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走进短篇小说类名著
——以《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阅读指导课为例
2017-02-18林爽
林爽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浙江温州 325000)
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走进短篇小说类名著
——以《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阅读指导课为例
林爽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浙江温州 325000)
阅读短篇小说类经典名著的方法有初读、联读、细读、品读、回读等。高效的阅读指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教师深读名著;二是寻找阅读指导的理论基础;三是尊重名著个性开展导读;四是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五是指导学生理性思辨地阅读名著;六是创建科学的名著阅读评价体系。
阅读指导;短篇小说类名著;阅读方法
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名著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与方法。运用有效的符合作品特质的阅读方法,才能读懂读深作品,提升理解、赏析、探究等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语文能力。当然,文学素养与文化素养也在悄然提升。以下,笔者试以《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为例,探索“短篇小说类”经典名著如何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指导。
一、指导过程
(一)阅读目标
根据名著的内容与特点,笔者确定了以下阅读目标:了解契诃夫其人以及《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的写作特色与艺术成就;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读懂作者的写作风格变化以及心路历程;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积累几种短篇小说类经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方法
一般来说,一本名著的阅读指导不是只有一堂导读课,而是一个系列的指导过程。名著导读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选定书目、初读推荐、精段阅读、总结提升、反馈检查。当然,不是每一部名著的导读都要经历这些步骤,具体到某一部名著导读的某个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弱化、强化处理。《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整本书的阅读,是以具体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贯穿整个系列阅读的过程。
1.初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推荐课
推荐课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契诃夫以及其写作特色与成就,并通过初读《意见簿》,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以下为阅读指导流程:
(1)初识契诃夫。首先了解契诃夫的外貌。俄国作家柯罗连科曾说:“他个子略高于中等身材,眉清目秀,还没有失去英俊少年的容姿。他的面孔上有某种很独特的神情,我一时无法形容。”可见契诃夫是多么英俊迷人。接着了解其人。这么英俊的人并不是徒有其表。他对笔下的人物客观公正,即使对于那些“反派”人物,也不采取敌视态度或怀有恶意。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还贯穿在他的生活中。最后关注其言。契诃夫语言最大的特色是幽默,幽默时时处处流淌在字里行间,尤其在他早期的作品中。
(2)初读《意见簿》。契诃夫用讽刺幽默的语言创作了许多作品,让读者或会心一笑或掩卷沉思。《意见簿》中有各种各样的人:闲得无聊的人,拨弄是非的人,公开告密的人,坠入爱河的人,扫人兴的人……学生读后发现,各条意见的背后显示着留意见人的种种性格与心态,而契诃夫用一条条的意见描绘出了俄罗斯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勾勒出旧俄社会一个细胞组织的很不雅观的轮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契诃夫的笔扫荡着他自己塑造的角色。短短的一段文字围绕着一系列小人物展开,凝聚了厚重冷峻的社会内容,这就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特点。当然,这也为如何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打开了一个角度。
2.联读——探究契诃夫笔下的类型人物
初读之后,为了能够进一步理解小说,笔者进行了几节联读指导课。运用联读的方法,寻找、打通、组合、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单篇文本中类似的一组人物的相同点以及细微的区别点,试图明确同一类型人物的形态,剖析产生同一类型人物的社会根源,明晰作者对类型人物的情感态度,从而形成读者对特殊社会形态下类型人物的情感态度。即联读几个文本、联读几个人物,从而读懂社会形态、读懂作者,读出读者。笔者指导学生分别对三组人物进行了联读:奴性十足的官员,联读《胖子与瘦子》《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饱受艰难遭遇的底层人民,联读《万卡》《苦恼》《渴睡》;无聊庸俗的小市民,联读《嫁妆》《宝贝儿》《约内奇》《醋栗》。其中,关于奴性十足的小官员,笔者以“等级制度,心灵的毒药——联读《胖子与瘦子》《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为课题开展阅读指导。
(1)读懂《胖子与瘦子》中“瘦子”的形象。为了读懂瘦子的形象,笔者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语气词等角度找出“瘦子发现胖子身份地位以后前后变化的地方”。学生读后交流分享:
相遇时:“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回,彼此打量着,眼睛里满是眼泪。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奇。”(老友相逢的喜悦如此真诚自然。)
分别时:“瘦子伸出三个手指头握一握手,全身伛下来鞠躬,赔笑道:‘嘻——嘻——嘻!’这三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奇。”(瘦子已经拘谨得不敢说话了,只用赔笑来表达卑颜屈膝地讨好。)
由此,我们明晰了瘦子是一个唯唯诺诺、阿谀奉承、低首下心的人。接着进一步探究出:是等级差别的鸿沟,改变了瘦子的心态与言行。对瘦子前后的变化,契诃夫描绘得出神入化、无与伦比。而这种对比手法恰好是《胖子与瘦子》最典型的艺术手法。几乎每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都会恰到好处地运用一种典型的艺术手法。
(2)联读奴性十足的小官员。联读《胖子与瘦子》《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明确作品中人物的共性都是官场上的小角色,对上级唯唯诺诺,对下级冷漠无情,他们都已经失去了初心。同时,了解作者塑造此类人物的动机。契诃夫曾在日记上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的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原来,作者塑造这类奴性十足的小官员形象,并不是一味批判,而是有深深的悲悯情怀。
可见,读一本短篇小说选,可以由一个人物联系到一类人物。这本小说还有很多人物,可以去归类,并且思考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形成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联读,不失为阅读经典短篇小说的好方法。
3.细读——追寻契诃夫早期创作历程
细读的目标为感悟文字背后的契诃夫以及发现其早期写作风格的变化。课堂流程为:
(1)细读幽默语言。学生对《一个文官的死》中的两个句子比较感兴趣,笔者引导学生对此加以细读。“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到勃利兹查洛夫那儿去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室,看见那儿有很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就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个请托事情的人以后,就抬起眼睛看着切尔维亚科夫。”为了一个喷嚏郑重其事地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去道歉,而道歉的结果是让将军莫名其妙、不胜其烦,以至于暴跳如雷。“他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全句不仅笑中带泪,而且匪夷所思,让人震惊,然而又觉得理所当然。契诃夫的幽默不仅仅是风趣可笑,而是意味深长、直击心灵。黑色幽默贯穿始终,冷调下的烈性,酷似俄国所特有的伏特加,晶莹剔透,给人烈焰般的刺激。
(2)细读《苦恼》语言。笔者引导学生借《苦恼》中的一段话与作者早期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探究契诃夫早期写作风格的变化。契诃夫于1886年发表的《苦恼》,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苦恼》有一个副标题“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这是作者有意借助《旧约全书》的哀叹,把读者引向对人生更为深沉的思考。接着,引导学生细读文中写尽孤独的那句话:“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契诃夫在《苦恼》中一直在引导读者看到在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孤独者的身影。学生渐渐领悟:“人生的最大苦恼与其是在于人人皆有苦恼,毋宁说是在于没有人理会别人的苦恼。”[1]34契诃夫写作《苦恼》后,《苦恼》的母题——人与人的隔膜,一直延伸在契诃夫的文学创作中。《苦恼》揭示的人生困顿,到了20世纪成了更加普遍的社会病态。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契诃夫:“从先前乐天地编写幽默故事的契诃夫正在变成忧伤地咀嚼人生苦痛的契诃夫。”[1]31契诃夫的心路历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写作风格也从之前的幽默冷酷变得忧郁深沉,他的作品显得深沉、抒情富有哲理韵味。
4.品读——体悟契诃夫短篇小说“简洁”的魅力
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2]“简洁”可以理解为: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却折射出一个社会大背景;语言朴素、精练、明快,却容量大、意义深远;很少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却显现大道理。为理解体悟契诃夫短篇小说“简洁”的魅力,笔者引导学生从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情节入手,即通过关注人物、语言、情节,打开、打通、整合多个文本,细细品读,使阅读走向丰满与深刻。
首先是“关注人物”环节。学生寻找出各篇小说中主人公及相应的身份,通过比较归纳,发现契诃夫笔下都是小人物形象,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契诃夫为何要写这样的人物呢?就是为了体现“小人物大背景”,让我们体会“简洁”的魅力。
其次是“关注语言”环节。笔者让学生品读的是《渴睡》最后一个语段瓦丽卡杀死婴儿的语句:“瓦丽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向那块绿斑摇一摇手指头,悄悄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去,凑近那个娃娃。她掐死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得笑起来,因为她能睡了;不出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就这么简单的语句,写尽了饱受欺凌压榨、极度渴睡的瓦丽卡做出的癫狂又合乎情理的行为。
最后是“关注情节”环节。笔者与学生共同整理《苦恼》的情节,我们发现:约纳四次想向别人诉说苦恼,人们的回应均为敷衍冷漠,最后只得找马诉说。约纳问:“你在吃草吗?”马的反应是“发亮的眼睛”,“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哈气”。只有那匹马给予他温情的回应。情节虽简单,但意味深长。这个简洁的故事只有简单的人物,也是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的。可见契诃夫非常善于捕捉平常中的一些小事,在平常之中做到既高又深且远。
5.回读——分享我的阅读色彩
经过四堂课的阅读指导,学生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有了比较深刻的阅读体验。因此,最后一节笔者设定为回读分享课,即让学生通过回读文本、分享自我的阅读色彩,获得阅读收获。比如阅读小说的色彩(黑色、灰色、白色等),可以围绕如下问题思考:再回读整本书,你感受到了小说文字背后怎样的情感?你从这本小说选中读到了什么色彩?
二、教后反思:高效阅读指导的要素
经过这次阅读指导活动,笔者以为高效的阅读指导应具备如下要素:
(一)教师深读名著
教师自己不读,自己读不懂读不深,就不可能帮助学生寻找到进入名著的“路径”,就不可能进行具体的阅读跟进指导,更遑论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评点学生的读书体会了。开始深读之前,教师必须确定阅读书目的版本。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来说,版本的确定既是为了选择最优秀的译文进行阅读,又是为了方便有效指导阅读以及分享阅读收获。教师在前期深读之后,在开始阅读指导时还要与学生共读。师生共读伴随着系列阅读指导课的开展,即师生共同阅读、质疑、解惑、分享、收获。更重要的是,教师的陪读能给予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信心与勇气。
(二)寻找阅读指导的理论基础
要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必须找到有关阅读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在开展阅读指导之前,笔者探讨了如下问题: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短篇小说选?契诃夫的身世如何?《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的地位与成就如何?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笔者阅读了《契诃夫传》(童道明著)、《可爱的契诃夫(契诃夫书信赏读)》(童道明著)、《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托马斯·福斯特著)、《小说门》(曹文轩著)、《小说课(壹,贰)》(许荣哲著),并努力研读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相关论文。有了理论支撑,就有了进行阅读指导的底气。
(三)尊重名著个性开展导读
每一本名著都有自己的特性,只有“因书制宜”,才能有阅读收获。导读的“针对性”,就是尊重名著的“个性”。笔者以初读、联读、细读、品读、回读等阅读方法的选择运用作为阅读指导的关键,运用这些阅读方法读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社会环境以及作者、读者的情感态度。同时,经典名著提倡细读。为一个人建构知识体系打下扎实根基的,无疑是逐字逐句的精读,也即文本细读。细读促使我们从一本书生发开去,了解更多相关背景,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是一个把书“从薄读到厚”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带着问题去读,理解文章的结构逻辑,感受文章独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要勤于动手,多做批注、笔记、总结等。
(四)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能力较差或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被动,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巧妙的激励方法,比如:阅读完一遍,就可以领到一份精美的书签;阅读完第二遍,可以另外获得一份惊喜。学生的阅读成长过程是缓慢、悄然进行的,从兴趣的点燃到阅读行程的延伸都需要教师用爱心、智慧与素养精心呵护,默默支持。
(五)指导学生理性思辨地阅读名著
名著阅读的情感变化通常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沉醉地徜徉在文字之间,感性地阅读;第二个层次是跳脱出原著,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作品,作理性地吸纳与思考。在《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阅读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用心用情地阅读,沉溺在小说灰暗阴郁的人物、情节以及社会环境中不能自拔。这时候笔者就引领学生理性思辨地理解、思考作品。其次,阅读需要一个理性思辨的分析论证过程,这样经典才能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的经典。理性思辨一方面是为了达成一些关于作品的基本共识,“作品虽然是一个开放结构,但它一旦完成,其内容要素、结构形态与意义倾向就大体固定了,这正是经典能够不断传播并在传播中不断积淀和增值的根基。经典有其的独立意义,即人性与文化的相通性”[3]。这些基本共识,就是在打“精神的底子”。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人云亦云,被所谓权威与普世文化牵着鼻子随意地“贴标签”。比如解读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除了社会因素,还可以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
(六)创建科学的名著阅读评价体系
除了考试、考核、等级评分等评价外,我们还应该发现与构建形式多样的隐性评价。前述阅读指导的最后一堂课“回读——分享我的阅读色彩”,其实既是分享交流课也是隐性评价课,学生在分享交流“‘我’的阅读色彩”中也实现了评价的目的。
[1]童道明.契诃夫传[M].北京:线装书局,2014.
[2]契诃夫.可爱的契诃夫——契诃夫书信赏读[M].童道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
[3]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14-15.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