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易误辨析
2017-02-17山东杨富丁
山东 杨富丁
古代中国经济易误辨析
山东 杨富丁
1.误认为草市出现在宋代。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22页写道:“到宋代,出现了草市”。草市真的是宋代才出现吗?据史籍记载,最早出现的草市是建康的草市,可见草市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唐代王建《汴路即事》:“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唐代草市的一些情况,但是唐代草市仍不是法定的,唐景龙元年(707年)的敕令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注:《唐会要》卷86,《市》),说明州县官市之外的交易场所,都是不合法的。由于当时人们不去遵守这项规定,官府在事实上也根本无法长期执行,因此,唐代后期伴随统治秩序的混乱,使草市在违法中不断扩展起来,这一点可以从杜牧的《上李太尉论江贼书》看得非常明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注:《全唐文》卷751)由于草市缺乏必要的防御手段,竟成为“江贼”打劫的对象。虽然如此,草市经受住了官府的高压政策以及“盗贼”之类那血与火的考验,仍然生存下来。北宋王朝建立之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这无疑有利于草市的发展。同时,宋太祖赵匡胤又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承认了草市的合法存在,这极大地促进了宋代草市的发展。宋代草市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围和一些村落。熙宁九年(1076年),毕仲衍在《中书备对》中统计了27607处草市,足见当时草市数量的庞大。
2.误认为帝国政权推行均田制的根本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均田制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实行,终于盛唐时期。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1)北魏政府控制大量的无主荒地。自西晋末年以来,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使土地大量荒芜,这些无主土地便成为北魏政府得以均田的基本条件;(2)有大量游动人口。北魏时期,社会上有许多因逃避战乱而四处游动的人口。这些失业流散人口,大部分是失去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农民。数量巨大的游动人口给政府造成了极大压力,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解决土地荒芜和游动人口问题,促使二者结合,最好的办法是使无地者获得土地,使他们安居乐业。当时,既有广大弃耕的田地,又有众多的游动人口,实行均田制势在必行;(3)整顿户籍,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组织的管理。户籍是实行均田和征收赋税劳役的主要依据,三长制的建立,破除了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控制的人口,为均田制的实施做了组织上的保证;(4)为了保证和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自晋末以来,由于北方持续动乱,战争不已,造成农民大量流亡,人口锐减,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此外,豪强大姓大量隐匿人口,也使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均田制的实施,直接目的是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土地兼并,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与土地的结合,使游离的劳动力重新和士地结合起来,扩大了自耕农的数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误认为“景德镇”出现在唐朝。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四版)第15页写道:“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此处唐朝“景德镇”一说有误。林景梧、汪宗达编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景德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说:“东晋时景德镇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从鄱阳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置新平县。县治设在新定、化鹏二乡之间,就改称昌南镇。……景德镇的名城始于宋景德元年。北宋时期,昌南镇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皇帝的赏识,便将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也称“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综上可知,景德镇在唐朝称为昌南镇,景德镇是宋朝时期才出现的地名。
4.误认为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萌芽。自由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但是,不能从自由雇佣劳动直接引伸出资本主义萌芽,更不能认为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厉以宁的《资本主义的起源》开篇有一段论述:“应当指出,私人雇佣关系就是私人雇佣关系,它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个条件。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被雇佣的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产品有限,当然会妨碍这种转化。转化的另一个条件是体制原因。只有在适当的体制之下,私人雇佣关系才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可能。”黄仁宇在《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中指出:“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还相差十万八千里。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还要有银行、金融、税收等等的改变。”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从世界历史角度看,雇佣关系的兴起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总之,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5.误认为“重农抑商”中“抑商”是完全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其实,“抑商”并不是完全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而是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过度发展。任世江先生认为:“抑商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重官商、抑私商,但重视商业。商鞅亲自主持统一度量衡,也有保护商业运营的意义。陈长华在《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文中说,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商业也有很大发展,说明抑商只是权宜之计,只要政治军事需要随时都可以改抑商为隆商。他进一步举证秦帝国已不完全实行抑商政策,汉武帝、桑弘羊是因为重商而抑商,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实行官商勾结;到王安石仍是重商,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更多的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