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生物学教学中开发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策略

2017-02-18谢雯菁姚国虎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条件营养种子

谢雯菁 姚国虎 方 瑾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 102500)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00875)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存在于课堂内外,贯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之中。

生物学教学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创造条件、诱导生成、捕捉生成、筛选资源、利用资源等步骤,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详细阐述。

1 弹性预设,创造资源生成的条件

教师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在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时从容应对、合理选择、恰如其分地利用其开展更丰富的教学活动;而且,也只有经过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真正掌控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方向,而不会使整个教学成为无法预计和控制的完全意义上“任意生成”的境地。

例如,在一次“小小科学家实验汇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研讨会上,教师预先设计的基本研讨过程为:每组“小小科学家”依次进行探究实验的汇报→“小评委”提问→教师总结。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课前的实验设计有许多不足之处,导致了实验结果都不理想,而细心的小评委总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提出各种质疑的观点。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由于基本知识不是很扎实,对实验设计的要领掌握得不是很好,在完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于是,课堂充满了多种“生成”,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课前做了许多的预设工作,包括布置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和设计研讨环节。实验活动的布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产生。同时,学生小组实验活动的过程也给学生建立了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互助。而研讨环节中,让学生作为主体以“评委”和“评议团”的身份真实参与讨论,促进生成性资源的进一步发掘,让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前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生活动,创设资源生成的背景。例如,指导初中学生进行“发现家人的健康理念”“照顾宠物,观察行为”“家庭园艺师”“红十字会成员在行动”等活动;指导高中生结合生物学热点问题做一些小调查、小探究等。

2 开放情境,诱导资源生成的动力

教师应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并通过步步引导,调动学生思考、质疑的热情,以诱导课程资源的生成。例如,在探讨“遗传信息是在DNA上还是蛋白质上”的问题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方案来研究遗传信息是在DNA上还是蛋白质上。(学生A提出方案)教师:其他同学对此有什么意见吗?(学生B提出质疑)教师:这个怀疑很好,但如果技术上能做到,你认为这个实验就可行吗?(学生C提出新方案)教师:思路特别好,思维很严谨。那我们还有其他的疑惑吗?(学生D提出质疑)教师:我们对这个小组的方案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能够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我们可以一起来想想有什么更好的方案。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方案都已经有了正确的思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似乎又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还是不够完美,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参考一下1952年科学家的实验设计,看看他们是怎样解决我们刚才遇到的那些问题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研究方案。在学生提出自己想法时,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和改进,而是进一步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到探究的情境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这种开放的教学风格,能够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强化学生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3 了解学生,捕捉资源生成的焦点

在课堂教学中会生成哪些资源是教师难以预料的,但是在哪些方面、哪些情况下有可能生成资源,却是需要教师有所了解的,因为只有对此有了一定了解,教师才能在课堂有目的地激活资源的生成点,更好地捕捉资源的生成点。而对这些情况的把握则来源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例如,在“致癌因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列举了一些致癌食品以后,发现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有学生说:“我妈妈从来就反对我吃熏制的食品,因为里面就含有一些致癌因子”;马上有学生提出:“我们家人都喜欢吃熏制的食品,但是没有人得癌症”。对此,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耐心的引导,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并对自己所支持的观点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对“致癌因子”形成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并不是接触了致癌因子就会患上癌症,而只是提高了患癌症的概率。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基于自身的不同生活习惯,对教师所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有不同的态度,与自身习惯相吻合的、与自身习惯不吻合的都可能生成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因此,越是善于关注生活的学生,越能够迸发出思维闪亮的火花,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促进资源更好的生成。

4 合理评价,筛选资源利用的方向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值得开发利用,这需要教师做出判断和选择。而在待开发的资源中,哪些适合进行即时利用(课上利用),哪些适合进行延时利用(课下利用),这也是需要教师做出判断和处理的[1]。例如,在讨论“种子的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时,生1:需要土壤;生2:需要营养。教师将这两个答案也写到黑板上:大家都同意种子的萌发需要这些条件吗?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疑问。生3:营养来自土壤,所以不需要写营养;生4:不同意,我们要施肥的,需要营养;生5:需要营养。有无土栽培的实验,不需要土壤。生6:需要土壤,土壤有好几个作用,能提供营养、保持水分、保持温度。师:土壤的确有很大的作用,但它是必需的条件吗?没有土壤行不行?生思考后:可以,营养、水分、温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提供。师:所以土壤不是必需的条件。那么营养是必需的吗?生7:我觉得营养是必需的,但种子里本身是有营养的。师:我们可以把除了营养之外的这些条件归结为“外界条件”,再把营养归到“内部条件”里。不过,内部条件是不是就只有营养一项了?生:种子要完整。师:如果种子完整的话,营养就足够了。所以内部条件就是种子的完整性。

要判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首先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一方面,要考虑生成的资源是否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另一方面,要考虑生成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包括知识层面,也包括学习思维、方式、能力等综合能力,还包括情感目标的达成。本案例中,“土壤”和“营养”这两个因素不是探究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但是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讨论分析,能够使教学按照学生的思路顺畅地进行下去,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因此,是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源。

5 充分拓展,实现资源利用的价值

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不急于给予直接的评价,而是由此引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加以总结归纳,形成可以探讨的主题,进而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如果主题适合并且时间允许的话,甚至可以以辩论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反馈和评价。当生成的课程资源超出了教师的知识水平,或者当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密切时,教师可以选择调查分析法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利用。例如,在“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实验中,教材对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并未作详细说明,只提到“选择的种子要完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发问:“有了这三个外界条件种子是否一定能萌发?”面对学生质疑,教师顺利地补充了“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一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在课后实验得到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有一小组发现一粒轻微虫蛀的种子也萌发了,学生对“选择的种子要完好”这一句话产生质疑。教师对于学生再次提出的质疑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实验再次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特定植物不完整的胚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萌发的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设计、操作的全过程,更深地领悟了生命科学的真正含义,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若干方法结合使用,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经常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真正提高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猜你喜欢

条件营养种子
排除多余的条件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选择合适的条件
桃种子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可怜的种子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