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形”“随势”“随地”
——谈表现生活事物之美的策略研究
2017-02-18王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刘海粟小学
■文/王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刘海粟小学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无疑,生活也是艺术美的源泉。但是,艺术美不同于生活美,所以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需要从生活中提炼、概括,艺术又是高于生活的。
如今,我们的孩子在无边的“想象”、无尽的“创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表现能力。为此,我尝试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重新审视绘画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探索了新的引导和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感悟式的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美,体验美的存在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原来并不觉得特别好看的东西,这可以使孩子们进一步认识那些熟视无睹、耳熟能详的事物,使它们变得更有意义。如在上《树》这一课时,我捡了一些树枝,在大屏幕上放大后让孩子们仔细地观察。通过绘画演示发现,树枝和树干的连接是一个非常美的曲线造型,而不是简单地连接在一起。他们把树干和树枝的关系比作人的躯干与手臂之间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这是一种非常美的生长结构。
2.让学生在观察中表现美的造型,感受造型的美感
写生能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也能帮助他们在观察中用自己的双手表现感受到的美,从而感受到造型的美感。
比如上面说的对树的观察,当孩子们发现了树枝和树干的关系结构后,他们会去仔细地观察每一棵树,而且尽力地把这种观察的结果表现在画纸上。他们惊喜地发现,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树,这些树不仅种类有区别,而且它们不同的造型是那样的漂亮,有的是一根树干长一大团树枝和树叶,有的是很多树干长很多枝和叶,还有的树干“扭来扭去很好玩”,这些观察的结果被夸张或写实地表现在他们的画纸上,生动地展示着每一个学生的观察结果和对观察结果的表现。
3.在观察和表现中赋予丰富的想象,让作品成为想象的载体
学生想象力奇特,很容易在自己的画中赋予丰富的含义,只要稍加引导,他们的作品将充满童话与梦想。在画完了《我眼中的树》之后,学生们画出了一棵棵姿态优美的树,并围绕大树想象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老鼠一家在树洞里过冬天,小朋友和小动物在树上树下做游戏,大树陪小朋友聊天,帮助有困难的人,人们在大树下开音乐会……他们能面对自己画的树编出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4.在创作中投入积极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对于艺术教学最为珍贵。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根据作品进行丰富的联想,更会赋予对象丰富的情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我喜欢这棵树,因为这棵树虽然小,但它站得很直。”“这棵小树很可爱,它会笑,也会难过地哭起来。”创造是从情感的投入开始的。
二、突破传统,三个“随”的教学方法
1.随形
所谓随形,即指以事物本来的形状为基础,根据各人的感受、理解进行添加、删减、夸张、变形等,创作出独具个性的新造型。
要想有别于传统的方法,那就不能满足于对客观物质世界真实的描写,它要求画者还能联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体的外在形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会写生物体,观察物象的主要特征和微小精细的变化,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部分外形加以夸张或联想后表现出来。
学生可以任意将观察视点扩展,不仅表现所见,也表现所思、所感,甚至还可以将整个客体幻想成有活力的生命。这就扩大了写生的内涵,大大减少了被动复制现象。它给学生以最大的表现空间,比如青菜,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青菜的叶子、茎部和根部,要求学生不仅观察青菜的大外形,还要观察里边的细节、筋脉的分布和走向。教师问学生什么地方最好看(调动审美主观性),然后再启发学生去想象青菜像什么(放大缩小好多倍,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观察阶段就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视觉形象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表现。于是有的学生就会夸大青菜的叶,画得宽阔而舒展,像一棵棵芭蕉树;有的学生则刻意描绘茎中滋长出的弯曲的小叶;还有的学生掌握不好青菜的各部分比例形状,却把青菜叶筋的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布满了青菜的全身,别有一番情趣。前者是抓住形的特征进行夸张表现,后者是抓住细节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描绘。
对这些根据形状进行独特表现的学生,要充分鼓励。也许这类学生成人后就具有一种与他人不一样的观察形式和思维方式。能从非常规的视角进行观察研究,易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线索。
2.随势
所谓随势,即以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为最终目的,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是动态的、变化的。
许多学生除了对教师和范画的模仿,展开想象时往往感到一筹莫展,他们不能顺利地完成从一张白纸到一个生动、有意味的画面的过程,常常冥思苦想而无冲动的创作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地为学生构想一些空间,让学生依据直觉去“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
如在教学《花瓶》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初识联想,体味联想的趣味,教师出示一些泼墨或吹墨形成的随意效果,请学生展开联想,觉得看起来像什么,也可以为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对联想和取名字很感兴趣,启动了思维机器,使学生处于较为亢奋的状态。
接着,出示一个花瓶,让学生观察花瓶,给一分钟的时间安静地看,而后说一说,看了这个花瓶你联想到什么?为什么?有的说联想到葫芦,因为花瓶有长长的瓶颈、圆圆的瓶肚;有的说联想到人物,因为花瓶修长的形状和自然的凹凸就像人的体形;有的说联想到植物……从这些联想可见两个结果:一是,学生说出自己的联想,学生对这个花瓶产生独特的感受,使观察对象具有了情感性,不再是一味地观察花瓶的外形、比例;二是,学生通过说为什么,表明他能从整体观察物象,因为以上几种联想是从整体形开始观察的,并且明确花瓶大致分为几部分,还有了大小比例的基本概念,这就是在联想中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进行联想。所以可以利用整体联想的思维模式,由花瓶整体形状展开联想,也可以利用局部联想的思维模式,如花瓶的形状可以联想到哪个物体的某一部分。这些联想都是建立在对花瓶的观察基础上的。
然后,要求学生对花瓶进行写生,写生结束后,把画纸拿远一些,继续观察自己的画,可以尝试将画纸旋转后联想,这是让联想进一步深入,也使在前一步骤中没有明确想法的同学能在作画过程中引发新的联想。将这些联想画下,并要求根据所画联想进一步深入展开想象,画上与该联想物相关的形象或自己喜欢的背景,使画面饱满。在学生的作业中,充分体现儿童绘画的原创性和最终画面结果的不可预料性,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
3.随地
所谓随地,即指在创作过程中,抓住闪现的灵感,及时调整思路,或者等物品造型描绘出来后,根据这个形象思考接下来的深入加工和美感、趣味感的表现。
在许多的作业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画面有较准确的造型,但总是缺乏画味,有时学生画多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往往局限于概念化,画面的效果总是觉得欠缺些什么,或是个性,或是美感。因此,在造型的阶段结束后,让学生脱离物品,看着自己的画面,想一想,喜欢添什么的背景或如何使画面更有意思。可以选择在静物上或在背景上添纹样,这样是为了达到线条繁简和颜色轻重对比效果,不仅可以突出主体,而且让画面更有看头。
纹样装饰的方法有抽象、具象、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三种。如相同的线形走向,相近的色块都会在心理上使画面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采用渐变的方法,形成视觉冲击力,配以黑白的和彩色的色调,也使画面有着无穷的变化,产生独特的意味。
在教学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辅导学生用最适合的方法表现,逐步让学生自己构想如何加强效果,提高审美和创造能力。
三、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评价
教师在点评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看法,切不可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儿童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儿童和同伴之间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甚至会打击、挫伤学生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多给学生介绍探索的思路,多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掌握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达。对于生性胆怯的儿童,在创作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对于好动的儿童,引导他们尝试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去表现;对于粗心的儿童,引导他们深入观察,细致表现。总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对象,这样儿童的创作才会富有各自的个性,才会妙趣横生。
四、“随”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脱离传统,而是借鉴传统创作中可以吸取的部分,只是在表现上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独创精神,加强人与物的交流,关注生活和自然。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