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工作中“互联网思维”运用的探讨

2017-02-16杜时兆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互联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

杜时兆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互联网思维”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高校日常的学生工作也已离不开互联网新媒体。通过对“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扁平化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社群思维”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的探讨,寻求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和变革,为更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学生工作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学生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与学生工作

1.互联网思维与学生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互联网产品也得到了爆发式发展,各大社区论坛、社交网站、通讯工具、直播网站已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相关调研报告,2015年,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利用率达到了82%,与此同时,学生们能够自主编辑传播的信息内容也从简单的文字图片发展为语音视频甚至是实时直播,弹幕网站也实现了全民实时评论和互动的功能。在这种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生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极具传播影响力的自媒体,高校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工具不仅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更成为提高创新能力和最终成效的关键。同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弊端不断暴露,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促使高校必须结合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提供兼顾精确化和广泛性的辅导教育方案,而这也为互联网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指明了方向。

2.互联网思维与学生工作结合的可行性

学生工作一贯强调以“以学生为中心”,这和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极其相似。为达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最终追求,互联网思维细分出了“扁平化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等核心内容。扁平化思维要求整个组织体系层级压缩,上层更加贴近终端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运用到学生工作就要求上级学生组织和基层进行更加直接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整个组织体系中,促进一种更加平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同样,随着高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具备了一套包含学业、实践、德育、创新等内容的数据,运用好这些数据资源为学生的性格培养、能力开发、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就需要运用到互联网思维中的“大数据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1.扁平化思维

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生组织,一般都是按照传统的金字塔形官僚式分层管理体系进行组织构架的。这个学生组织结构系统中的层次关系是:上下级之间是命令指导关系,各部门之间是竞争合作关系,上级和基层班级之间是单向的主导指挥关系。而在结合互联网思维的扁平化组织构架中,上层结构直接连接基层,部门概念弱化,团队观念加强,形成一个以各个功能团队相互链接而成的拓扑型组织结构。①这个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无纵向高低、多横向平行、组合形式灵活,形成一个以各团体为为基本单位的联合“生态圈”②。

具体操作上,我们要打破部门概念,重视基层组织和团队建设,积极开发基层创造力。例如:学生会各部门平时独立运作,有重大活动任务时根据实际需要,从各个部门、基层班级中分离出小团队迅速组成一个全新的部门,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无级别地直接沟通协调,交流反馈,任务完成之后再次回归原来的团队。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保证位于末端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环节中,也减少信息传递的消耗,提高下级组织的反馈效率和创造力,体现了互联网“快、准”的运行特點。

2.社会化思维

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学生工作中的社会化思维,就是和学生的沟通策略应该从“管理”“控制”转化为“合作”与“共情”,创造出一种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人性化沟通环境。例如:在传统学生工作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往往以电话、短信、邮件或者面对面为主,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导致信息反馈速度慢,传递方向单一,同样也因为一次只能与一个学生交流,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社交媒体推动了学校信息的透明化,丰富了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渠道,极大提高了接触水平和信息反馈速度。这给学校如何构建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现实的新型关系提供了思路。

一方面,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提高沟通交流的及时性和深入性。任课教师、班主任、导师、班干部甚至是院系领导,应该合理分配,广泛活跃在学生的社交媒体工具上,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需求,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回复建议,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转变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传统角色形象,从一个简单的单向信息发布工具转向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动活泼“人物”。学校不仅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和学生面对面平等沟通的官方组织,还应熟悉学生网络用语,改变传统冷冰冰的严肃形象,提高人性化沟通水平。例如:厦门大学官方微信发布平台是以一个人性化的“小夏”形象和学生沟通,除了发布例行的公告通知,还不时地推送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趣事、音乐、摄影作品等,在学生需要帮助时鼓励,遇到挫折时倾听。这种容易让学生接受,产生亲近感的人性化形象和沟通方式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中提倡企业和消费者地位平等,追求人性交流的价值观念,达到通过创建学校和学生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彼此依赖、互相融入的关系,来推进现实生活中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理想效果。

3.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就是要使学生工作从传统的“事务驱动型”转变为“数据驱动型”。所谓“事务驱动型”,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是只能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策略,其具有滞后性、偶然性、短效性的缺陷。“数据驱动型”学生工作重视通过数据指导工作,不仅把数据视为学生在校日常行为以及综合表现的量化体,更是一个蕴藏着丰富价值的信息宝库,通过对掌握数据的挖掘分析,对学生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性建议。数据驱动型学生工作有以下两种思路:第一,是正向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是需求的掌握,学校通过学生在各部门产生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提供更有方向性的指导建议。例如: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需求,可以分析图书馆的借书数据,借阅量高的书籍领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倾向,可适当加大该相关书籍的购入量和学校专业的调整和建设;同时,学校还可以分析不同专业的跨领域书籍借阅学习的情况,为学校的辅修专业设置和跨学科合作提供建议。这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指导培养工作,更加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需求,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学生辅导工作效率。第二,是反向发展匹配。之所以说反向,是因为学校可以根据之前的学生数据分析结果,对当前的学生培养发展进行匹配。例如:目前,在某个重要政府机关供职的学生,分析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干部职位、获奖情况、兴趣爱好、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数据,观察其结果,对当前在校生中有相似表现经历的学生进行匹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样,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匹配度推测思维也可以运用在危机管控方面,如分析出现心理危机学生在学业成绩、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日常行为等相关数据,对当前在校学生中有相似表现的学生加以重点关注辅导,将问题解决在发展阶段。相比“事后处理”型辅导教育,这种“提前预防”型学生工作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应对能力,发挥出大数据思维的“预知”与“化解”功能。

4.社群思维

在社群组建方面,传统的学生群体一般以院系、年级、班级等划分,即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跟随其大学四年的既定群体组合,这种方式适应了主要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工作的需要。在互联网思维中,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根据现实需求以更为多样的关联方式创建学生社群。例如:以相似目标联系起来的考研社群、学业突破社群、就业社群,以相似属性联系起来的党员社群、优秀先进个人社群,以相同爱好建立起来的各种文体交流社群等。在这些社区群落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发现各自的需求和与他人的共同点,形成关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个人参与感,使之成为学生的共同拥有组织,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社群作用方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通过为有特定关联的学生建立交流平台,发布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信息载体,利用学生社群的广泛分享传播效应,达到效果最大化。例如:在党团支部工作中,应该重视党员、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等群体的社群建设,为这些学生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的基础上,丰富平台日常交流内容,积极发布分享线下主题活动、支部生活的圖文记录,做好线上线下(互联网称之为“O2O”)组织活动的衔接与推广,使本单位的工作成效在全校、全市甚至是全国的相关社群里传播,广泛建立联系,使宣传和影响效果达到最大化。

互联网思维在学生工作中推广的难点突破

首先,高校必须提高自身创造力,积极研发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教育资源,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碎片化学习的趋势,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学生开展教育培养。其次,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下,为了使学生愿意与学校这个看起来“官方”且“严肃”的组织成为新媒体好友,高校必须适应互联网信息爆炸,形势瞬息万变的特点,提高自身信息维护能力和更新速度,保质保量地和学生不断保持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高校自身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各个方面的一个巨大转变,可能需要一个较漫长的适应期。最后,由于大数据的一大特点就是关注效率、不关注精确度,关注相关性不关注因果,这就导致在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复杂多变、具体多样的学生工作时容易出现差错和误会,需要高校在收集数据和分析时做到实事求是,对学生有一个贴近其现实的需求了解和情况掌握,这样才能让科技发出文明之光,让数据产生人性之美。

注释:

①拓扑型结构:各个节点之间都可以直接相互链接的一种结构形式.

②互联网思维中的生态圈:指在某个组织中构成人员或次组织都不是固定的,随着具体需求进行自由变化.

参考文献:

[1]梁志兵.互联网思维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

[2]马林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与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李晓鹏.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3).

[5]谭绍峰.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J].亚太教育,2015(9).

[6]周星.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学园,2016(2).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陈 栓]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互联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