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山之梦
2017-02-16姚静
姚静
1
漾濞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境内98%都是山区。因为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漾濞经济发展缓慢,1981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扶持县,1983年被列为不发达县,1986年被列为云南省贫困县和国务院在云南重点扶持享受贴息贷款的26个县之一。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漾濞又名列其中。
山区、民族、贫困成了漾濞的标签。
贫困如幽魂在这块土地上久久不散。
一个60后朋友回忆童年往事时说:“我是饿着长大的,饥肠辘辘的感觉伴随我整个童年时代。记得有一年春天,地里的麦子还没有黄,家里的粮缸却见了底。无奈的母亲到地里割回了一箩筐青麦子,揉搓出麦粒给我们充饥。”
一个家住山区的朋友有着馒头情结。他说:“小时候我家附近的山林里驻扎着一个伐木队。一次我从伐木队的厨房门前走过,做饭的工人给了我两个馒头。那馒头隔了夜有点发酸,我依然觉得美味无比,自己吃了一个,剩下一个十分珍惜地带回家给妹妹。那时候吃的都是包谷面,哪见过白面馒头啊!”
还有一个朋友讲述的童年记忆是关于锅巴的。她的家鄉出产稻米,小时候却很少有机会吃到大米,麦面、玉米面等杂粮成了主食,有时候连杂粮都断顿。有一天一支拉练的部队驻扎到村庄旁边,她和一个小伙伴跑去看稀奇。部队用大铁锅煮饭,锅底结了厚厚一层锅巴,只见炊事员把一口口铁锅里的锅巴刮出来扔在一旁,她和小伙伴就把那些锅巴捡拾起来带回家。她母亲把她捡回的锅巴加工了一下,让她和妹妹吃了一顿香喷喷的米饭。
……
每一个关于贫困的故事都催人泪下。
好在食不果腹的日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得以终结,富足的生活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崭露头角,但依然还有一部分人挣扎在贫困线上。据2015年统计的数据,漾濞县还有贫困户4297户,贫困人口15057人。
新的时代,贫困有了新的含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给贫困的定义是: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这样定义贫困:“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在他们的表述中贫困是一种能力和机会的缺失,扶贫也就不能仅仅以解决温饱为标准。
贫困让我们缺乏安全感、幸福感和自尊感。
如何让漾濞这块山清水秀的土地远离贫困?如何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都步入小康?
漾濞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认真学习中央扶贫政策,按照省州各级的工作部署,结合县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出台了《漾濞县退出贫困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扶贫开发攻坚指挥部,全县9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力争到2016年,确保到2017年全县1505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漾濞,这块神佑的土地,层层群山,道道溪流围绕出旖旎风光,却也缠裹住前进的脚步,脱贫,致富,这是百姓的期盼,众山的梦想。
走进漾濞任一乡政府或任一村委会,你会看到扶贫脱贫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每个乡政府办公楼最醒目的地方都挂了一块脱贫摘帽倒计时牌,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各乡政府的展示栏里内容最多的是扶贫脱贫,脱贫攻坚重大项目规划,脱贫攻坚现状,脱贫攻坚特色产业规划布局,脱贫攻坚“挂包帮”等等内容多以图表形式简明扼要地展示出来。在太平乡政府的院场里我们还看到一张《太平乡特色小城镇规划效果图》,它生机勃勃地展示着一个贫困乡的未来。
村民委员会是扶贫脱贫工作最基层的单位。
在各个村民委员会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准脱贫的口号,更多的是细化了的扶贫脱贫工作计划,建档立卡户名单,出列挂图作战表,项目规划示意图,驻村扶贫工作队人员公示牌等等,置身其间,不难感受到扶贫工作的急迫紧张和有条不紊。
2
漾濞有建档立卡贫困乡2个,行政贫困村18个,深度贫困自然村77个。
2016年5月在漾濞县文联的安排联系下,我断断续续对漾濞县两个建档立卡贫困乡太平和龙潭进行了走访。
最想说的是一个总体感受,那就是每走进一户人家问及扶贫的情况,我听到的都是一片赞扬之声:对党和政府的赞扬,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赞扬,对各级领导的赞扬……他们中有的已经脱贫,有的正走在脱贫的路上,他们一致真挚地感谢着党和政府。这里我记录了漾濞县龙潭乡龙潭村街子社杨崔兰的老父亲说的一句话:“现在国家政策好啊,我们私人建房起屋是自己的事情,政府又给钱又给贴息贷款,哪朝哪代见过这种好的事?”
就在这样真挚的赞扬声中我开启了走访之旅。
最先去的是太平乡。
太平乡宣传委员茶润新陪同我们走访。
茶润新是一个瘦高的女子,年纪不大,却俨然是一个资深基层干部,她不仅熟悉各村的村干部,对农户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可见她是经常走村入户的。
太平乡总人口1795户70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5户,贫困人口2150人,其中深度贫困户100户,共355人。
在太平乡众多的贫困户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箐口村阿格拉社的席永娟家。
车子停在阿格拉路口,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幢歪歪斜斜的垛木房。那房子立在山坡上,像小孩子用积木马马虎虎搭出来似的。建盖房屋的木头和瓦片都已漆黑,支撑房檐的四根木柱一律向右倾斜着,显然不堪重负。席永娟一家5口人就住在里面。
阿格拉属于高寒山区,地名源自当地方言,意谓地势狭窄。稍微平整一点的土地都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东一块西一块补丁似的贴在山坡上。核桃是这里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席永娟家的垛木房周围也长满了绿荫荫的核桃树,可是阿格拉海拔高,核桃产量少,她家一年的核桃收入才7、8千元,这还要赶上核桃价格好的年份。这对赡养着一个老人,抚育着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点钱维持家庭开销都很勉强,建盖新房便成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
席永娟家被列为深度贫困户,成了县委书记杨瑜的结对帮扶户。自此,摆脱贫困的希望如晨星闪烁,引领着他们一家人往前奔。
杨瑜书记亲自来到席永娟家,和他们促膝长谈,商量建盖新房的办法,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2015年在各部门的协作下,政府资助了席永娟家危房改造款31500元,村里给她家特批了民用材采用证,银行为她家办理了贴息贷款。他们一家人住新房的梦想一点点变成了现实。
席永娟家原来的居住地有泥石流的隐患,杨瑜书记和太平乡政府的领导一起为她家的新房选址,选了一个安全平整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新房已经完工,牢固敞亮,门前再栽几棵果树,种几株花草,便是一户幸福人家。
提起和她家结对帮扶的领导杨瑜,席永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杨书记十分关心她家的生活生产情况,每次来都仔细询问他们的意愿和需求,并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根据各项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的政策及时给予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杨书记一直牵挂着她家的住房问题,多次协调各部门进行资助帮扶。现在新房子盖起来了,总算了了杨书记的一块心病。席永娟还高兴地告诉我们杨书记在假期里曾带着家属到他們家里来,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一副走亲戚的模样,让他们全家很感动。
杨瑜书记在太平乡的结对帮扶贫困户有4户,分别住在不同的山寨,假期里他带着家属翻山越岭一一去走访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让贫困户住上满意的房子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之一。
现在席永娟家除了一百多棵开始挂果的核桃树外,还在乡政府的产业帮扶下种了5亩附子,2亩当归,这些中药材都是签了回收合同的,所以不愁销路。养殖业也开始起步,养了3头牛,20只羊,还有一群猪。据了解养殖业已经列入太平乡整村推建项目,她家还会得到一些扶持资金。相信她家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太平乡箐口村下龙潭社的许贵珍家和其他的贫困户相比,他们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就小两口生活,照理这日子该过得红红火火,怎么就列入了贫困的行列呢?
许贵珍告诉我们,她和丈夫结婚多年都没有孩子,因为她有习惯性流产的病。这些年家里所有的钱都用来治病了,无力顾及其他建设。生殖科的医疗费用是不予报销的,高昂的医疗费用拖垮了这个家庭。
我深深理解这对小夫妻的心情,在家庭养老是主要养老方式的农村,养儿育女不仅仅是传宗接代,更多是为防老。没有子嗣将如一团乌云笼罩着这个家庭,让他们难展欢颜。好在他们都还年轻,还有治愈的希望。
上级部门了解到许贵珍家的情况,从多方面对她家进行了资助,政府补助了15000元危房改造款;县扶贫办免费提供了5吨水泥用于修建场院;村里落实两基建设,又免费为她家修建了卫生厕所。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他们终于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子。
许贵珍夫妇也都是勤奋进取的人,眼下种了200多棵核桃,1亩当归,5亩附子。我们参观了她家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齐整整的药苗长势喜人,其间一棵杂草都不见。
村主任郑林光介绍说,在修箐口村公路的时候,经过许贵珍家的核桃地,一次挖掉了他们家15棵已经挂果的核桃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可是夫妻俩没有一句怨言,都明白修公路是造福村民的事,他们愿意做出牺牲。
在箐口村,郑林光一直陪同着我们走访。郑林光是个80后,师范毕业后回农村创业,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如今他的核桃基地已经发展到100亩,林下中药材种植也初具规模,其中滇重楼就有6亩多。他不仅是箐口村的村主任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带我们去看席永娟家的中草药种植基地时,郑林光看到附子地里有一些杂草,他蹲下拔起一丛草问:“我打电话告诉你该锄草了,为什么没有锄?”席永娟回答说已经锄了,这是没来得及锄完的一小部分。郑林光忧心地说:“要抓紧时间锄了,雨水一下来,草就疯长了。”
这一小小的细节让我不由得对这个年轻的村主任另眼相看。
中草药种植是村里产业帮扶的一个项目,郑林光非常重视,每到施肥锄草的时间他都会打电话一一通知种植户,有时还会亲自去指导。
箐口村还有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祁建荣。
祁建荣是随着他研发的核桃烘烤机一起出名的。
箐口村山寒水瘦,核桃是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村民们一年到头都指望着核桃能多卖几个钱,可是打下来的新鲜核桃如果不及时风干就会发霉,严重影响果仁的质量。自然风干受天气制约,遇到阴雨天气村民们就一筹莫展。祁建荣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一套核桃烘烤设备,解决了核桃风干的难题,惠及所有核桃种植户。现在他的核桃烘烤设备已经出县,出州,远销到新疆,广西,贵州等地,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祁建荣不仅自己种植核桃,研发核桃加工技术,还成立了一个核桃专业合作社,以统一的模式打造箐口品牌核桃,带领家乡父老一起致富。如今箐口核桃已经打入淘宝网店,电视购物,报刊购物等多种销售市场,开启了箐口村“电商”模式。
箐口村箐口社苏新星家,2013年申报为一般贫困户,现已脱贫。
我们先是到了苏新星家的老宅子,那是一幢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后墙上裂开了一道缝,成了危房。苏新星家只好另外择地建盖新房,其间政府补助了15000元危房改造资金。
苏家的新房离老宅不远,那是一幢砖混小楼,立在半山腰,还未完工,却处处流露出西式别墅的风格,是夹杂在山野间的时尚元素。
苏新星夫妇带着孩子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他的父母。两个老人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问及家里的情况,他们说,核桃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两个儿子每家种了约500多棵核桃,现在基本都挂了果,每年两家人的核桃收入都在4至6万元之间。近两年,在政府的产业扶持下又发展了林下中草药种植,种了重楼、当归等中药材,其中重楼近3亩左右。苏新星的父亲感慨说:“箐口这两年变化最大的是交通,公路通到各村各寨,路面不是柏油就是水泥,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对经济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又归结到那句老话上:“要致富,先修路”,路是致富的基础。漾濞县自2014年实施“整乡推进”项目后,全县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多数乡村公路都已硬化,且遍布村村寨寨。
苏新星家的日子,看了让人倍感欣慰。
我们有了杨瑜这样能把贫困户当作亲戚走访的县委书记,有了郑林光这样会督促村民施肥拔草的村委会主任,有了许贵珍这样深明大义的村民,还有祁建荣这样的本土发明家,脱贫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了。
在太平乡平地村,我们看到村里村外都是长势茂盛的核桃树,核桃产业在这里也是发展迅猛。平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赵梅成却告诉我们,近几年核桃价格波动大,也不能完全依赖核桃种植这一单一的产业,现在村里大力倡导村民发展多种经济。魔芋种植是一个帮扶项目,今年已经在村里推广种植了。
赵梅成带我们去的是大村村民梅友生家。梅友生家属一般贫困户,2015年已经脱贫。
未进院门,我们看见门前停着一辆农用车;待到进了院门又看见院落里停着一辆7座面包车。我们感觉这户人家的生活还不错。
听我们夸奖院落整齐干净,女主人笑着告诉我们:这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了。一个多月前为小儿子结婚才简单装修了一下,所以看着光鲜。因为暂时无力建盖新房,大儿子一家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一共八口人。无奈他们老两口只好住到圈楼上去了。我们这才发现他家的圈楼上果然有一间卧室模样的房屋。住房成了梅友生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没有见到梅友生家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他们都做活去了。但在山村光棍日渐增多,住房又如此逼仄的情况下,他家两个儿子都能娶上媳妇,想来那是两个十分优秀的青年了。难怪女主人脸上的笑容十分舒畅,她说家里有20只羊,3头牛,30多头猪,300来棵核桃树,还种了3亩魔芋。建盖新房的资金于他们家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却也不是遥不可及了。
平地村生态环境好,野生作物种类多,树头菜、野生菌、蕨菜、松子等产量可观,土蜂蜜的产量也不错。平地村是大理州审计局挂钩扶贫的村寨,他们预计在平地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搭建一个农产品统销平台,让当地的土特产能更便捷地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我们下一次再来平地村的时候,应该能够看到梅友生家的新房子了。
3
龙潭乡是漾濞县建档立卡贫困乡之一,全乡共有人口2133户,63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09户,1421人;深度贫困户154户,513人。
龙潭乡政府宣传委员常丽胡是一个年轻姑娘。仿佛稚气未脱的孩子急于向外人展示自己的新衣,常丽胡最想带我们去看的地方是己路河葡萄园。
葡萄是龙潭乡除传统的核桃、烤烟之外新开发的经济作物。
己路河,又叫阿己路河,彝语音译,意思是可以撇水捉鱼的小河。它蜿蜒在山坳里,水流清浅,在炙热的阳光下散发着氤氲的气息。沿河两岸都是葡萄树,茂盛葱笼,满谷碧绿。走近前去,只见一串串青青的小葡萄挂在枝上,想象着不久之后它们成熟的模样,不禁舌底生津,后悔自己来得太早。
一株株葡萄藤攀爬在整齐的架子上,长成一面面绿色的墙。在这绿色的墙与墙之间还套种了一行行包包菜、莴笋,长得碧绿鲜嫩。
我们看到一条条管道蛛网般盘曲延伸在葡萄园里,原来这是从宾川引进的最先进的灌溉方法:滴灌。只需打开总闸,水就会沿着管道流到葡萄樹下自行浇灌。若是需要施肥,只须把肥料配好,从总闸处注入,管道自会把肥料输送到地里。滴灌技术既省了人工,也避免了传统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在己路河村委会的一面墙壁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wifi信号已覆盖。下面是账号和密码。这样偏远的小山村也被网络覆盖,这实在让人欣喜。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韩世民告诉我们,葡萄园里的葡萄若是有了病虫害或是其他异常,果农只需用手机拍下照片,通过微信传给远在宾川的技术员,就能得到指导和帮助。他还兴奋地告诉我们,一个外地人通过微信看到己路河葡萄园里套种的包包菜,竟打来电话联系收购。在这里微信成了一个交流技术和广而告之的平台。
葡萄良种,滴灌技术,wifi信号,我们嗅到了科技的气息。
科技的推广不仅让农民从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脱贫的步伐。村支书罗志会介绍说,去年己路河的葡萄每亩收入4-5千元,共收入30万元;今年预计每亩收入上万元,将突破80万元。
己路河全村共228户,其中贫困户有60户,深度贫困户8户。
据罗志会介绍,8户深度贫困人家致贫的原因很多,有的家里人多地少,有的缺少灌溉水源,生态环境差,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也有的是因为文化低,生产技能低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贫困。针对这些农户各级部门积极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从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帮扶,总之不能让他们在脱贫的路上掉队。
常丽胡说,龙潭乡政府积极为果农搭建销售平台,注册了一个水果专业合作社,解除水果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己路河的葡萄会越来越多,味道会越来越甜。
龙潭乡吉岢助村的罗会勇家属于一般贫困户。
罗会勇家住房老旧,去年政府资助了10200元的危房改造款,他家新建了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
罗会勇家是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张剑萍的挂帮扶贫户。他说,政府领导非常关心他们一家,张部长来过,左学政县长也来过,嘘寒问暖,了解生活生产情况。
我们问到他将来的打算,他说计划发展养殖业。打算在原有3间圈房的基础上再建13间圈房,达到饲养80头猪,1000只鸡的规模。如今经过他家门前的公路已经硬化,交通十分便利,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条件。他面临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希望能得到养殖业扶持。据了解,龙潭乡政府与昆明大观商业城签有产销协议,这为本地土鸡和生态猪拓展了销路。养殖业前景十分可观。
罗会勇今年34岁,初中文化,问他是否考虑过外出打工,他摇摇头说:“老母亲七十岁了,心脏又不好,需要人照顾。两个妻弟都外出打工了,他们丢下的庄稼、果木全靠我照管。我再一走,那些地就要荒了。”
希望各方面的扶持资金尽快到位,希望罗会勇的养殖业能顺当发展起来,这一块土地需要有人坚守,不能辜负了这一方秀山丽水。
龙潭乡密古村村民小组蒙建康一家6口人,其中2个老人,2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被列为深度贫困户。
我们之所以选择走访蒙建康家是因为他每卖掉一批猪都要到村委会去汇报。2015年底他卖了10只胖猪,共收入1万元;2016年3月他又卖了11头仔猪,共收入10800元。问他为什么每次卖了猪都要到村委会去汇报,他说:希望村委会的人替他转告县长,他又赚钱了。
这话说来是有缘由的。
蒙建康家里原来有一头杜洛克公猪和一头母猪,他并没有往大处发展的念头。后来他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县长左学政结对帮扶的对象。去年左县长到他家了解情况,发现他家适合发展养殖业,便动员他养种猪。见他不怎么情愿,左县长当即掏出8000元钱塞给他,让他用于发展养殖业。蒙建康第二天就用左县长给的钱去买了8000斤包谷,开始专心养猪。年底就卖了第一批猪。2015年腊月里,左县长又一次到蒙建康家中,了解他的发展状况后,又动员他去买2只杜洛克母猪,扩大种猪养殖规模。因为尝到了养猪的甜头,这次蒙建康没有抵触心理,在正月里买回了2只杜洛克母猪。
蒙建康带我们到猪圈里看他养的猪,他指着一头母猪说:“这头母猪6月份就要下崽了。另外那一头也配上了种。”
蒙建康说他家的母猪一年生产两次,有时一次能产15只小猪,可惜母猪只有13只奶,最多也就能存活下来13只小猪。照这样算下来,蒙建康家一年将有60多只猪崽,收入是十分可观的。我仿佛看到了他一次次乐呵呵走在去村委会汇报的路上,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情景。
漾濞是一个彝族自治县,彝族占人口总数的47%。龙潭乡的白竹村却是一个苗族村寨,这个村寨里有58.3℅的人口是苗族。
除了苗族,核桃应该是白竹村的另一个标志。寨子的山坡山坳,沟下坎上都是核桃树,正值初夏,核桃树枝叶葱笼,整个村寨掩映在绿荫之中,俨然一世外桃源。
白竹村是龙潭乡“五个一”工程试点,即每户人家要有一个核桃园、一个沼气池、一个菜园、一个卫生厕所、一个太阳能洗澡间。据村支书李君介绍这里家家户户种核桃,核桃收入最低的人家每年1-2万元,收入高的人家已经突破了10万元。
白竹村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悄然换了一副新面貌,一幢幢青砖瓦房掩映在核桃林中,一辆辆农用车,小卡车停放在院场上,有的人家门前还停了轿车。富裕的气息从干净整齐的院落里透出来。
眼下,白竹村还有一般贫困户26户,深度贫困户4户。为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村委会积极寻求致富途径,争取各项扶贫资金。佛手柑种植是产业帮扶项目之一,预计种植200亩;畜牧业帮扶项目有黑山羊和西门塔尔肉牛养殖。种苗和畜牧品种都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农户。
今天,白竹村被列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村委会将加大村寨地面硬化,垃圾焚烧池,卫生厕等方面的建设力度,还要对墙体,庭院等进行美化,主题以苗族壁画、苗族风情为主,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保留传承民族特色,一个更加美丽的苗家村寨将出现在白竹山下。
4
2016年5月我走在漾濞的山间,走进一个个散落山间的村寨,走访一家家农户,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迫不及待提笔想写,马鹿塘社是其中的一个。
2016年春天的时候,我第一次到马鹿塘,那一次是赴花之约。
马鹿塘是苍山西坡大花園之一。这里是杜鹃花的部落,一棵挨着一棵的杜鹃花树长满山坡,其他树种在杜鹃族群的强势追逼下远远遁迹,只有零星的灌木夹杂其间。杜鹃花开的时候,红、白、紫、粉,遍布山坡。那姹紫嫣红的浩瀚与壮观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人不嫌山高路远地赶来,奔赴这一场盛大的花之约会。
每个春天马鹿塘的花树下,花丛里,游人们徘徊徜徉,不舍离去。
站在马鹿塘开阔的山顶上,可以看到对面一块高高突起的巨大山岩,酷似一只大猩猩,人们把它叫做“金刚”。在金刚的一侧有一山横卧,极像一个仰睡的巨人,有头有脚,有眉眼鼻子,腹部微微隆起,人们把它叫做“睡佛”。
大自然在这里用碧空流云,山形地势,苍岩巨石,花木野草,构建了一方令人流连忘返的胜地。
就在这样一个美如仙境的地方,有一个叫马鹿塘社的小小村落。
马鹿塘社属漾濞县苍山西镇石钟村,一共有13户人家,其中低保户8户,贫困户4户,孤儿1户。看完这样的介绍你一定心里一沉,秀美的自然风光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富足,相反他们一片赤贫,而且是举村皆贫。
驻石钟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苏常育说:“因为全村不是贫困户就是低保户,社长张国树就主动放弃了低保。他说:‘全村都成要饭的了,太难瞧,我们家就算一般农户吧。这样马鹿塘的低保户由8户变成了7户。”
我想见一见社长张国树,他放弃低保意味着他家原可以享受的易地搬迁补助金由6万元降到了1.5万元,整整少了4.5万元。不仅如此,马鹿塘整村易地搬迁的安置点,也是张国树家无偿让出的自留山,一共60多亩。这番大义之举一般人难以做到,更何况张国树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家里还有一个智障的儿子。
我们到了张国树家。一幢普通的土墙农舍,住着张国树夫妻俩,小儿子一家三口,还有智障的大儿子。张国树不在家,我们没有见到这个令人敬佩的社长。他的小儿子在家,穿着一件破烂的外衣来招呼我们,看了让人心酸。
我们在苏常育队长和石钟村村支书杜永华、村主任石月琴的陪同下参观了马鹿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在马鹿塘一山花海之中有一块开阔的平地,一个崭新的村庄即将出现在这里。举行开工仪式的布标还没有摘除,深蓝色的布幕上写着:永感党恩,挖出穷根,建设新家,同步小康。
苏常育队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马鹿塘社的远景规划。马鹿塘地处苍山西坡,属国家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发展原生态旅游。这13家易地搬迁户将以家为单位,开办农家乐,开发吃住玩一体的旅游业,给外地游客提供体验山居生活的条件。因为山高路远,人迹罕至,马鹿塘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护完好,为其免遭破坏,13家易地搬迁户的猪鸡牛羊等牲畜将留在原居住地养殖,一概不许进入安置点,安置点唯一允许饲养的是蜜蜂。
一个只有山花和蜜蜂的山寨,说起就让人神往。
在不远的将来,马鹿塘的苍山贝母、野山椒、大豆、蜂蜜、火腿等土特产将打上统一的商标,通过农家乐、互联网等渠道向外出售,而价格将由村委会和村民协商统一定价,打破旅游景点物价高的一贯做法。
苏常育队长满怀深情地说:“许多人只知道马鹿塘的杜鹃花多,杜鹃花美,却不知道冬天这里的雪花也很美……”
随着他的述说,我仿佛看见大朵大朵的雪花缓缓从天空飘落,盖住山林,盖住草地,慢慢地马鹿塘变成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苏常育队长对这块土地饱含深情的另一明证是他执意要把马鹿塘那座被大家叫做“睡佛”的山称为“睡美人”。站在马鹿塘山顶,他反复指点给大家看哪是头,哪是手脚,哪是眉眼,他还即兴杜撰了一个金刚守护美人的故事。我知道他希望马鹿塘更加美好,哪怕马鹿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他都想附着其一个动人的传说。
马鹿塘还有一个最让我挂心的人,就是那个年仅8岁的孤儿。苏常育队长和村支书杜永华都表示,那个女孩是13户搬迁户之一,除了搬迁补助金,建盖新房自筹的部分,他们将通过民政部门和村上协同解决,总之那花海中的新房子有一幢是属于她的。
我们没有去探访那个女孩,不想用诧异的目光去触碰她的伤痛,相信各级政府,村社领导会护佑她平安长大。
眼下马鹿塘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路。石月琴主任说,这条路每年都要投入一些钱去修整,遇到雨天便难以通行。
春天,这里需要一条平坦的公路抵达花海;冬天,这里需要一条平坦的公路去看雪花。养在深闺的马鹿塘需要一条平坦的公路来揭开面纱。
对此,大家充满信心,想想公路死角墨脱都通了公路,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期待的呢?
5
漾濞属横断山区,群山在这里折叠出无数山坡沟谷,悬崖深壑,稍微平缓一点的地方就座落下一个寨子,安放下几户人家。
靠山吃山,漾濞各乡镇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也都做起了山的文章。
瓦厂乡地处偏远山区,全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神和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依托山区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的脱贫之路。
以蛇马村为例。瓦厂乡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蛇马各村社的气候、土壤、水源、人力等情况,认真分析,为各村社量身定做了产业发展规划。在蛇马村種植红花560亩;在蛇马村阿列路村民小组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蔬菜;在蛇马规划区内预计投入资金120万元,种植芒果1000亩。第一批芒果苗种植60亩,已于2016年3月完成。第二批、第三批芒果苗种植将于今年年内完成。在蛇马村水塘边片发展柑橘种植,前期投入资金60000多元,今年年底将完成200亩柑橘苗的种植。
多种产业的发展将助蛇马百姓增收创收,迅速脱贫。
瓦厂乡羊井槽建档立卡户左建枝早年丧夫,与7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她家里住房老旧,又无产业,生活困顿。乡政府和村社根据羊井槽地处山区,左建枝家又缺少劳动力等情况,决定扶持其发展种植业,如今已种植核桃10亩,梨1亩,还有中药材滇重楼0.2亩;另外还养了10只羊。住房方面,政府补助危房改造资金1.1万元、帮助协调水泥20吨、沙子40方,帮助她家建盖新房。目前左建枝家的新房己经完工,到年底她家各项产业预计收入可达6000元,经济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变,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国家的扶贫政策如一束阳光照到这对母女身上,这是令人动容的一种温暖。
漾江镇为全省38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在这一片盛开着杜鹃花的红色土地上,“核桃、畜牧、林果、药材、蔬菜”五大产业成为扶贫脱贫的支柱。结合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漾江镇开启了“订单农业”的脱贫模式,即由公司+基地+农户的创业模式。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并和农户签订回收合同,在创业的同时切实保护村民的利益。目前漾江镇有中药材种植公司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以集约、高效的模式发展产业,累计增收80多万元。
漾江镇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成效显著。江桥村麻地场村民小组属高寒山区,传统农作物在这里产量不好。麻地场的优势是植被良好、野花漫坡、水源清洁,适合开发原生态农副产品。漾江镇便依托这一区域优势,推广养殖中华蜜蜂,以200元/桶的标准进行扶持,在麻地场养殖了中华蜜蜂1270桶,累计兑付补助资金25.4万元。按每桶蜜蜂每年出蜜2—3次,100元/公斤计价,每桶蜜蜂年产值约3000元,养殖户年均获益2—3万元。蜜蜂这小小的勤劳的精灵,竟也是扶贫脱贫的力量之一。
富恒乡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乡,全乡自上到下认真落实扶贫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实现了建档立卡户“一通六有”的目标。“一通”即建档立卡户户户通路。“六有”即建档立卡户有基本住房;有安全用水;有增收致富的产业;适龄儿童有学上;有病能医治;还有一套实用技术。富恒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爱其新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产业,已成为易地搬迁扶贫的示范村。
平坡镇推行的“股东+精准扶贫”模式也别具特色,把全镇298户贫困户分散到平坡镇11个种植、养殖、集镇管理等合作社和一个公司做股东,把国家给贫困户的扶贫资金作为入股股金,解决了贫困户无脱贫致富产业的问题,也避免了一些贫困户乱用扶贫资金的现象。
鸡街乡地处山区,又缺水源,扶贫脱贫工作难度大,但全乡群策群力,迎难而上,通过“八个一”工程推进扶贫工作。“八个一”工程即营造氛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菜篮子工程,素质提升工程,产业工程,家园提升工程,基础工程和特色产业工程。
漾濞县各乡镇积极行动着,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强力助推下,努力根除贫困,创建彝乡美好未来。
漾濞县各级各部门也加入到这场攻坚之战中,举全县之力,团结协作,确保到2017年完成脱贫任务。
“没啥千万别没钱,有啥千万别有病”,这源自民间的人生经验,告诉人们疾病不仅伤害我们的身体,对家庭经济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甚至是摧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医疗支出超过剩余收入的40%,就属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和减少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担子就落在医院的肩上。
漾濞县人民医院成立了精准扶贫小组,结合医疗乡村一体化建设,组织以“白州名医”关志江为首的专家组到各乡镇进行巡回医疗,诊治、筛查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宣传健康知识,协助各乡镇卫生院提高治疗技术;并利用微信平台、信息技术与乡镇卫生院构建会诊平台,与全县各村社建立联络网,对一些残疾或患有慢性病的贫困村民进行积极干预治疗;医院还与扶贫单位合作沟通,对一些贫困户的治疗费用予以适当减免和资助。
漾濞县中医医院利用中医药优势,在全县范围内多次组织义诊活动,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患者进行免费诊疗。定期组织乡村医生培训,传授中医药适宜技术,让中医药特色诊疗走进乡村,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缓解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对规范化、专业化医疗服务的需求压力。除了做好本行业工作外,漾濞中医医院还积极助力精准扶贫,为挂钩扶贫村富恒乡罗里密搭建平台,引荐漾濞高原野生资源开发贸易公司,扶持当地中药材种植业,现已种植当归80亩。并资助鸡街乡贫困大学生3人,共计6000元。
红十字会社会救助一直是政府救助体系的重要力量。漾濞县红十字会在帮贫扶困、爱心救助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漾濞县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发区,一些患儿却因家庭贫困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他们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为了让这些不幸的孩子远离死亡,为了让他们和健康孩子一样快乐生活,漾濞县副县长刘东建多方奔走,联系上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医药卫生发展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医药卫生发展工作委员会是一家专注于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先心病免费救治的社会慈善组织。在刘东建副县长的协调之下,漾濞县红十字会启动了“滇西边境山区爱心行动·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活动”。
2015年8月19日,由漾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东建亲自带队,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霍灿军负责联络,县中医院副院长罗国政专门陪护,10名确诊患病儿童到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免费手术治疗。
10个孩子又活蹦乱跳于阳光下,10个贫困家庭的梦想和希望又得以延续。家属们送来一面面鲜艳的锦旗,承载着感激,报告着喜悦。
刘东建副县长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着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任务,一直致力于漾濞的脱贫致富。
在漾濞扶贫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一些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到扶贫的行列中来。
曾兆持是一个生意人。他祖籍福建,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创业,长期在物流贸易、化工产品加工等领域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在漾濞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曾先生看到漾濞山區一些百姓生活贫困,学校里一些学生生活困难,他便向漾濞县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学生。
走访的路上,上至县委政府领导,下至布衣百姓,他们一次次让我感动,所有感动的基石都是爱。
不能忘记的还有扶贫工作队员。迄今为止,漾濞县共组建了31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派了25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李树祥是漾濞县司法局副局长,也是太平乡罗仕登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亲自去到罗仕登,朋友赵继梅给我拿来了一大堆罗仕登扶贫的工作资料,有各项扶贫攻坚计划,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各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帮扶措施等等,整理得认真细致,一清二楚,从中可以感觉到扶贫工作队员们的热情和责任心。朋友赵继梅还在李副局长的安排下采访了大洼子村的大龄男青年,“光棍”现象在这个村子里特别突出。为什么秀丽的山村留不住女人?许多乡村女子背弃家园,拚命奔赴城镇,不仅仅是贫困的缘故,它折射出文化环境,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婚恋标准,道德观念等诸多问题,正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扶贫工作者的视野。
漾濞县文联的杨宏观在单位里担任着办公室和财务工作,今年也被抽调到太平乡独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乡下没有内网,而他的一些业务只有在内网上才能完成,他便经常从独田村赶回单位来加夜班,第二天又早早开车赶回去。往返150公里的路程,大家都替他叫苦,他却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话:“虽然苦一点,但心里暖洋洋的。”就为这句话,我给他点赞。
扶贫脱贫连着的不仅仅是建档立卡户,它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善良的人们都愿意投身其中,尽绵薄之力。
6
收入低是贫困的表象,能力及机会的缺失才是致贫的原因。
县委书记杨瑜深知这一点,他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更要“治贫”……扶贫必扶智,教会贫困户致富本领是关键。
县长左学政要求落实好“两员一免一补”,抓好教育扶贫,减轻因学致贫家庭压力,做到兴教扶智拔穷根。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能有效切断“一代穷,代代穷”的恶性循环。
“两员一免一补”是漾濞县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
“两员”即心理咨询员和学习辅导员。贫困对贫困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面对贫富差距他们很难做到淡然处之,自卑、抑郁、孤僻、敏感等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贫困生由于心理因素影响,思想压力过大,在学习上常常动力不足,动机不明,导致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学习辅导员对贫困生进行有目标,有成效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优异的成绩不仅会改变贫困学生的命运,也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免一补”即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中阶段学生学杂费,住宿费;每生每学期补助生活费500元,往返公共交通费100元。以此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让他们的人生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漾濞县第一中学的腾龙“圆梦班”是教育扶贫的一个成功范本,它以一种崭新有效的形式资助扶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人生梦想。
腾龙“圆梦班”由中国传媒大学协调联系,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负责筹措,江苏常州腾龙汽车零部件公司捐资设立。2014年秋季学年在漾濞县第一中学正式录取的新生中遴选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60名组设“圆梦班”,每名学生每学年将得到专项学习生活资助资金5000元。“圆梦班”的学生享受专项资助的同时也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免费项目补助,也有机会获得国家其他的资助帮扶。
圆梦班,小小的教室承载了60个贫困学生的梦想;圆梦班,窄窄的讲台寄托着60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一个圆梦班的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感谢您的帮助,让我灰暗的天空多了一道彩虹,让我父母被生活压弯的脊背可以稍稍放松。进了‘圆梦班,父母不用再为我的生活费发愁,我又可以轻装行进在追梦路上。”
一笔善款的注入,生动地向我们诠释了爱,感激和回报。
漾濞县委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的资助协议只是3年,也就是资助一届学生完成学业。2015年秋季漾濞县第一中学的新生入学时,“圆梦班”照常招生照常开班了。漾濞县委县政府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将“圆梦班”继续办下去,招生条件不变,资助金额不少。不能让贫困斩断贫困家庭孩子的求学之路,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为贫困家庭的孩子,降低求学的成本,助其完成学业,也就是给一个贫困家庭注入了对抗贫困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定点帮扶漾濞的单位,利用其丰富的教育、人才、智力、科技、信息等优势,为漾濞脱贫攻坚做了许多实事。
教育扶贫方面,除了争取“圆梦班”项目落户漾濞之外,中国传媒大学还争取、整合各类资金近500万元,实施了两个山区教学点危房改造项目和顺濞镇哈腊左小学校舍改造项目,先后捐赠课桌等近300套和图书、杂志近4000册。
教育扶贫,构建的是未来,栽种的是希望。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漾濞县紧紧围绕力争2016年、确保2017年“脱贫摘帽增收”的目标,稳步推进各项建设。投资4.3亿元的双涧水库已经开工。纳入未来5年规划的还有漾濞江滨河公园项目,石门关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大理-漾濞-云龙”高速公路项目。
在“十三五”期间,力争把漾濞建设成为安居乐业核桃园、休闲度假后花园、生物产业科技园,充分体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这是漾濞的顶层设计─“三园”建设,“五化”发展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崭新的宜居城镇新面貌。
层层群山不再是围堵。
责任编辑 郭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