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
2017-02-18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郏德林
●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 郏德林
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
●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 郏德林
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素养是一种品质,学科素养就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时能够独立综合运用学科孕育出来的观念、知识、技能等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中政治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就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以理服人,充分论证,强化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即对社会基本制度的一种认可、赞同。作为现代公民,我们的政治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同。政治认同意识的培养不能简单地以说教和强化的方式进行,而应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实践,通过事实加强充分论证,以理服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制度选择的必然性、重要性和意义。
在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特别是政治生活这一模块对于政治认同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如第一单元关于国家性质、人民民主本质、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第二单元中政治权力的行使,第三单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表述均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素材。
二、设疑激趣,深入探究,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主、理智和反思的思维品质。一般说来,理性精神是相对于感性精神而言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是公民面对复杂社会生活问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的必备素质与能力。
培养理性精神的方法有很多,但教师必须加强教学问题的设计,充分利用具有一定探究作用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生疑,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多角度、多维度、多向交流与争辩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判断、反思、修正的习惯和品质。
三、以案说法,情境再现,提升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法治意识要求公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要遵从法律,敬畏法律,按法律办事,具体表现为要有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我们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可以选取的内容以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例如,必修1中关于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劳动权益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必修2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维权、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执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等。
例如,在讲解“依法行政”这一内容时,我就选取了教材中“城管处理小商贩占道经营”这一情境。学生在选择做法时,不同做法均有话可说,均有理可据。如做法一,同情小商贩谋生艰难,不予理睬是违背了合法行政、权责统一的要求。做法二,给这些小摊贩讲道理,说明占道经营的危害性,劝其离开体现了合理行政的具体要求。做法三,直接没收这些小摊贩的东西,违背了程序正当的具体要求。通过以案说法,提高了学生对依法行政具体要求和政府决策重要性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作用,自觉养成遵守法律的法治意识。
四、实践探究,融入社会,加强公共参与
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国家主人,公民要具备公共参与的基本意识和能力。公共参与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公共参与是有不同层面的要求的,一般来说公共参与包括国家层面的参与和日常生活的参与,具体可以表述为立法层面的公共参与、公共决策层面的公共参与和公众治理层面的公共参与。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个标志性追求。思想政治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以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要素。思想政治课作为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主阵地,应坚定不移地落实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此来培养有理想、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