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中印边界冲突问题的钥匙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017-02-17江苏许爱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6期
关键词: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和平

江苏 许爱国

解决中印边界冲突问题的钥匙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江苏 许爱国

【背景材料】

2017年6月16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非法越界,闯入中国亚东的洞朗地区,阻挠中方人员修建道路,由此形成了中印边境紧张对峙。依据印度政府多次明确承认的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国西藏同锡金之间的边界,洞朗地区历来属于中国,一直在中方有效管辖之下。印度边防部队越界进入洞朗地区,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截至7月底,印方仍未撤出非法越界的边防部队,并试图通过歪曲事实,甚至以“维护不丹利益”为借口,为其越界侵犯中国领土“正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令国际社会大跌眼镜的是,印方此次用非法越界进入他国领土的行径践踏了自己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7月底,印度外交高官就边界对峙表态称,印度政府正致力于寻找友好方式化解中印军队在洞朗地区的冲突。中国外交部多次敦促印方遵守边界条约规定,将非法越界的印边防部队立即撤回,中方愿意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维护中印边境的和平与安宁,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热点解读】

6月16日,印度军队非法越界进入中国领土并强行中断中国修路工作至今已一个多月、双方军队仍在边境紧张对峙,这是2017年中旬的一大热点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中印两国之间的外交问题。而从当前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这就要我们看到热点问题背后的历史。依据江苏省《考试说明》“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建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大格局、精细化角度审视热点时政,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角度来解读热点问题,从而让我们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现实问题。

【考点链接】

一、中印古代友好交流史

史载,中印交往历史始于我国的西汉时期。关于印度的名称,司马迁称之为“身毒”,东汉时期称之为“天竺”,唐朝玄奘译为“印度”。

1.东汉天竺高僧洛阳传佛法

东汉永平十年(67年),天竺(古代中国对当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一起,应汉明帝之邀,以白马驮经卷佛像来洛阳传佛法,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由此开始。二人在白马寺合译《四十二章经》等经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经翻译,为佛教在中国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2.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真经

贞观元年(627年8月),唐朝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玄奘到达天竺国北部佛教最高学府那兰陀寺,用大约十七年的时间研习佛法,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天竺,又游学天竺各地。唐贞观十九年(645年2月)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长安。玄奘及其弟子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明朝郑和下西洋诏封古里王

明朝永乐年间(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六抵印度。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着明成祖的封赏到达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古里国国王接受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古里国王也多次遣使到中国朝贡,两国关系越来越友好。1433年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在古里国因病去世。

二、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1.中印边界纠纷历史由来

中国与印度两国在东、中、西三个地段存在着领土纠纷,争议领土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19世纪中叶后,由于英国统治印度和侵略中国西藏、新疆,蚕食中国固有领土,致使中印边界全线不少地区存在争议。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印双方争议面积为33 500平方公里,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非法炮制了所谓“约翰逊线”,阴谋将中印边界线由喀喇昆仑山移至昆仑山,企图将中国阿克赛钦地区3.3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入英印版图;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 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中印边界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 000平方公里,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代表,以秘密换文的方式,诱迫西藏地方代表承认英印当局精心炮制的“麦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界东段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藏南土地)划归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版图。

2.中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唇齿相依”的中国与印度两国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1950年4月1日两国建交,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西花厅接见印度代表团说:“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国时确定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中印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政府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彻底废除了印度在西藏的特权。此后,由于印方坚持以所谓“麦克马洪线”为边界线,在军事上推行“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卫反击,战争以中国全面胜利结束。中印边境战争后两国进入了僵冷期。新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考虑历史尊重现状的前提下,中印双方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边境争端问题。

三、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奠定外交基础

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下,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进程,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

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调整

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反对霸权主义的不结盟政策。主要成果: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积极构建和平的周边国际环境,2001年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建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上海经济合作组织。

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国际关系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进各国经济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欲称霸世界,遭到苏联的遏制,形成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对峙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得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遭到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第三世界国家等多种力量的制约,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典题热身】

1.1949年12月16日,缅甸政府来电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研究认为:缅甸政府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同时请该政府派代表到北京来商谈建立中缅外交关系问题。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2.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

A.倡导召开亚非国际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这说明中国 ( )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4.“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5.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C.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二、非选择题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三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

——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四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

(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

(4)据材料四,上海合作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1.D 2.B 3.D 4.A 5.C

6.(1)政策:“另起炉灶”。

意义:它使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国内: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3)立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民族感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4)意义:合作共赢,平等互利(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协商一致;结伴不结盟。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柏庐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和平
角 色
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分析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博弈·和平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简论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
期盼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杜鹰副主任提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工作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