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自信 增强自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2017-02-18张国平浙江省桐庐中学浙江杭州311500
张国平(浙江省桐庐中学,浙江杭州 311500)
坚定自信 增强自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张国平(浙江省桐庐中学,浙江杭州 3115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就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明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就要开拓中华文化境界,用科学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创新的精神发展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农历丁酉年春节,一场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诗歌嘉年华盛装来袭,古老的诗词、美妙的诗境、动人的诗意无不撩拨着每一颗沉睡的诗心。在盛赞武亦姝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千百年前的诗词何以引发当今民众的浓厚兴趣?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应以何种责任和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该节目的火爆,固然与中国人“诗心不死,情怀依旧”的文化情结分不开,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从而彰显出的厚重底蕴、人文情怀、独特魅力分不开,也与近年来党和政府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努力分不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和会议上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2017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到了新高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我们责无旁贷。
一、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且极具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等,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意见》在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社会和民众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将传承发展的内容集中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有利于明辨视听、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最大限度地使民众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中华文化的力量也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1.传承中华文脉。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历千年而不朽,经百折而不挠,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传承中华文脉的必然要求,中华文脉也只有在传承中才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再创辉煌。
2.提升文化素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是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维护文化安全。在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实行文化入侵。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抵御奉行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软实力之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所形成的吸引力。中国古语也有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我们的国家、民族只有“修文德”,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此外,《意见》还提到了三个“迫切”,体现了清晰的问题导向。总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开拓中华文化境界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我们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开拓中华文化新境界。为此,特别应做到:
1.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不能丢。一旦丢了,就会割断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反对厚古薄今,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2.汲取世界各种文明的养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既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意见》的出台,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华文化复兴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正如《中国诗词大会》所折射的,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这也必然会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古老、灿烂的却又曾失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去。《意见》的出台,还意味着当下的中国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个曾经创造过灿烂文化历史的民族,必将在未来创造更加辉煌的文化盛世。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