿歌。
我们收集整理了多首叠衣服儿歌,帮助幼儿掌握叠衣服的方法。比如“小衣服,放平整,对对门,抱抱臂,点点头,弯弯腰,小衣服叠好了”这样的生动形象的儿歌,帮助幼儿学会叠衣服。像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叠衣服的过程不再那么枯燥,孩子们也愿意边说边做,从而在思想上让孩子们逐渐接受了自己叠衣服的事实。有行动就有反馈,凡凡的妈妈在送孩子的入园的时候故意多停留了一会,我看到后就询问她是否有什么事情要告诉老师。结果她说:“老师,我在看凡凡叠衣服呢。现在她每天回家都不让我给她叠衣服。自己还嘟囔着‘点点头,弯弯腰’,真的变化了很多呀。我真为她高兴。”这时候胖胖的妈妈也过来说,“对呀对呀,我们家胖胖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自己穿衣服叠衣服,而且叠的还很整齐呢,进步这么大多亏了老师。”家长的反馈让我们意识到,形象生动的指导才能让幼儿印象深刻。
㈡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师幼互动。
作为教师,在幼儿自我整理方面,我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幼儿对整理感兴趣,并愿意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我们利用早操后的休息时间叠衣服,老师自己边叠衣服边说儿歌,老师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模仿着老师的样子也边叠边念,逐渐形成习惯。在幼儿的心中,总喜欢以老师为榜样,我们借助这一点,利用老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效果比我们想像的要好。
早操回来,我脱下外套,边叠衣服边念儿歌。这时候笑笑他们凑过小脑袋来问:“老师,你也叠衣服吗?”这时候,多数孩子的目光已经被吸引过来了,于是我大声的说:“对呀,老师和你们一样,老师的衣服也要整理,从今天开始,老师和你们一起整理衣服,好不好?”话刚说完,就听见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老师也整理衣服啦”“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啊”“我们快把衣服整理好”。我抬头一看,这时候孩子们都在认真地整理自己的衣服。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意识到,只要老师以身作则,孩子们便会积极响应。
㈢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在一次值中午班的时候,起床号吹响了,孩子们睁开朦胧的小眼睛,躺在床上不想起床。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忙说:“今天我们来一次叠被子比赛,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被褥叠得又快又好。”孩子们听后立即兴奋起来,瞬间复活。孩子们都准备好后说:“老师,你快喊开始呀。”一声令下,很快,孩子们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把自己的被褥叠好了。比赛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能够激发积极性的活动,他们很享受比赛带来的成就感。我们时不时的利用生活课的时间让幼儿来进行小小的比赛,如:穿脱套头衫比赛、拉拉链比赛、叠衣服比赛、穿鞋比赛等等,每次比赛的要求不一样,孩子们每次都感到新鲜刺激,对整理物品的兴趣更加浓厚。有的时候,在早操完毕之后,午休起床以后,他们还会自己组织小比赛,请老师来做裁判。
㈣家园合作坚持到底。
家长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在家的习惯养成也很重要。但是由于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总是过多地“帮助”孩子,甚至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所以让孩子变得依赖别人,变得懒惰。韵哲的奶奶就是其中一员——每天早上入园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会自己脱衣服叠衣服。而韵哲的奶奶总是抢在孩子前面,给韵哲脱衣服、叠衣服。经过我们几番劝导,韵哲奶奶终于同意让孩子自己做穿脱衣服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我们都询问韵哲的情况,经过两个月的坚持,韵哲已经能够熟练地整理自己的衣服和被褥。韵哲奶奶也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高兴地跟老师说:“老师们费心了,韵哲真的长大了。现在每天回家都会把自己的衣服叠好放起来,也把我和他爷爷的衣服一起叠好,放到我们的橱柜里。这周末,我腰疼,没法弯腰叠被子,还是他给我叠的呢。被子叠得有模有样。这下我放心了。”李老师跟韵哲的奶奶说:那就请您继续配合,坚持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帮助韵哲养成好习惯。韵哲的奶奶连声说:“好好好,我一定配合!”
家长的配合与认可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同时我们也通过家长会、与个别家长交流等方式做了家长的工作,希望家长能够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园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孩子们在家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整理能力,而且在家中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能力差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也比以前有了进步。
由于大班幼儿即将告别幼儿园生活跨入小学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有助于幼儿快速适应小学,融入小学生活,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目的。幼小衔接的实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社会适应性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铺垫。因此,我们通过本园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帮助幼儿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我们的精心策划以及细心引导,孩子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并且自己的动手能力不断增强,家长们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出满意和赞成——我们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