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理性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课程维度
2017-02-18戴湖松珠海市第四中学广东珠海519015
戴湖松(珠海市第四中学,广东珠海 519015)
试论理性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课程维度
戴湖松(珠海市第四中学,广东珠海 519015)
理性精神是人的理智、自主、反思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和反思的理性精神,倡导科学发展的经济理性、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性、多元价值共存的文化理性、唯物辩证的哲学理性。
理性精神;经济理性;政治理性;文化理性;哲学理性
编者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是一个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中,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的要求。本刊现推出“理性精神培育的教学探索”这一专题,选登的三篇文章,分别从课程维度、精神内涵和教学方法等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希望对培育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实现课程育人价值有所帮助和启发。
理性精神是思想政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理性精神的内涵
理性精神有多重含义。作为本体意义上的理性精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性,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程朱理学中的“理”。作为认识意义上的理性精神,认为人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人区分于动物的理性精神,认为理性是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本能和欲望的精神力量。上述三种有关理性精神的定义都认为人应该具有理性,而不是非理性。非理性是一种动物性,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等因素。人和动物都具有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性或非理性,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人的非理性因素要受到理性的制约;没有理性的引导和规制,人的本能和欲望就可能膨胀,人的情感和意志就可能癫狂。所以人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动物性,形成理智、自主、反思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也就是要具有理性精神。
二、理性精神的教育要求
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要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意识,不迷信和盲从权威,能够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把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陈寅恪说知识分子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追求独立和自由,就是追求理性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形成质疑、批判、反思等思维品质,理智地对待秩序和规范,勇于坚持真理,不为潮流左右。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就要深入课程的实质和核心,进行深层教学,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做一个理性的公民。按照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学生实际,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倡导科学发展的经济理性、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性、多元价值共存的文化理性和唯物辩证的哲学理性,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理性精神的课程维度
1.科学发展的经济理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制定共同遵守的市场规则,尊重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平等地位。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不规范的市场造成的贫富差距等,这都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质疑、批判和反思。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理性经济,需要我们树立科学发展的经济理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经济生活》围绕经济活动中的消费、生产和分配等环节,阐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视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实施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经济的表层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的核心内涵,树立科学发展的经济理性。第一单元内容为消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消费拉动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经济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拉动有可能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压力,而出口如果依赖没有高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会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第二单元关注生产领域,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出口的优化升级。第三单元课程内容围绕分配领域,反思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市场经济因为注重效率可能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造成社会不公。某些群体因为发展的高起点形成优势地位,挤压他人的发展空间,致使效率和公平严重失衡,高房价引发的经济泡沫,都可能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观照现实,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努力寻找科学发展的理性答案。
2.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性
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依法治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要树立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理性精神,用法治的原则去反思政治生活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这种政治生活中的理性精神可以归结为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性。政治理性约束政府,要求政府依法施政,平衡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利益。同时政治理性也约束公民,抑制个人权利的恶性膨胀。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性就是要让政府和公民在法治的规制下,划定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合理边界,树立法律的权威,达成理性精神主导下的政治文明。
《政治生活》中前三个单元的课程设置就是依照宪法精神,在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公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要免受来自政府公权力的侵犯,必须把政府权力约束在制度的笼子里。《政治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理性,需要对课程进行深层教学,深入探讨公民与政府、权力与权利的边界,让学生在质疑、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依法治国的理性精神。课程在前两个单元分别阐述了公民和政府的一般知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法治的角度深入思考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第三单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平衡社会结构中的各种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为社会主体的协作和博弈提供理性的制度安排,和平解决不同利益群体的深度差异。第四单元有关国际关系的课程内容,要让学生懂得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抛弃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维,树立遵守国际规则的政治理性。对《政治生活》课程进行深层教学,让学生学会反思,懂得课程的主旨是平衡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促进政治生活中的程序化和法制化,从而形成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性。
3.多元价值共存的文化理性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要让人获得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理性,形成现代性的公民人格。我国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还没有完成向现代人的转型。全球化发展需要我们倡导多元价值共存的文化理性。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是在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前提下的文化自信。文化的包容性要求摒弃绝对的自我中心和盲目自大,通过理性批判与反思,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多元文化。
《文化生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题,在后三个单元中强调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不仅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借鉴其他优秀的外来文化和人类的共同价值,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具影响力。《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设置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课程内容,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需要进行横向的交流;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需要进行纵向的去伪存真。这也是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第三单元有关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同样要求吸收借鉴其他外来的优秀文化。第四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部分,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都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在《文化生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的文化理性,以文化建设离不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线索,观照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封闭主义倾向,让学生深入思考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我们对某种文化的抵制,其实还是文化的不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真正的文化理性就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价值,这样的理性公民才能更自信地行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中华文明的种子。
4.唯物辩证的哲学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关于“反思”的学问。哲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反思史,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史。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从早期的神话时代进入到哲学和科学的启蒙时代,标志着人类理性精神的开始,“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开始与人如影随形。苏格拉底说,“未经考究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理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此人类的思维从上帝那里回到了人间,自苏格拉底起,哲学一直蒙受理性精神的光辉,行进在反思的大道上。康德的墓志铭上写道:“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需要人们去追问万事万物是什么,“心中的道德律”说明道德的尺度取决于人心中的理性,而不是外在的强迫性力量。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把哲学比喻为“密涅瓦的猫头鹰”,认为“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是在黄昏时起飞”。“密涅瓦”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上的猫头鹰是智慧和理性的象征。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通过追寻其他鸟儿在白天飞翔的足迹,去认识“思想”,认识“认识”,它代表着一种沉思的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中有关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都是反思的理性,是质疑、批判和反思精神的理论呈现。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黑格尔把反思的对象看作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的观点,认为理性的反思缺乏唯物的依据就会变成空想,反思的对象只能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联系、发展和矛盾的依托是物质,离开物质这一载体,辩证法就成了空中楼阁。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只能是基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而唯物主义也必须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吸收了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不再是“精神”的辩证法。“辩证”和“唯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维度,也是新时期理性精神照耀下的哲学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性精神的新突破和新发展,是对理性精神的一种升华,标志着理性精神进入到新阶段。
《生活与哲学》课程围绕辩证和唯物的两个维度,全部内容贯穿着质疑、批判和反思的理性精神,要求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哲学理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哲学理性,就是要延续理性精神的伟大传统,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崇尚理性,敢于质疑、批判和反思,勇于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一种诉诸思想本身的力量,去探索那些习以为常却又深刻的哲学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水中的鱼真快乐吗?庄周梦中的蝴蝶是庄周还是蝴蝶?时间和空间有没有尽头?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让人类处于最危险的时期?这种对世界的深沉反思,对人类实践的质疑、批判和反思的哲学理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掌握唯物辩证的哲学思考方法。在《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教学中,有时就是教师带给学生的一种精神在场,而非几个庸俗化的例子所能概括的,否则哲学的教学就会变成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四、结语
西方后现代主义把人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因素作为人性的重点,以此作为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叛。受此影响,中国也出现了传统价值的失范。经济活动中对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对人的价值的漠视,政治活动中狂热的运动热潮和对法治的践踏,文化生活中偏执的民粹主义和传统道德的失落,思想哲学领域的复古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都是非理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在缺少理性传统、面临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我们更缺乏的是理性精神,对人的非理性的关注不能消解对人的理性精神的重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把理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