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题方法建模
2017-02-17湖北郑芳然
湖北 郑芳然
历史解题方法建模
湖北 郑芳然
近年全国卷历史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而几乎所有的材料都是“新情境”。所谓的“新情境”,并不是真正史学意义上新近发现或公布的史料,而是对考生而言,在备考中未必见过的历史材料。
许多考生对面新情境题,总觉得很棘手。其实,做“新情境”题都是有方法可循的。
一、历史解题方法建模
第一,仔细审读题干设问,明确试题要求。
选择题,明确题目结构、时空范围、基本题型。材料解析题,通观全题,明确主题,审四语即限定语(在时间、空间、条件、程度、角度等方面作了限定,实际上就是对答题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提示语(指题干中的指出、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中心词(是题干的中心内容也称主体内容,一般位于求答项的前面)、求答项(应回答的内容,通常包括原因、表现、措施、结果、影响、异同、特点、性质、意义等)、审分值、审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答案来源即“依据材料……”“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题要求明确了,就确定了解题方向,也为解读材料信息指明了方向。
第二,带着设问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有效信息。
一读材料的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二读正文。绝大部分材料会包括时间、人物、出处等历史基本要素。通过“时间”把握历史背景、阶段特征等;通过“人物”明确重大史实、阶级关系、国家利益等;通过“出处”了解时代背景、阶级立场、史学观念等。读材料时,对关键词、句用画短线或画圈的方式标记出来。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各段的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
第三,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材料内容肯定会与课本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不论用新旧材料,还是用史学家的结论或历史现场人物的话语,抑或是与大家学习观点相左的内容,通常会先确定一个知识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去选取材料。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准确解读材料,找出符合设问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建立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问题—材料—知识”三者的联系,调动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
第四,分析选项、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选择题,保证每个选项一定要认真分析判断。一般来讲,非答案项一般有这样的特点:(1)说法明显错误的选项,一般有“全部”“一定”“完全”等词。(2)完全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3)不符合史实(主要是所学历史知识),要么选项的史实与题干无关,要么选项的史实有误。(4)只体现部分材料信息,不符合题干的要求。(5)属于现象内容,不是历史本质。把握这些特点,对排除错误选项和迷惑性选项大有益处。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除了解读好材料和准确联系所学知识外,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点化:历史评卷是“踩点赋分”。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那么就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要根据分值来确定要点数,如果某一问3分,很可能这一问有1个或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很可能要求答2个或4个要点。
(2)序号化:解答时要按问作答,标明求答项,每个答案点都要标上序号,如(1)(2)(3)……,①②③……。
(3)准确化:按要求组织答案,坚持“论从史出”。作答时要准确使用“历史”语言。
二、方法运用,典例分析
下面就根据上文所总结的方法,以2016年高考题为例,简单示范做题方法。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方法运用】
1.审读题干。题干材料中心是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死亡率由下降变为上升,求答项是“重要原因”,提示语是英国、18世纪、1816年后、1831—1841年。
2.研读材料。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地点(英国)、时间(18世纪、1816年后、1831—1841年)、数据(死亡率),分析出死亡率变化情况的信息(由降到升)。
3.联系教材内容。由国家“英国”,时间“18世纪”“1816年后”“1831—1841年”,即可联系英国圈地运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科技发展、工业革命等。这样就能较好的理解死亡率由降到升的原因。
4.分析判断选项。18世纪时,英国生产力、科学水平、医疗能力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1816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工作、生活环境恶劣,致使死亡率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化学工业污染严重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排除B项。当时食物并不短缺、医疗水平有较大提高,故B、D项错误,可排除。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方法运用】
1.审读题干设问,明确信息方向。求答项是原因、影响,中心语是“人口膨胀”,提示语是“说明”。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限定语“清中期”。审清了设问要求,就为提取信息进行解答做足了准备。
2.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原因: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从社会状况、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情况等方面提取材料信息。
影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概括。
3.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联系清朝政治社会、农业经济、国家人口与税收政策等内容,这些内容对理解材料和组织答案会大有帮助。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案要做到要点化、精简化。
【答案】
原因:①统一与稳定;②税收制度的变革;③精耕细作;④高产作物的推广;⑤耕地面积增加。
影响:①人地关系紧张;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