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近年新高考常见的历史选择题类型

2017-02-17江苏杨德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题眼真题题型

江苏 杨德志

简析近年新高考常见的历史选择题类型

江苏 杨德志

新高考选择题往往是由“材料情境(题干)+问题设计(题眼)+选择项”组成,具有情境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等特点,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考查,为了真正提高备考效率,做到有的放矢的备考,笔者根据自己实践备考经验,按“题眼问题”能力要求高低对选择题型作如下分类研究:

一、表象信息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是指在题干中往往运用文字史料、歌谣、诗词、图表、漫画、谚语等史料文本资源,创设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方面或各种方面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历史情境,在此基础上题眼问题的设计要求考生能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提炼,最大限度地获取问题的有效信息,题眼往往具由“说明、表明、反映、揭示、可见、看出、体现”等关键字眼呈现,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材料选择题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基本题型。

1.试题主要特点

(1)材料的广泛性:试题题干历史材料来源可以多种多样,图文并茂,收到限制较小,可以运用文字史料,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与诗词歌赋等文本材料,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的命题指导思想。

(2)问题的多样性:题眼问题的情境设计呈现多元性,有顺向思维问题,也有逆向思维问题。顺向有“此说明、此表明、此反映、此揭示、此可见、此看出、此体现”等问题情境,逆向有“此没有说明”“此不能体现”等,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正确思维能力。

(3)能力的基础性:此类试题学科能力要求最低,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四大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具体包含: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4)答案的排它性:问题情境无论如何表述,问题的答案都来源于试题呈现出的材料中,与课本知识关联性不大,关键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自然会浮现出来。

2.近三年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概况

(1)从题型看:综观各地真题,它是选择题主导题型,能够更好地体现命题的指导思想,既能打破不同教材版本的限制,使试题保持一定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是新高考选择题命题的主要趋势。

(2)从分值与数量看:占有分值非常大,占有数量也比较大,如新课标全国及江苏卷等选择题型中,往往占有半壁江山以上,它攸关考生高考的成败。

3.通常解题技巧

①阅读理解材料内容,不能断章取义。②对每一个选择项要咬文嚼字。③要选择全面反映材料内容的选项。④表示极端的选择项往往一定错误。

4.典型真题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8题)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此题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增多就出现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的历史现象,故答案A不正确。市场上洋货增多也不能反映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事实,故答案B也不正确。洋货增多也不能体现市场是主动还是开放的状况,故答案D不正确。材料信息只能反映中国的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现象,故答案C正确。

二、原因类选择型

此类题型是指在题干中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漫画等各种文本新材料,创设再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及某一领域的历史社会现象的新情境,以此作为依托,题眼设计与此历史现象有着内在必然联系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问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判断、探究历史现象发生原因问题的能力,“题眼”往往具有“原因、根源于、导致、来源于”等关键字眼。

1.试题主要特点

(1)材料现象的多样性:试题的题干再现了多种多样的历史现象,可以是社会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可以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也可以中时段、长时段的,当然也可以是古今的、是中外的,是“新材料”“新情景”命题指导思想的体现。

(2)问题要求的层次性:此题题眼问题要求是让考生给出题干历史现象的具体原因,如“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显然问题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高有低。

(3)问题答案的探究性:理解与分析历史现象,根据自己学习过的课本知识,要用辩证思维方法,多角度地探究出历史现象发生的有关因素,由表及里,原因主次分明。

2.近三年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概况

(1)从题型看:它是仅次于信息型选择题型的另一个主导体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是选择题题型命题的一大趋势,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题型之一。

(2)从分值与数量看:综观各地真题,占有分值与数量仅次于信息题型选择题,但得分也不容易,对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要求比较高。

3.通常解题技巧

①明白材料反映什么时间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②联系课本相关考点知识。③从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给出正确答案。④注意问题中原因类型:“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做到区别对待,不能混淆。

4.典型真题: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31题)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此题反映的是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的历史现象,出现此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答案A正确,答案B,C,D于1980年发生的基本史实不符。

三、本质、实质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是指在题干中运用文字史料、歌谣、图表、漫画、谚语等史料文本,再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题眼中问题要求考生探究发现此历史现象的实质是什么,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题眼关键字往往有“本质与实质”字眼。

1.试题主要特点

(1)材料现象的多元性:

试题的材料中再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历史现象,可以是社会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可以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也可以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当然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更好地贯彻了“新材料”“新情景”命题指导思想。

(2)问题答案的历史逻辑性:

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就可以得出什么样历史实质,现象与本质具有因果逻辑一致性,试题答案要立足题干历史现象,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2.近三年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概况

(1)从题型看:它也是高考命题的一种主要题型,难度较大,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题型之一。

(2)从分值与数量看:综观各地真题,占有分值与数量比较少,即1~2,题分数6分左右,但得分也不容易,考生要理解“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做到由表及里,对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要求比较高。

3.通常解题技巧

①读懂材料内容,明白材料揭示的历史现象。②应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表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③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④注意直接反映材料现象的选择项一定错误。

4.典型真题:

(2015年天津卷第6题)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此题干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的历史现象,土地革命内容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显然其历史实质就是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故本题B答案正确。

四、比较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构成通常题干是以某一历史问题为线索,运用各种历史文本资源,图文并茂,再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特定的某一领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题眼设计问题,要求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的共性与差异,也可以要求探究现象变化的原因,题眼中往往会有“共同、变化、差别、不同、转变、变化原因”等关键字眼,考查考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历史信息的分析、归纳、对比、判断能力。

1.试题主要特点

(1)主题材料来源具有多元性:

围绕主题,材料内容上往往有两个以上不同历史文本组成,有的来源于不同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有的出自报刊新闻报道,有的来源历史文献记载,有的来自学术著作、数据统计表等等,呈现方式上可以多种多样。

(2)比较对象的多样性:试题材料揭示的问题角度,可以是特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个方面,也可以综合的多方面的,也可以古今纵向的某一问题,更可以中外横向的某一方面历史现象,问题主题的切口可以是多元的。

(3)能力要求具有层次性:因为问题设计多样性,有要求比较材料现象的共性与差异性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材料有效信息能力,能力要求相对比较低,有要求材料现象变化的原因等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2.近三年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概况

(1)从题型看:它是高考命题一种主要题型,问题设计可以灵活多样,能够多角度的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

(2)从分值与数量看:综观各地真题,占有分值与数量相适中,通常3~4题,对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得分也不容易。

3.通常解题技巧

①读懂两则材料内容,注意里面的时间信息。②对两则材料涉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寻求两者的差异与共同点。③对问题的具体要求,选择正确方面。④对每一个选择项要咬文嚼字。

4.典型真题: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此题材料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江南农村雇工的地位变化历史现象,百年前“柔顺而主令尊”,而如今“骄惰成风”,这样说明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繁荣与手工业的发展,需要雇工增多的原因,故答案A正确,B,D与现象关系矛盾,答案C材料无法说明它,故它们不正确。

五、判断类选择题

它是指题干运用图表、山歌、谚语、对联、漫画等历史材料资源,间接再现某一历史时期具体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此作为题眼问题设计的依托,题眼问题要求考生判明材料揭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题眼往往有“是”“它是”“这是”“此是”“此事”等关键字眼,目的是考查考生对选择项的辨别、理解、分析、判断能力。

1.试题主要特点

(1)题干文本的多样性:描述历史事实的文本来源可以是多种渠道的,具体可以是文献记载,可以是报刊新闻报道,可以是某一历史人物评论,可以是讽刺漫画等,灵活多样,揭示的往往是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2)能力要求的综合性:考生不仅需要抓住试题材料呈现的文本,完整、准确、合理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而且要调动和运用已经掌握的课本知识,运用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依据重大历史事实的独特特点,进行分析、辨别、判断出某一具体历史事实。

2.近三年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概况

(1)从题型看:是常见选择题型之一,是新高考命题的主导题型之一,能够实现对考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好体现命题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分值与数量看:综观各地真题,占有分值与数量相对较少,通常1~2题,考生不易得分。

3.通常解题技巧

①懂得材料内容,注意材料中时间、地点、人物、中心词、历史概念。②根据材料获取有关信息,回归课本考点知识。③判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往往是历史学科主干、重要考点知识。

4.典型真题:

(2016年江苏卷·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此题材料出现关键信息有“越南”“实现停战”“法军撤出”“美国干涉”等,可以判断参加此次会议有越南代表,有法国美国代表,综合判断应该是日内瓦会议历史事实相符,故答案A正确,万隆会议和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没有法国和美国代表参加,故答案B,C不正确,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故答案D也不正确。

六、程度型选择题

它是指题干引用史实材料、考古成就、图片漫画等多种有价值史料资源,再现特定的历史现象、历史事物,设计与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关联度深、答案迷惑性强、层次深等各方面历史问题,题眼中往往会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等关键字眼,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比较、探究的能力。

1.试题主要特点

(1)题眼问题的多元性:题眼问题在呈现范围上,有的体现了历史现象,有的反映了历史本质,有的是历史发生原因等方面,在具体问题设计要求上,每一范围也可以具体分为“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层次性问题程度要求。

(2)问题答案的探究性:得出题眼问题的答案,往往要运用辩证思维,进行问题探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问题方面的主次,抓住问题的层次性,探究出准确答案。

(3)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因为题眼问题要求的具有层次性,如“直接”“主要”与“最主要”之间具有能力有低到高的层次性,又如“重要”“最重大”“最……”之间也体现这样特点。

2.近三年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概况

(1)从题型看:它是新高考主要题型之一,难度很大,对考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是命题选拔功能的重要体现。

(2)从分值与数量看:综观各地真题,从占有分值与数量看通常2~3题,10分左右,考生很容易失分。

3.通常解题技巧

①理解材料内容,明白材料反映什么方面历史事实。②区分“问题”的层次:“最主要”“主要”“直接”。③明白“问题”具体要求是哪一方面,必须做到区别对待。

4.典型真题:

(2015年江苏卷·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此题干反映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连续铸钢法技术推广应用问题,题眼要求对此理解解读最准确的信息是什么?材料中没有涉及制度变革能否激发技术创新问题,故答案A不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及技术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也不能表明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的这样观点,有的极端化,故答案C也不正确。经济模式与科研方向的关系,材料也没有涉及,因此答案D解读是不准确的。材料中只能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故答案B揭示信息最准确。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题眼真题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