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2-18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问题意识意识

薛 超

(湖北省房县教学研究室 442100)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生物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当前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上课也习惯于以讲为主,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问题意识严重缺失。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 营造和谐氛围,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

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这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这种潜在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处于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紧张心理,由于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招来同学的讥讽或引起老师的不悦,而不敢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自卑、畏惧心理,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才敢说、敢问,才敢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才会层出不穷,问题意识才能得到激活和发展。

例如,在“尿的形成过程”一节教学中,需要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肾单位的结构。于是,要求学生把前一节课画的“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拿出来,结果好几名学生在抽屉里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出来。此时,笔者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通过幽默的语言缓解课堂的气氛:“可能有几位同学忘了把自己的‘肾’放哪了,别急,慢慢找。以后可别这样粗心大意,把‘肾’都搞丢了!”在学生们的笑声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那节课学生们学得格外轻松、愉悦,提问热情明显高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确保勇于提问的学生不受批评、指责、挖苦和耻笑。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由“怕问”向“敢问”转变。

2 巧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望,让学生“想问”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某门课程内容的枯燥、教师教学语言的单调或教学手段的单一等因素而不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导致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创设一些新颖别致、激趣引思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不经意间慢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教学中,引用了一则消息:“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非常好奇,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提问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那里的水土有问题吧?”“是不是那里的妇女有病?”“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吗?”“生男生女与基因有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在“禁止近亲结婚”教学中,给学生补充了一则短文“达尔文的遗憾”: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则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听后纷纷举手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问题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冲动,让其由“不问”向“想问”转变。

3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问题意识。生物学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特别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诱导其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爱问、乐问的精神,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合理营养”一节教学中,告诉学生早上一定要吃早餐,否则会出现头晕、心慌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此时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吃早餐会头晕呀?” “是因为大脑缺少营养吗?”“有什么办法缓解呀?”“早餐吃什么最有营养呢?”因这种现象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很多学生也都亲身经历过,因此他们的兴趣很高,提问很积极。又如,学习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扮演医生,给患者看病。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查阅课前收集的“血液或尿液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数据,分析患者患了什么病,如何去治疗。学生的兴致异常浓厚,提问、讨论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其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收集、挖掘相关素材,加工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探索中逐渐变得“乐问”。

4 适时激励评价,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善问”

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环节动物”一节教学中,有学生问:“老师,蚯蚓是不是雌雄同体的呀?”另一名学生马上说:“那它怎样受精呀?”这两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节课涉及的学习内容,提问的是两个调皮的学生。但笔者并没有指责他们,反而表扬了他们善于提问的精神,并且鼓励他们课后上网查资料,自己搞清楚这个问题。事实证明,笔者的做法是对的,这两名学生从此对生物学科很感兴趣,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更多了,质量也更高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和“成就感”,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逐渐变得“善问”。

5 及时点拨释疑,注重方法传授,让学生“会问”

课堂上,有些学生因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发现了问题却不知怎么去问,或者提出的问题不能切中要害。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变得“会问”。

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教学中提问:“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有无水往高处流的情况呢?”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水怎样才能往高处流呢?”“本节内容中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呢?”再如,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时,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细胞与污点。于是设问:“在显微镜视野中怎样区分细胞和污点?”“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可能出现在哪些地方?”“怎样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多层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同一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和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其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逐渐变得“会问”。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问题意识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