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颜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效果分析

2017-02-17张雷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颜面圆孔阿霉素

张雷

(邓州市人民医院 疼痛科 河南 南阳 474150)

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颜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效果分析

张雷

(邓州市人民医院 疼痛科 河南 南阳 47415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颜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邓州市人民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5例颜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出院时)及随访1 a后的疼痛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阿霉素注射治疗后及随访1 a后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后比较,随访1 a后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临床观察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且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CT引导;阿霉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多发生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大部分患者疼痛时间在1个月以上,且若治疗不及时,疱疹消失后疼痛仍存在,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剧烈性疼痛疾病的代表,对患者的生活、睡眠均造成极大的影响。因当前临床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晰,故临床治疗仍存在较大困难[2]。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会有30%左右的患者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危险性高,目前临床上缺乏较好的治疗方式[3]。本研究旨在探讨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颜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邓州市人民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5例颜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第1次进行介入治疗;曾有药物治疗史,但因副作用大被迫停药;无造血系统、心、肝、肾等严重的原发性脏器类疾病;精神状态正常,可进行正常沟通;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本组患者中男17例,女38例;年龄为42~81岁,平均(65.12±6.73)岁;病程为3个月~10 a,平均(5.49±3.14)a;疼痛位置:26例左侧疼痛,29例右侧疼痛;6例第一支痛,29例第二支痛,20例第三支痛;42例单支痛,12例双支痛,1例3支痛。

1.2 仪器 CT机型号为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为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层厚、层间距为2 mm,曝光量为220 mAs,管电压为130 kV,扫描时间为1.5 s。

1.3 治疗方法 告知患者介入治疗当日需停用所有镇痛药物,行介入治疗时所有患者去枕平卧,心电监护,采用CT进行常规扫描,检查有无外器质性病变或卵圆孔病变。取颧骨下方的口角至外耳孔连线内1/3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22 G的Chiba针穿刺,直至卵圆孔。随即注入1%利多卡因(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3022078)0.5 ml行试验性阻滞,观察15 min,当患者疼痛消失,则阻滞范围符合要求,若患者体征一直处于正常状态,且无其他异常症状时,可缓慢注入2%阿霉素(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1318),分次注入,每次0.1 ml,注射的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手术结束后,保持患者原体位1 h,之后送至病房,需去枕平卧1 d。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应的止血、抗生素及对症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随后1 a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标准:合计10分,无痛(0分);轻微疼痛,不影响睡眠(1~3分);痛感明显,影响睡眠,但可忍受(4~6分);痛感强烈,无法入睡,难以忍受(7~10分)。术后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感染、呼吸循环抑制、气胸、穿刺损伤周围组织、截瘫、穿刺部位出血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阿霉素注射治疗后及随访1 a后VAS均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后比较,随访1 a后VAS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术后临床观察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表1 所有患者不同时期的VAS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行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阻滞治疗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4]。但既往三叉神经阻滞法只是依据临床经验,常发生定位不准的情况,进入卵圆孔前,若穿刺方向过于向前易刺入眶下裂,损伤相关脑神经;刺入卵圆孔时过深或太靠近内侧,会造成颈内动脉与海绵窦及其侧壁的脑神经受到损伤。因卵圆孔位于颅底,位置较深,解剖差异大,反复穿刺会引起出血,定位不准会损伤相关神经组织,故治疗后并发症极多,临床治疗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进行此操作时需确认穿刺位置无误后才可实施局麻,而穿刺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因疼痛难忍而选择放弃治疗,使治疗被迫中断;且针尖位置无法确定,易造成药物注入过深引发脑膜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或者药物注入过浅使治疗效果呈短暂性,患者无法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及影像学的日益成熟,CT引导下卵圆孔治疗技术逐渐被临床所接受及推广应用,该技术的应用,可使患者于局麻下进行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性。CT导向联合精确定位,可有效减少盲目穿刺的错误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同时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5]。本研究中55例患者进行穿刺时均顺利穿刺到达卵圆孔,具有100%的成功率,并且无一例出现因穿刺损伤造成的并发症,说明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颜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案。实施穿刺时注意把握进针时的两个角度,在CT扫描引导下进行逐步调节,进针时要把握好内外侧角度,避免角度过大造成针尖进入口腔受到污染,正常情况下3~5步即可进入卵圆孔。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能会出现耳前部酸胀不适感,但只是轻微感觉可耐受,不影响患者配合治疗。

阿霉素为细胞毒性极强的化疗药物,属于经典的抗生素类广谱抗肿瘤药物,临床治疗肿瘤效果确切。其通过嵌入肿瘤细胞DNA碱基对之间,对转录过程进行阻止,可抑制DNA复制,同时通过产生自由基对肿瘤细胞造成破坏,有较强的感觉性神经节切除作用[6]。将阿霉素注入神经末梢时,可通过借助逆转将运转方式快速上升,对感觉神经胞体造成破坏,但不会对运动神经造成影响。高浓度的阿霉素可直接造成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对神经信号的传导功能进行阻滞,对神经组织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严重时可由卵圆孔进入颅内对脑组织造成破坏[7]。本研究中根据上述原理选择2%的高浓度阿霉素进行治疗,可保证达到治疗效果,而分次缓慢注入则是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阿霉素注射治疗后及随访 1a后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且随访1a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后,同时术后临床观察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综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CT引导下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且无明显并发症,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1] 郑春英,施小妹,傅少雄,等.脉冲射频V1与C2-3后内侧支治疗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9):659-663.

[2] 张蓉,王秀莲,陈家骅,等.脉冲射频联合PECA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450-1452.

[3] 康继宇,周华成,刘洋,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射频治疗[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7):3394-3397.

[4] 李军,关丽霞,闫忠斌,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8):1132-1134.

[5] 张广建,刘恒,李仁淑,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与神经干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3):383-384.

[6] 刘靖芷,史可梅,马文庭,等.CT引导胸椎旁背根神经节损毁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70例评价[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2):86-89.

[7] 张海芳,周国明.CT引导下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6,22(7):1155-1157.

R 752.1+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2.093

2016-03-07)

猜你喜欢

颜面圆孔阿霉素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等闲
叶酸对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的拮抗作用研究
波纹穿圆孔翅片管换热器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心复力颗粒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PPAR-α及ET-1的影响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
素颜
柚皮苷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毒性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IRT1抑制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