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案例

2017-02-16王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醉花宋词李清照

教材分析:

《醉花阴》是《唐诗宋词选读》里的一篇宋词,由南宋词人李清照所写。表达了李清照对宦游在外,重阳未归的丈夫的相思之情。本文学生在初中已经背诵过,但并未理解。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诵读,而在于品析。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词中体现的闲愁,感受李清照爱情词的优美意境。同时借助微视频,帮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对于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宋词美的令人窒息,爱情美的令人陶醉。我们读过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读过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相思语,最断肠。诗人汪国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思念别人是一种美丽,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可是思念也会让人感到孤独寂寞,饱尝离别之苦。今天,我们来尝试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去感受那份绵绵的相思之情,去聆听最美宋词里的那一曲百转千回的爱情乐章。

【反思】将本课主标题定为“最美宋词里的最美爱情”,是想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讲爱情,学生会有点好奇之心、窥私的心理。其实爱情也是这首词的题材。李清照的爱情故事何其凄美,她的爱情词很值得好好品味。

二、诵读诗词

【反思】特意安排了一个朗读不太好的同学为大家读这篇文章,然后对比音频范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篇新课的朗读,首先应学会控制语速,然后才能体会、揣摩其中的情感。这首词的字音没有难点,且学生已做预习,所以,没有在正音、断句上安排时间讲解。

三、研读文本

1.《醉花阴》里的李清照是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明确:“愁永昼”、“半夜凉初透”、“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

【反思】李清照的特点一目了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生活细节,如“玉枕”、“纱厨”、“瑞脑”、“金兽”等,明白词人的生活并非艰难,因此“半夜凉初透”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身凉,而在于心凉。

2.词人为什么“失眠”?(思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

(注意季节,时间,细节,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明确:【季节】佳节又重阳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

【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

【意象】人比黄花瘦

师:一个人整日整夜的思念,能不消瘦吗?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

生:瘦了。

师:瘦到什么程度?

生:比黄花瘦

师:这句用到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憔悴

师:落蕊的秋菊,是憔悴的,相思中的女子是憔悴的。这是外型上的相似,叫做形似。如果要体现出女子的相思消瘦,何必要用菊花呢,柳条又细又长,我们说杨柳小蛮腰,腰细呀。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菊花有什么特征?菊花除了外形消瘦外,还有什么意蕴没有?

生2: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表达隐居生活的,和词人孤独一人是一样的。

师:隐居和孤独一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菊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它有什么样的君子气质呢?背一句诗给你们听听:“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方中。”

生3:菊花是孤傲的。

师:对,菊花意寓志向高洁,情操坚贞,“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之高洁,与其贵妇人身份相符合。进入诗歌境界,需要我们这种猜测性的解读。

【反思】对“人似黄花瘦”的解读,不仅让学生明白意象的形似,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其神似性,也就是菊花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在人物品格上的象征性。这点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提及,所以我用一句诗来提示学生,让这个问题变的比较简单一点。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中,出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一个学生认为“帘卷西风”等可以看出词人是想着丈夫快点回来,所以是开着窗户的。听完他的回答,我不假思索的追问:“她的丈夫难道是要从窗户进来?”全班哄堂大笑,该学生也面红耳赤,不停摇头,但也没能给出合理解释。但是课后我想了想,学生想表达的肯定不是我猜想的那个意思,他可能是想说:开着窗户,好观察窗外的动静,便于观察。但是被我这么一调侃,大家这么一笑,他也没有解释清楚的勇气了。其实,我觉得即便他这样理解,也是有些不妥的:窗外是漆黑一片,词人开着窗又看得见什么呢?我想学生还是忽略了词中所写的时间问题。可惜当时匆忙之间,我没能想的深入一点,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强调:要仔细研读文本,关注细节,不脱离整体思考问题。

3.老师范读诗词,学生閉目感受意境之美

《醉花阴》这首爱情诗是如此含蓄,现在很多情歌却很直白,直白就不好吗?“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流传的挺广的。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来源于生活,不代表要等于生活。艺术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但好的作品是高于生活的。生活可以艺术的表达,生活也需要艺术的表达。三千年前孔子在《论语》中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但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过分哀伤,这成为我国文艺美学的核心。面对喧嚣的尘世,我们要学会欣赏高雅的艺术,在众多的流行元素中不迷失自己,这样,我们在诗歌的阅读中,才能发现新的东西,提高自己的境界。

【反思】这一部分的安排是想结合生活,让学生思考流行歌曲和传统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让学生明白,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其价值,而宋词的价值在于她的含蓄,她的高雅。

四、问题探讨

1.同样是李清照,同样是愁绪,同样是秋季,同样是黄花,同样以酒浇愁,《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愁绪有何不同?

明确:(1)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

(2)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如“酒”、“黄花”等。

【反思】《醉花阴》与《声声慢》有一些相同的意象。于是我设计了两首词的对比阅读环节。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研读意象。学生比较容易看出的相同意象是“黄花”和“酒”,因此就以这两个意象为例,展开思考和讨论:

《醉花阴》中,作者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见菊花,虽“人似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菊花都憔悴了,丈夫不在,没人摘花送给自己,只能将自身的愁境融入花的枯萎凋落,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相吻合了。

《醉花阴》中,词人在落日的黄昏之后,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举杯浇愁愁更愁”,酒要对酌对饮才有韵味,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词人是想借酒暖身,借酒浇愁,词人生活在愁的世界里,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和心愁相比,心愁太重了,酒化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忧怨的思夫吟唱;《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哀伤、充满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但表现“愁”的方式不同,诠释“愁”的内涵各异,塑造的形象也有别,这既是词人情感、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时代变迁的有力佐证。学生经过品读,分析,可以发现,对同一意象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再配合其它意象、手法等,能达到不同的抒情效果。

2.宋词是美的,宋词里的爱情也是美的。宋词里还有很多女人爱情诗,闺怨诗。你读过哪些闺怨诗?或者描写爱情的词?简单的说说。

明确:古代文学中有关爱情的描写。出于女子手笔的十分少见。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李清照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他男子写女子是有所不同的。

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女子,早上起来之后无法打发时间,只能“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中国古代的妇女与文人一样,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与死,喜与悲,没有握在自己的手中。在男人看来,女人一旦没有了男人的宠幸,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们每天梳洗打扮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好男人。

宋代女性闺怨词一般不以女性的外部形象为描摹重点,尤其不以艳情化的女性外部特征为描摹重点,女词人在抒发自己的闺怨之情时,或者借助于写景,或者意象中嵌入一些作者自己感受最深的典型细节。如宋代“最先开始写自己的生活情感,抒发自己作为闺阁女性的存在情致的第一人”魏夫人的《菩萨蛮》,即偏重于以景写情。而在李清照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美衣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她的生活是那样精致美丽,清新脱俗,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人哀怜了。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

【反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置有些失败。原因有二:

讲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已临近下课,时间不多,只请了一个同学粗略了讲了几句,其实意义不大。

如果要讲,可以简单地提一提李清照词中体现的女子的独立人格。男人模仿女子口吻所写的词并非都注重女性外表,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都是例外。既然不是明显的共性特点,那么不提或许更好一些。

或者,将这一部分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慢慢品析自己喜欢的爱情诗,或许比课堂上蜻蜓点水的匆匆一谈要好的多。

五、结束语

李清照的爱情词诉说了她生命历程中的幸福和苦难,其中闪烁着恋情的火花和悲怆的泪光,使我们读后不禁为之欣悦,也为之叹息。

难道李清照只是一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引出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所以李清照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放在了她的诗中,而将“一处相思”的愁绪放在了她的词里。

我们被宋词凄婉华美的文字所迷醉,一如看见春光中的花朵,不需解花语,单是那花香就会使我们迷醉。最后让我们在一段微视频中,回顾李清照凄美的一生,重温最美的宋词里的那段最美的爱情。

【反思】最后的这段微视频是对李清照与赵明诚爱情的简要概括,是我精心制作的一个原创视频。从原先的9分48秒压缩到最后的6分钟,我删减了视频中对李清照部分诗词的详细解读,突出了赵明诚对李清照诗词创作的影响。以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的远走他乡,行踪不明,为李清照的爱情诗词画上一个凄美的句号。

【总结】这节课基本解决了课前设置的相关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较为配合,积极举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

1.语速有些快。虽然课前也提醒自己,一定要放慢语速,但是走进课堂,实际上无法轻易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过快的语速显得不够沉稳,不能体现诗词绵长深邃的意境。这需要长时间慢慢的改进。

2.板书不够精美。由于班级的投影幕布安置在黑板的正中位置,大大减小了黑板的可用面积,只留有很窄的部分可供板书。所以笔者只能将板书简略化,没有突出关键点。且在课堂教学中遗漏了板书的要点:“闲愁”。只板书了“愁”这一个字,板书没有从字面上直观表现《醉花陰》与《声声慢》的不同愁绪。

3.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笔者在解答“研读文本”问题2的时候安排诵读的指导。如“半夜凉初透”的分析中,注意“凉”字的理解,同时提出朗读时应重读等。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担心时间不够用,我只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朗读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实践。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教学还是不能忽视诵读!

4.笔者这种略显轻松、活泼的教学语言是不是能很好的传达李清照词中的愁绪呢?毕竟词中的这份感情离学生太远太远,他们可能难以真正理解。这班学生平时上课死气沉沉,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有意识地说了一些调侃的话,虽然达到了目的,学生真的活跃起来,但是似乎又有点过头了。虽说《醉花阴》中表现的是闲愁,不同于《声声慢》中亡国之恨、丧父之痛的沉重的悲愁,但毕竟也是一种愁绪。课堂上笑声太多似乎有点不妥。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若能理解这份愁绪也算是一种尝试吧。

(王薇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210012)

猜你喜欢

醉花宋词李清照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品读宋词
点绛唇
乐谱:醉花阴
喝醉的李清照
醉花阴·海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