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低效”的阅读方式竟然跟金子一般珍贵
2017-02-18乖乖妈微信公众号小乖乖的幸福屋编辑春苗设计侯宇
文/乖乖妈 微信公众号:小乖乖的幸福屋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最近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说她家女儿,从小阅读习惯培养得不错,阅读量不算小。一年前开始读章节书,抽空陆续也读了50多本,算很不错的了。但最近2个月,她发现女儿的阅读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原来是女儿对其中几本书,反复阅读。她有点担心,用她的话说,“按这个阅读速度,其阅读量必然会下降啊!”这个问题中涉及的顾虑真是太经典,因为我也遇到过,甚至还特意研究过。
1
但凡爱书的家长,有一点是全盘理解和接受的:在孩子阅读绘本阶段,反复将绘本读上几遍,甚至上百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能应孩子的要求,反复给孩子读同一本绘本,我们见惯了,每个时期孩子都会有一本每天要读N遍的绘本。
可是,当孩子长大些,绘本换成了章节书,我们竟然就有点不愿意接受这类重复阅读了,甚至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阅读量。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孩子小的时候,能对一本书反复阅读,长大了,因为时间、阅读量等各种干扰因素,反而停止了重读。因为重读的阅读体验,对一个阅读者来说,跟金子一般珍贵。
2
重复阅读实际上比第一次阅读更富有挑战更富有意义。
当一个孩子重复阅读一本书,他能读得更深更远,体会和发现更多的东西。
例如小说,因为他已经知晓了整个故事,所以不再停留在最初的情节、人物和故事结构上,再次阅读会让他更注重作者的描写手法、表现方式、故事铺垫和构思的原因。他会读到和第一次阅读不同的东西。
也许第一次阅读,因为情节如此吸引人,他会匆匆跟随情节而去,忽略一些字句甚至段落;而再次的阅读,让他拾起了它们。于是,整个故事越发圆润闪亮了。
有时候孩子重读一本书,可能会是在几年以后,这种情况更有意义。
由于阅读的宽容性和开放性,孩子在平时选择读物时,并非完全按照年龄的。当他重读一本书时,发现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元素,是当年阅读这本书时自己的年龄无法体会到的,现在的重读,故事显得更吸引人,甚至有的地方现在才能真正理解,这时候,这样的重读能教孩子有机会从阅读体会中,反思自己的成长。
3
相信我们很多成年人也有类似的经历,多年后重读一本书时体会到不同的阅读感受。
例如前段时间我重读王小波,和大学时读的感受有了很大的不同,准确点应该说,能理解得更多了吧。
我在2015年初重读了英文版的《老人与海》,可以说,在年少读它后一直到重读前,记忆中仅仅是顽强老人和大鱼的搏斗故事,完全没有这种中年后重读而体会到的心灵震撼。
当你经历过爱情、背叛、欺骗、损失、成功、打击等,你重读一本书绝对不会是未经历时相同的阅读体验。
重读一本书能产生新的见解,书是静态的,而一个人对书的理解,永远是动态的。
4
回到孩子从小到大阅读经历的话题,可以说,孩子越大,重复阅读的意义就越大。
低幼时反复阅读绘本,也许仅仅是出于喜欢,能反复带来快乐。长大后的重复阅读,却越来越深刻。很多读物,第一遍读,是带着理解和思考,第二遍读,则可能涉及批判性思维了。
这种情况尤其在高中和大学显得更为普遍。例如美国的高中对于阅读报告的要求很高,不实践重复阅读,是写不出体会深刻的读书报告的。
所以,掌握重复阅读的技巧也很重要,例如,不需要重读整本书,只读重点部分,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有家长可能会说,可是孩子反复读的,感觉也不是什么名著好书啊,会不会太浪费时间?
不,阅读,任何时候都无需功利,哪怕仅仅是为快乐而反复阅读,就是值得的。
乖妈结语
有段时间我追求阅读数量,短期内阅读了不少书籍,看得很快,也能说出内容,但是,再过一段时间,这些书的内容变得非常模糊甚至没什么痕迹。
当时总有个急功近利的心态:还有那么多的书没有读,哪里有时间细读和重读?
但正如有人说过,如果你的阅读,没有细细咀嚼过,思考过,甚至写过读书笔记的话,这书基本上就是白读了。
这和重读的原理是一致的。
所以,引导孩子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不要盲目追求数量,捧一本喜爱的书,细细去品味,去思考,去反复读吧。
掌握好这金子般的阅读技巧,我们的孩子,终将成为一个思想更丰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