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国人口变迁与民族特性初探

2017-02-18

北方文物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句丽辽东高丽

王 旭

渤海国人口变迁与民族特性初探

王 旭

渤海国 人口 变迁 民族特性

渤海国人口数量是衡量渤海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数之一,而人口本身的特性则是判断渤海民族兴衰的晴雨表。渤海国初期的人口构成元素多样,流动性较大,其后随着渤海国发展、繁荣和衰退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加、迅速膨胀和全面流失的过程。而梳理渤海国人口的变迁过程可以从新的角度阐释渤海国民族所固有的特征。

一、渤海国建国前营州地区的人口构成

对于渤海国人口的构成,国内学者多认为其主体民族为粟末靺鞨,间有多种其他种族杂陈共处。回溯渤海国建国前后的史事可以大致折射出其民族的构成原因。日本《类聚国史》载:“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靺鞨部落。其百姓者,靺鞨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大村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曰首领。”③由此可见,渤海国主体民族是靺鞨,土人为数较少,主要为外来移民构成。隋末唐初,先后有数批靺鞨人流入(渤海国起家的)营州地区。营州当时是唐朝控制北方诸族的重镇,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如靺鞨人、契丹人、突厥人、高句丽人等,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会共生。笔者认为,归附营州的靺鞨人可分为几部分,包括突地稽率领的粟末靺鞨和“靺鞨七部”中的部众以及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灭亡之后,迁徙到营州的靺鞨人,这其中就有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大祚荣之父)所率的靺鞨部众。他们曾和高丽之间有着密切往来④。至于内迁的人数,《辽史·地理志四》中有所记载:“隋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⑤隋朝的《北蕃风俗记》中也提到,在隋朝开皇年间粟末靺鞨与高丽的一场战争中,粟末靺鞨被高丽战败,战败后被安置在营州地区,共有8个部族的数千兵马,再加上家属等,应该有万余人。唐太宗伐高句丽时,一部分靺鞨人开始内迁。“男生走保国内城,率其众与契丹、靺鞨兵内附……授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持节安抚大使,举哥勿、南苏、仓岩等城以降。”⑥《旧唐书·契苾何力传》“乾封元年(666年)有数万靺鞨兵屯于南苏城。”这些记载可以证明在泉男生率领下,降唐的靺鞨兵有数万之众。从史书的相关线索看,这些士兵应该是被安置在了营州。同年,唐朝为了管理这些内迁的靺鞨兵,在其附地设制统之,“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援之……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⑦。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唐朝“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兵于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⑧。这说明,早在渤海建国之前,唐朝就已经对迁居至辽东的靺鞨旧部进行了整编和管理,使其聚居区初步具备了唐朝的地方建制体系。

靺鞨兵与唐军一起出征高句丽:“仁轨引兵还,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以经略之……闻唐兵与契丹、靺鞨兵来侵,出九军待之。秋九月……李谨行率兵二十万,屯买肖城……靺鞨入阿达城劫掠……唐兵与契丹、靺鞨兵来围七重城,不克……靺鞨又围赤木城。”⑨结合史料来看,在唐灭高句丽的战役中,靺鞨兵起到了冲锋陷阵的关键作用,大批的靺鞨人随靺鞨兵进攻的方向而迁到了营州。《资治通鉴》卷202“仪凤二年(677年)条”载:“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高丽先在诸州者,皆遣与藏俱归……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去年春,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今又移于新城……藏至辽东,谋叛,潜与靺鞨通;召还,徙邛州而死,散徙其人于河南、陇右诸州,贫者留安东城傍。高丽旧城没于新罗,余众散入靺鞨及突厥。”⑩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都督赵文翙与当地少数民族矛盾激化,契丹人李尽忠等人叛唐,当时的粟末靺鞨领袖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一起“东走”。在天门岭的战役中,大祚荣集合了高丽、靺鞨的部众来对抗李楷固,大败唐军。通过对比唐军人数,能推断出当时大祚荣所带的军队至少有万人,由此可以推知,在营州地区的靺鞨人应有万余人。同一时期,唐军与突厥人正发生争斗,无暇顾及粟末靺鞨。圣历元年(渤海高王祚荣元年,698年),大祚荣率余部众在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附近建国,初为震国。李谨行率领在半岛参战的靺鞨人有两三万,加上家眷,至大祚荣东走建立渤海国前,营州地区应该有六万以上的靺鞨人。

二、渤海国建国初期与盛世时期的人口构成

在大武艺“斥大土宇”的过程中,兼并了“东北诸夷”的居地。所谓的“东北诸夷”,并不仅限于渤海王国以东、以北的靺鞨诸部,还包括达末娄、乌罗护及室韦诸部在内。大武艺时期,渤海的疆域超过了高王大祚荣之世,其新拓展的疆土应达到今黑龙江的西南及东南地区。在统一兼并的过程中,渤海国原有的青壮年人口因为征战而有所流失,但自然基数并没有减少,一是因为其纳入了所吞并地区的人口;二是渤海主体民族聚居区长期保持稳定。农业发展,经济回暖,人口自然繁衍,从而使渤海国的人口总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亡国后的人口流向与民族特征的保持

除迁往辽东外,还有一部分渤海人被迁往辽上京。迁往辽上京地区的渤海人被以两种方式安置。一种是令渤海人与契丹族杂居,逐渐共融。据《辽史·地理志》载,杂居的县主要有上京临潢府属县长泰县、定霸县、保和县、潞县、宣化县,上述五县共有渤海国迁居户一万一千余户;另一种是令渤海人聚居,独立成县,县域全部为渤海遗民。其中有祖州长霸县“户二千”,咸宁县“户一千”,怀州扶余县“户一千五百”,显理县“户一千”,永州长宁县“户四千五百”,义丰县“户一千五百”,降圣州永安县“户八百”,饶州长乐县“户四千”,临河县“户一千”,安民县“户一千”。若按每户均有6人计,渤海遗民当有二十余万人。

渤海人虽被迫入辽,然心怀异志,比起地缘上的依附,他们更重视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族系关系。在渤海国存续的20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其人口如何流动与变迁,其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强大的抵御外来民族侵袭的共同体,并以其固有的聪明才智和血缘纽带长期维持了民族特性。

注 释:

① 《旧唐书》卷199下《北狄·渤海靺鞨传》,中华书局1975年,下同,第5360页。

③ 〔日〕菅原道真:《类聚国史·殊俗部·渤海上》卷193,延历15年四月戊子条。

④ 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32~33页。

⑤ 《辽史》卷39《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下同,第496页。

⑥ 《新唐书·泉男生传》卷110,中华书局1975年,下同,第4123页。

⑦ 《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第65页。

⑧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80页。

⑨ 〔高丽〕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文武王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⑩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1956年,第6179页。

〔责任编辑、校对 王孝华〕

王旭,女,1979年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研究室副研究员,邮编 130033。

K242

A

1001-0483(2017)01-0082-04

猜你喜欢

高句丽辽东高丽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高丽莉作品赏析
心向辽东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母与子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