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视频资源 提升核心素养
2017-02-18湖州市第五中学浙江湖州313000
王 丹(湖州市第五中学,浙江湖州 313000)
借助视频资源 提升核心素养
王 丹(湖州市第五中学,浙江湖州 313000)
视频资源是辅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借助视频资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学科核心素养,激活社会教学,凸显学科魅力。
视频资源;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
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新常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全方位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料,包括图书、报刊、照片、地图、图表、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等,更好地为历史与社会教学服务。视频资源作为新型课程资源,具有传统资源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1]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如何借助视频资源,以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借助视频资源,提升学生“空间感知”核心素养
根据认知心理学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作为信息加工的结果,使学生获得知识并贮存在记忆中。视频以其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深受“00后”孩子的喜爱。
如,《历史与社会》(下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富庶的四川盆地”,其中在讲四川盆地富庶的原因时,课本中有一张照片配了一句话“天府美自古堰来”,但笔者认为这样过于单调,难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奥妙和蕴含的理念。所以,我找了一段两分多钟的“都江堰”小视频。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加深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生理健康的人来说,在所有感官中,视觉感官的感受能力最强,人们的学习有83%左右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因此,以视频为媒介传达信息最为有效。其次,让学生感受视频,体会信息含义。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三大部分首尾呼应,互相配合成功做到防洪排沙,而且“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也在都江堰中都得到了精妙的处理”,学生听到这句话时,不管之前是否认真听课,都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对李冰父子这一伟大创举深感敬佩。再次,让学生感悟视频,领略学科真谛。视频最后一句话是“它所蕴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充满智慧”,随即笔者提问:“这种智慧真正体现的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什么理念呢?”学生们只要认真看了视频,多少都能谈点什么,纷纷举手作答。经过对信息的深加工,信息便能进入深度记忆。视频的呈现和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四川盆地富庶的缘由这一重点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效提升“空间感知(生态意识)”核心素养。
再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秦岭淮河分南北”时,说到我国南北差异,便插入了一段南北方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简单比较的小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南北方的显著差异。观看视频前,笔者先将全班分成四个组,要求第一、二、三、四组分别讨论“南北方在自然环境、饮食、居住、出行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内交流讨论,各个小组均有所收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学习成果,第一小组指出:“自然环境分为地形、气候、河流等,从视频中,我们小组得出,南方地形多丘陵,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河流较多;北方地形多平原,气候以温带季风性气候为主,河流较少。”第二小组指出:“南方在饮食方面以米饭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第三小组指出:“在居住方面,南方的房子注意通风防雨,屋顶坡度较大;北方的房子注意防寒,室内一般有取暖设备”。第四小组指出:“在出行方面,南方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发达;北方陆上交通发达,基本没有水运。”通过一个小小的视频,不仅将全班气氛有效调动起来,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南北方的差异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这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感知(区域认识)”核心素养也于无形当中得到提升。
二、借助视频资源,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核心素养
一个好的历史视频,往往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让人过目不忘。现在的中学生从小就喜欢电视、电脑,将小视频引入历史教学,能让历史“活”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选取与上课主题相关的视频,并进行必要的剪辑、整合,在课堂上播放既不会占用过多时间,又可以利用非智力因素训练学生的认知力、判断力、评价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培养“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时,播放了经过剪辑的视频“世界遗产在中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看到这个标题,学生们就已经个个伸长脖子,紧盯屏幕。视频中说到:“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这一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的事实,当初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科学假设,是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群的出现使这一真理变得无可置疑。可以这么说,自1929年12月2日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的那一刻起,人类开始真正认识自己的过去。”此时笔者看到同学们有的竖起了大拇指,有的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再如,执教本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时,笔者选取了小视频——“四大文明”,视频最后出现《全球通史》中的那句话:“虽然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中国文明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今天,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笔者发现全班鸦雀无声,大家肃然起敬,看得聚精会神。
通过两个简短的视频,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原始先民是如何生产、生活以及四大文明的代表性成就,而且对祖国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认同)”核心素养。
三、借助视频资源,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学会古今综合、以史为鉴。视频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把有限的教材进行拓展,让原本僵化、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为学生学习历史打下情感基础。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视频在课堂上进行“以史鉴今”的探究活动。如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三框“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甲午战争,了解在当时中国的海军(北洋舰队)排名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甚至超过美国,更别说日本了,可为什么一仗打下来,最后我们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最严重最不平等的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笔者插入了经剪辑过的视频“老梁观世界:甲午战争,余音回荡”。视频中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对战争的应战准备、重视程度等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对列强的蓄谋已久表示无比愤恨,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感到可惜,也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时摇头。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①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在仅仅两场战役后就全军覆没?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硬件”并不输给日本太多,但是为什么最后我们输得稀里哗啦,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呢?②在甲午战争中,或者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要吸取怎么样的历史教训?③通过视频,我们也看到在甲午战争中涌现了一批视死如归的爱国军民,如邓世昌、徐骧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去爱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三个问题既围绕本课内容,又对教材作适当拓展和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古今综合”“以史鉴今”,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
再如执教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第一框“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在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笔者用视频——“新航路的开辟给英国带来的影响”导入,从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还看到了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重心的影响,这样来导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衔接起来,同时把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综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综合”能力,提高“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四、借助视频资源,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教学,最终不是为了纸上那个分数,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实践”核心素养,从而真正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这个道理。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二框“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时,觉得黄河离学生也许有点遥远,所以就找了一段太湖水被蓝藻污染的视频,对从小生长在太湖边唯一以“湖”而命名的湖州学生来说,应该是最熟悉的。用最接近学生生活的东西来举例,是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学生从视频中直观地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确实真真切切存在,而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教师启发道:“治理好污染,不仅需要政府作为,还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依靠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接着插入视频片段“柴静雾霾调查之‘我们怎么办’”,视频中提到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做或者建议亲友做的九件事,比如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在路上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及时拨打12369举报;如果家里或者邻居家有烧煤,在能够负担的情况下,尽量不烧劣质煤炭,让家人或邻居试试清洁炉灶等。笔者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目不转睛,还有一部分学生拿着笔把这些方法记录下来。课后,笔者专门选派了几位同学调查班里学生乱丢垃圾以及争做“环保小天使”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班里的卫生情况比之前明显改善。后来一些学生还主动询问“家里附近的工地扬尘很多,能否拨打市长热线”“拍到工厂烟囱冒黑烟的照片要发给谁”之类的问题。一段视频,不仅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且能够切实要求自己去参与、去践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素养。
有时候,光凭教师搜集视频还是不够的,可以尝试发动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微视频。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可以加深知识理解、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实践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二框“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选取了河姆渡遗址的简短视频,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开创了农业的盛大场面,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并且已经采用耜耕,延长了手的功能等。也许学生对河姆渡遗址不是很熟悉,距离也比较远,没有亲切感,所以无法触动他们的内心。于是,笔者就给学生留了一个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组成小组去考察湖州市吴兴区的钱山漾遗址,并要求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视频或文字资料,剪辑或制作成微视频,来展示世界丝绸之源——湖州,以及这里的先民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普遍很高,经过两个周末的努力,从交上来的微视频可以看出,他们不仅能利用所学来探究钱山漾遗址,而且在微视频中也提出了保护遗址的相关建议,展现出良好的“社会实践”核心素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不再是课堂上不可逾越的藩篱,视频资源犹如一湾清泉为课堂注入活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大胆地进行创新,科学选取、剪辑、整合教学视频,充实和优化课堂教学,让视频资源不仅成为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奋剂,而且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1]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