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逻辑,提高信息挖掘的有效性
——以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主观题为例
2017-02-18刘丙胜江西省全南中学江西全南341800
刘丙胜(江西省全南中学,江西全南 341800)
遵循逻辑,提高信息挖掘的有效性
——以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主观题为例
刘丙胜(江西省全南中学,江西全南 341800)
信息分析利用不够全面准确,转换不到位,是考生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准地对试题信息进行分析利用与转换,是落实高考政治能力考核要求的载体,遵循答题逻辑则是一个有效的着力点。在备考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辨答题逻辑,精准分析利用;其次要依据答题逻辑,精准转换生成。
答题逻辑;信息挖掘;分析利用;转换生成
信息分析利用不够全面准确,转换不到位,是考生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考生又因找不到有效的破解方法而苦恼。下面以2017年高考文综政治全国I卷主观题为例,探讨遵循逻辑、提高信息挖掘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辨答题逻辑,精准分析利用
试题的信息与命题立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答题切入点的不同,这就是答题逻辑。目前的高考政治试题的答题逻辑有事实逻辑、理论逻辑、问题逻辑、生活逻辑四种。契合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和创新思维,精准分析利用试题信息,将有效顺应高考能力考核要求。
1.概括信息,归纳生成
如38题“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属于事实逻辑类试题,其特点是材料信息内容比较丰富,层次、结构直接呼应试题的答案,要求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来进行回答。试题答案是知识与情境的融合,既要有“学科味”,能运用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分析转换试题信息,体现学科知识的“关键词”;同时还要有浓厚的“情境味”,契合试题情境,运用归纳思维概括情境信息。针对第一问,概括材料信息可得出“我国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生产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第二问的答案既体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学科知识关键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又融合了归纳概括后的材料信息。
2.嵌入信息,演绎分析
如40题(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考查学生运用具体知识从“一般”到“特殊”进行演绎分析、阐释事物,属于理论逻辑。解答此类试题,一方面要拓展具体的知识层次确立“理论”逻辑,另一方面要提取试题中对应的关键信息。探究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质是要分析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先回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构成分析的理论依据(要点①);接着结合材料信息开展演绎分析,具体分析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点②③④分别从树立人民群众主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等三方面展开,分析中针对性地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又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了具体演绎。
再如39题“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则属于问题逻辑。其特点是试题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撑问题的回答,知识范围比较宽,设问句式复杂、包含的限定词多,所以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要注意提取材料中有限的信息外,更要运用系统分解法化繁为简,分解设问,从而挖掘出试题丰富的信息。问题逻辑的试题多用来回答基于复杂关系的阐释以及归因论证、关系论证类的问题,考查学生演绎分析的能力。
解答理论逻辑与问题逻辑的试题,信息的使用完全服从服务于演绎分析的需要,解答时要将信息嵌入演绎分析的过程和内容中,通过概念转换、保留关键词将理论渗透于材料分析之中。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演绎分析的步骤:检索理论层次→整理材料信息→确定理论依据→开展演绎分析,答题范式一般为:理论依据+演绎分析。
3.积淀常识,创新思维
如40题(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属于生活逻辑。虽然考生对学校生活比较熟悉,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素养的积淀,是很难从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创新性的具体建议的。
这类试题大多是综合性和创新性强的开放性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显著特点是无明显的材料信息支撑和明确的知识范围提示,要求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理论支撑,并将理论推演到具体实践中,以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实际,积淀生活常识,形成学科素养。
二、依据答题逻辑,精准转换生成
依据答题逻辑,将情境语言、试题信息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术语,精准指向试题设问,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理等多种能力要求的“交集”。采取以下策略,可以实现试题信息的精准转换并有效生成答案。
1.厘清层次,把握要义
试题材料信息通常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有的用主题加以区分,有的用分号、句号、破折号等标点加以区分,有的用段落加以区分。考生对此识别不清、把握不准,表现在:对同一个段落的信息层次不能有效切割,尤其是对以动词牵引定位、一句就是一个梯度的信息区分不清;对于不同段落的要义把握不准,理不清逻辑关系。如39题的三个段落,第一段的关键词是“维护、效忠”,其要义是有关公职人员要维护基本法的权威,维护“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第二段的要义是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等引起争议,由此影响香港的和谐稳定;第三段的要义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的具体解释。整个材料的逻辑是理顺“全国人大常委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所代表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果对这三个层次的要义把握不准,将影响对该问中“意义”部分的回答。
2.由表及里,概括提炼
很多试题材料以情境化的形式呈现正面信息,要求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对情境材料进行理性思考,透过现象抓本质,将材料蕴含的要义转换成教材中的“理”,或将其与教材中熟悉的知识对接,构建符合高考要求的答案。这类试题设问指向“是什么”,如“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反映了什么?”等。如38题第一段描述我国消费品生产能力充足,是制造大国;第二段描述我国公民境外消费和国内消费发展不平衡,境外消费尤其是境外高端商品和奢侈品消费增长较快。由此进行转换,“制造”对应的是“生产或供给”,“境外购物”对应的是“需求”“不平衡”说明国内生产的商品无法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经如此转换后的信息与试题的答案的要求已非常“亲近”了。
3.由此及彼,因果转换
高考主观题中有一些试题属于因果关系类型的,或探究原因,或追问结果。根据结果探究原因、阐释意义的,其设问指向“为什么”,分析转换信息时,要对背景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如39题(2),只有经过层层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要“宣誓拥护,效忠”?为什么“港独”分子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为什么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对该问的回答才会水到渠成。根据问题探究解决措施,寻找解决办法,其设问指向“怎么办”。分析转换信息时,对背景材料中的问题要善于穷因究果。如答38题第二问,从材料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过剩、结构不佳的现状,说明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从产品供给侧着手,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适应市场变化,依靠科技创新,着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培育自主品牌。
4.逆向推理,理性提升
很多材料以情境形式呈现反面信息,答题中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对反面信息进行逆向推理,便可形成答案。如39题第二段材料介绍了“港独”分子的闹剧引发其宣誓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立法会的正常运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据此作出解释解决争议,由此进行逆向推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的重要意义在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维护立法会的正常运作,遏制“港独”;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的法治秩序。
5.系统分析,拓展信息
问题逻辑类的试题的正确回答非常依赖于对试题设问的精确剖析。由于这类试题的设问比较复杂,学生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对设问中的要素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以致回答时要点不全;二是遇到比较复杂的设问时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分解法化繁为简,通过分解设问挖掘信息。首先是引导学生运用“缩句”的方法,把复句简化为单句,把长句缩为短句,从而明确设问的核心要求,增强论证分析的方向性、针对性;其次是运用句子分析法,细分出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串联起各个部分的关系,剖析问题的层次。如39题,通过分析可知设问包含“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基本法”三个部分,其隐含的关系层次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宪法与基本法的关系、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能等三个层次的信息,化繁为简,主旨就明确了。
精准地对试题信息进行分析利用与转换,是落实高考政治能力考核要求的载体,遵循答题逻辑则是一个有效的着力点,是指导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