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家园意识下易安词中的黄昏意象

2017-02-16吕瑞娟张军俊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赵明诚李清照词人

吕瑞娟+张军俊

李清照一生坎坷,际遇不幸,一心对幸福安稳生活虔诚祈求,却因家庭变故和大时代洪流而求之不得,她将少女时代的天真无忧,少妇时的柔情伤感,以及人生的种种不幸都熔铸在黄昏之中,因此其大量词均以黄昏为意象,而这一意象的心理根源便是她深刻存在的家园意识。

家园意识通常是属于时空观念的一部分,它与中华文化中的寻根意识、安土重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质就是强烈的回归和追寻意识。家园既可理解为实指的、具体的家,也可理解为精神上、心灵上的归宿和依托。家园意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它与个人的人生际遇紧密相连,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特点和这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追求。李清照词作中所体现出的家园意识正是词人精神世界的归属感和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追求。

李清照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其词作格调高雅,情感真挚,个性鲜明,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数百年来,李清照之所以一直广受关注,除了其在词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她那多舛不平的人生际遇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弱势女子,她凭着自己的才智冲破了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成为宋词史上一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明珠。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事实上,她的词作不但在宋代女词人中首屈一指,就是与同时代的男性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她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老年漂泊,可谓是历尽沧桑,尤其是后半生,在国破、家亡、夫死的境况下她独自在异乡孤苦度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无论离开故乡多远多久,那个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都是其心中固守的“根”,是令人魂牵梦绕,永远思念的家园。农耕时代的中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黄昏中的人家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弥漫在记忆的空气中,喊着孩子乳名的母亲在每个国人对家园的思绪里。随着逐渐长大离开故园,每到黄昏,记忆怎不涌上心头?若遇战乱和社会更迭变迁,离开家园的人们每到黄昏,归宿感和漂泊感就如约而至。本文选取三首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试图通过对其黄昏意象的解读,浅析其前后有别的愁情,一窥其家园意识的堂奥。

黄昏是我国古典文学意象群里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在李清照的词里,黄昏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女词人对人生、时代、社会等的思考与感悟,但不同的创作时期,这一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内涵也有所不同。

一、少女时代的黄昏

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仕宦家庭,家境优越,且父母都饱读诗书,很有才华,这样无忧无虑和充满书香的成长环境奠定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见识,打开了她不凡的创作之路。少女时代的她就已名噪一时,崭露峥嵘。此时的她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应是不识“愁”滋味的。《如梦令》正是她那段美好生活一个片段的真实写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笔调极其轻松、欢快,虽寥寥数语,但也足以看出李清照此时的生活十分安逸、自由、幸福。虽然自古以来酒都是文人墨客写作抒情时的极佳伴侣,且宋人也早有饮酒的风尚,但作为封建时代尚未出阁的女子,竟然外出饮酒到“沉醉不知归路”的程度,这与当时社会的女德肯定是不符的,但“误入藕花深处”争渡的场景,又会让人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莽撞可爱的女孩所忍俊不禁。词人选取的只是平日生活里的一个片段,却也将其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幸福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得生动可人。此时的家应是李清照一生中最温馨美好的回忆,此时的黄昏对她而言只是年少青春里的一场玫瑰色的梦和甜蜜的人生想象。

二、为人妇时的黄昏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长她三岁又门当户对的赵明诚结婚。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最好的他,美满的婚姻生活使李清照的诗词创作更上一层楼。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婚后不久赵明诚便长期出外游学、出仕为官,经常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难免会为这种分离而伤感、落寞。此时的黄昏在她的词作中已渐渐开始显示出其在时间意义上的苍凉和清冷。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年的重阳节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独自一人来到东篱边饮酒赏菊,襟袖间立刻盈满了菊花的清香。词人由“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东篱菊花纤瘦,但珠帘内“人比黄花瘦”。究其原因,是丈夫游宦在外而夫妻不得相聚所引发的深深离愁。黄昏时分,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原本该是劳作之后与家人团聚歇息,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然而李清照却只能独自一人品着相思,更糟的是此时的黄昏又恰逢重阳佳节,真可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种刻骨的思念折磨得词人“人比黄花瘦”。她只能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酒要对饮才有韵味,我们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而此时词人的知己却不在身边,她只能在独酌中打发这寂寞的时光。可见,这一时期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意象已承载了一些她内心伤感落寞的情感。但与她后期的遭遇相比,此时的黄昏,李清照虽独处,内心孤独失落,却仍留守在自己的家园,衣食无忧、生活安稳,且尚存对美好爱情的眷恋,此时的愁也仅仅是她对丈夫的刻骨思念所引发的,此时的愁是李清照个人相思的小情怀和夫妻之间生活的小情趣。

三、孀居漂泊时的黄昏

“靖康之乱”后,李清照与赵明诚避乱江南,途中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不久赵明诚又染病而亡。此后李清照便孤苦无依、去国离乡以至无国无家,她独自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離之苦和亡国之恨。《声声慢》正是她这段凄惨生活的缩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我们仿佛看到了年迈无助的她从一起床便漫无目的的寻觅,或许她想找回一点少女时代的欢愉,或者是一些婚后夫妻间的温馨,甚至哪怕是一丝夫妻离别后的思念来慰藉此时的空虚悲凉,但寻觅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时的她不仅没有了可安身的家,精神上、心灵上都十分地空虚、绝望。“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说的是时间难捱,再加上梧叶纷纷,细雨霏霏,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黄昏,但又要怎样熬过那漫长的黑夜呢?对她而言,这又是更大的煎熬,更深的苦痛!可见,《声声慢》中的黄昏,充满了冰冷和绝望。钱钟书曾在《管锥篇》中写道:“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这让我想到了不久前刚离世的杨绛先生,她的晚年也独自熬过了许多个这样的黄昏,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我想在赵明诚心中对李清照也应是如此评价吧!只可惜他没能陪她终老。这首词中的黄昏既隐含着词人对自己生命将逝的悲叹,也暗含着对家国灭亡、时代变迁的无奈,透过这一意象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悲愁,是词人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时代洪流之猛烈、无根之苦!

不难看出,李清照词中的家园意识是与其人生际遇紧密相连的,更是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命运。黄昏,作为李清照词中频繁出现的典型意象,是她对幸福安稳生活的一种虔诚祈求,也是她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她将少女时代的天真无忧,少妇时的柔情伤感,以及后来的种种不幸都熔铸在黄昏之中。因此,要读懂易安词,我们必须抓住黄昏这一意象,结合词人的生平际遇和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其家园意识下那前后有别的愁情。

参考文献:

[1]徐培均.李清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桂文哲.词解李清照[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1.

[3]佘红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12,(2).

[4]梅亚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J].文教资料,2007,(3).

[5]吕海波.《声声慢》意象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S1).

[6]李晓明.略论白居易的家园意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6).

[7]孙浩宇.论杜甫的家园意识——从其“三个家园”谈起[D].重庆:西南大学,2008.

(吕瑞娟 天水师范学院 741000 张军俊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730030)

猜你喜欢

赵明诚李清照词人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李清照,错付了情爱与旧时光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