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证史:苏联的集体农庄
2017-08-08广东邹明贵
广东 邹明贵
以图证史:苏联的集体农庄
广东 邹明贵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96页选用一幅30年代苏联全盘集体化时期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描绘了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号召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美好情景(四幅图画):从该图左上角描绘了大工厂、拖拉机等机械用于耕作和运输,寓意为这些是苏联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有力地支援了农业集体化,左上角写着英语单词“Source”,寓意为工业化是集体化顺利进行的来源。中间描绘了加入集体农庄后的美好前景:农业获得大丰收,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不再依靠畜力,农庄中的农民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中下部是使用拖拉机耕作。图片下方圆圈中的小图展现了以前使用畜力耕作的情景,与机械化耕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右下部描绘了在一个实行农业集体化(俄语:Колхоз)农庄里,苏联农民交公粮的情景。最下面的俄语“коллективизции”是“加入农业集体化农庄”。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肩负着双重使命:促进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同时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为国家的经济独立、政权巩固服务。
苏联为什么要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呢?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②以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③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提供大量资金。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额外交纳的“贡税”。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特点:①追求表面形式的大一统,不真正立足国情、立足民心。②只是靠行政手段的干预。③追求“一大二公”。
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了什么呢?①集体化运动在为苏联的超高速工业化提供大量资金的情况下,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②通过这场运动,苏联农民“被组织”进入了20万—30万个集体农庄。苏维埃政权得到的第一批最大的回报是,它从农民手中夺得了大量用于出口的“余粮”,以换取西方的工业设备和技术。③全盘集体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④在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行政的干预必将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失败。不切合国情的改革或者推行某些政策,只能导致政府失去民心。⑤苏联的集体农庄运动,表面貌似要搞大合作的先进生产模式,其实是为了发展重工业作铺垫,但它严重脱离国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也是后来苏联“斯大林模式”走上末路的主要原因。
中国1958年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非常相似,甚至还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人民公社创办初期,在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农村掀起一股“共产风”,吃饭不要钱、看病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等无偿归公,这与苏联集体农庄非常相似;自己的“创新”和“发展”,诸如“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亩产万斤”、大炼钢铁等,完全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范围。这种脱离实际、超越历史发展的体制,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所造成的后果,并不比苏联轻,甚至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①原因相同。小农经济是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②国际背景相同。中国与苏联一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干涉,要壮大自己就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实行五年计划建设。③最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宁可让百姓吃苦受难、也要一味富国强兵的指导思想在作祟。④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生搬硬套。盲目迷信苏联,迷信斯大林体制,囫囵吞枣。⑤结果和影响相同。超越历史发展的体制,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⑥苏联和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均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两个国家的领导者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中国,很快就进行了调整。
不同点:1978年底开始试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巨大改变。苏联的改革则归于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两国经济体制发展与调整结果迥异给我们的启示:①一个国家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过于盲目地追求形式。②任何改革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否则,改革终将会以失败告终。③改革要善于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与要求。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纪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