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语文本色,追寻课堂“语文味”

2017-02-17杨旦红

考试周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

杨旦红

摘 要: 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色彩,必须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教给学生评点语言文字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让人文精神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读味”、有“品味”、有“写味”和有“情味”,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的“有滋有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味 回归本色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涌动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学的盛行,呈现出各种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模式,大有百家争鸣之感,但精彩之中也出现许多语文课丧失“语文味”的现象。刻意追求形式而冲淡语文教学的本位功能,使语文教学没了“语文味”,甚至变了味。如有的老师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时,整节课围绕“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科学知识,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又如有的老师在上《雨的四季》时,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活生生地将写景散文赏析课上成自然风光展欣赏课。又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大谈做人之道,随意地断章取义,大肆拓展,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这些语文教学几乎不读、不品、不悟,不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的教学,又怎么能称之为语文教学?因此,回归语文的本色教学,一提起语文课,仿佛就听到富有韵味的琅琅书声,闻到学生笔下的陈陈墨香,看到孩子们遨游在语言海洋中的幸福满足感……让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充盈语文课本来的味道——有“读味”、有“品味”、有“写味”和有“情味”,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反复诵读,让语文课堂有“读味”

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充分地调动一个人的目、耳、心、口等多种感官,具有再现作品情景、引发思考、产生共鸣等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朗读对文章理解的重要作用。要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知文章,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具备“语文味”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反复诵读充满琅琅书声的课堂。

1.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效率,以讲代读,大量的讲解取代朗读,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朗读其实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反复朗讀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理解文意,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如《咏雪》这篇文言短文不足百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将文章读流畅通顺,在老师指导断词断句后再扎扎实实地读几遍短文,然后可以分角色朗读全文,整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老师讲解是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所以没有诵读的语文课堂,便好像一只失去声音的百灵鸟,没有了动听的歌喉,失去了活力和朝气。同时要防止学生出现朗读乏味,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可以采用大声朗读,静心默读;可以齐读,自由读;可以让学生领读,分角色朗读等,一个注重朗读的老师会在恰当的时间引领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读有所获,使整个课堂兴趣盎然,更使语文课堂充盈“读味”。

2.要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

反复诵读,强调朗读,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心不在焉地朗读,老师应该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边朗读边思考,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品读课文。如在朗读文章《社戏》时,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时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那么学生就会在朗读中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省乐土,乡村乐事,看戏波折,月夜出航,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然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哪些段落具体写看戏?戏好看吗?哪些段落写豆,豆好吃吗?在学生朗读时层层设问,不断铺垫蓄势,让语文课堂教学在朗读声中环环相扣。

3.要有正确的读法指导,读出感情。

在朗读时无论采取怎样的朗读方式,老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通过朗读、点评、再朗读、再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调、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等逐一指导到位,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如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这句的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除了对学生进行停顿、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外,也要注重对朗读的情感把握,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对文中人物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或激情昂扬,或低沉舒缓,或兴奋,或悲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朗读指导。

二、咬文嚼字,让语文课堂有“品味”

叶圣陶曾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果戈理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无底的深渊。”朱熹曾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挖掘一字一句背后的精妙之处。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斟词酌句,在品词析句中牵引出文字背后的意味、情味、韵味,从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智慧,分享作者的心路历程。

1.咀嚼精妙的字词。

通常字词都有它们本来的意思,但有时候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特定的语境义,在分析文章时,对这些字词“细嚼慢咽”,领悟这些字词的含义、情感、内涵,就会成为一节语文课的亮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看着窗外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不仅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更是多么希望挡住儿子烦躁的情绪和绝望的心理,因此一个“挡”字就值得细细地赏析玩味。又如这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里的“悄悄地”、“偷偷地”让学生品味能否去掉?在这种比较赏析中,学生感受到一个母亲面对儿子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时的体谅、细心、耐心和隐忍。有时候只要我们和学生一起找准这些关键字词,慢慢地“咀嚼”,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就会成为学生理解内容、强化情感的突破口。

2.推敲有韵味的语句。

曾国藩曾对一条教学经验推崇备至:“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意思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反复玩味和推敲,沉潜其中,以获得其中真味。在语文课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反复地推敲那些美文佳句,理解句子的表情达意。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原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却能感受到这位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字里行间,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情,细细地赏析,让学生产生共鸣。

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词语,一句句精彩又有韵味的句子,是连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所以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带领学生慢慢地品,细细地品,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和内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品字品句能力,更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更是充满魅力和“语文味”。

三、抒写所感,让语文课堂有“写味”

語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而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教学价值的体现,是语文的最终归宿。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熟练技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契合点,并及时进行课堂练笔。

1.补“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内容设置“留白”,有语言“留白”,心理活动“留白”,也有设置情节悬念等,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老师应该及时地捕捉这些“留白”之处,既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秋天的怀念》中“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这位母亲有千言万语却来不及讲完,但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将母亲的话补充完整。相信许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更加体会到这位母亲对孩子割舍不下的情怀和深深的眷恋。

2.写感悟,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这里的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文章后所产生的对人物形象或主题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描述出来,既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又可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得进一步的升华。尤其是那些情感比较浓重的课文,不妨让学生写写感悟。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文中的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很重感情,一直鼓励英子要坚强。因此在课堂的最后不妨让学生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写写自己的成长体验。相信学生会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振动,写出来的内容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仿改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专家们精心挑的文章,它们在写作上往往也起到示范作用,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写作练习,充分地开发教材背后隐藏的内在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创新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莫怀戚的《散步》、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等文章,都给学生在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我们可以对一些精彩的片段语句进行课堂仿写,如朱自清的《春》中可以让学生对春草、春花、春雨等片段进行仿写,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拨动心弦,让语文课堂有“情味”

语文应该是有生命的,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寻找与人性的对话,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自我与生命的成长,感受到爱和温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及时地抓住学生的每一次感动,捕捉他们情感的爆发点,让课堂充满“情味”绽放光彩。教师可以利用文章本身深厚的知识背景唤醒学生的情感触动点。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临行前上疏后主,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情感无不让人动容。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体验,或者利用自身的情感体验等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情味”中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回归语文本色,让语文课堂在亦读、亦品、亦写中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和情感,并使之转化为智慧,积淀成文学素养,最终成为自己独特的精神食粮。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港湾。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7-16.

[2]姜国忠.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02.

[3]王丽萍.返璞归真,语文课堂尽显“语文味”.新课程,2014(07).

[4]王治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新课程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本位意识.语文建设,2014(17).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教学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