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视野下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2017-02-16孙慧张瑞瑞
孙慧+张瑞瑞
摘 要:囿于传统教学观,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薄弱,而STS教育主张在科学知识教学中贯穿文学与艺术、伦理与道德、哲学与历史、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以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STS教育与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结合,有助于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STS教育;理工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42-02
高素质综合型的理工科研究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与储备军,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囿于传统教学观,目前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侧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没有很好地关注其人文素养的提升。STS教育理念克服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提倡在科学知识教学中贯穿文学与艺术、伦理与道德、哲学与历史、政治与社会,以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索。针对目前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将STS教育与理工科研究生的教育相结合,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凸显教学人文情怀;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拓展理工科研究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其审美素养,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人文素养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渲染以及自身的实践,内化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与自然科学教育的求真不同,人文素养教育求善;自然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人文素养教育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换言之,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们积极完善自我,并潛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气质等。遗憾的是,囿于传统教育观,目前我国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并未重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文理分科,重理轻文的教育体制导致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薄弱。我国实施文理分科,致使绝大多数理工科研究生对人文知识接受较为有限。进入研究生阶段,专业化教育愈发明显,学生往往谙熟于自己就读的专业,而对其他专业知之甚少。这就使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而具体到课程设置上,有些学校缺乏合理安排,为追求短期效应,密集开办人文讲座、开展人文活动,并不考虑理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没有将人文素养培养切实融入到专业知识教授中。
第二,理工科教师未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教学中。自然科学教师与人文社科教师处于“隔膜”状态。自然科学教师对人文知识了解不系统,导致在教学时常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传授具体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同理,人文社科教师对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导致针对理工科研究生开展的人文素养教育不能巧妙贴近学生专业领域而流于肤浅。可见,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就同一问题进行跨学科对话交流。
第三,理工科研究生缺乏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需求。在当今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文与科技对立的驱动下,部分理工科研究生只注重专业学习,认为人文素养的学习对将来就业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加之,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大多数理工科研究生“泡”在实验室,以至于人文素养教育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社会实践范围就无形被缩小了。
针对目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高校实施STS教育就具有现实迫切性。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于一体。20世纪60年代,美国理工大学的改革者基于大学课程设置、社会需求与学生兴趣相悖,提出搭建“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桥梁”,目的是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STS教育理念,并尝试在初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推行。结合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的教育现实,学者们将中国化的STS教育理念定义为:在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2]。可见,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STS教育理念重视人文素养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视促进人类全面自由发展为个体进行科学技术的教与人文素养的学相结合的最终旨归。
二、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人类精神却陷入了空虚境地。不仅如此,高科技在某些方面抑制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造成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当科学技术发展到某种程度,人类的人文素养往往决定其是否会稳定长久地发展。因而,作为将来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重任的理工科研究生,提升人文素养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将理工科研究生打造成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且教育最终目的也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不仅是将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成促进科技进步的专业人才,还应将其培养成促进社会进步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专业技术教育历来被认为是理工科研究生的教育重点,人文素养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样的模式造成了理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也影响了其正确“三观”的建立。重视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其具备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生力军的必备素养。
其次,有利于理工科研究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养是人文素养教育成果的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教育可增强理工科研究生个人心理与外界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平常心态,保持个体心理平静、抵制外界的诱惑;培养其积极生活态度、坚强毅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而在当今社会竞争急剧加强的压力下,理工科研究生势必要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此外,理工科研究生作为带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其应有的素质。
最后,有利于理工科研究生提升创新水平。人文素养教育以传授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包含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其中直觉、感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而言,如想在科技领域中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能力之一。而人文素养教育是激发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因而,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其人文素养。
三、STS教育视野下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策略
STS教育理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文学与艺术、伦理与道德、哲学与历史、政治与社会,探讨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STS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让其明确社会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将STS教育理念融入理工科研究生教学活动中,培养其人文素养,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十分可行。
首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STS教育理念倡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的地位凸显出来。基于当前科学技术胜于人文素养的现状,需要转变“重理轻文”的教育观念,努力保障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地位,做到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融人文素养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使其內化为人格精神的提升。
其次,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与传统教育理论不同,STS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协作学习、学科交叉”。因而,高校应扩充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并且支持理工科研究生跨专业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建立系统化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如尝试安排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叉的课程,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方法上,STS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教师应打破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相对立的传统理念,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两者的内在关联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而了解本学科的人文大背景并建立起对它的哲学反思,从而使得学生寓人文精神于科学研究。此外,STS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最后,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传统教学中导致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弊端,STS教育理念提出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即使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育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是对其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需要理工科研究生的自觉体验。一方面,理工科研究生应积极涉猎人文知识,扩展审美视野,为人文素养培养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理工科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对自身价值的人生感悟内化为人文精神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总之,在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中融入STS教育理念,使得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重,有助于理工科研究生正确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正确处理科学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成为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不仅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为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287-289.
[2]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67-168.
[3]李彦文,莫测辉,薛枫.基于STS教育的理工科研究生人 文精神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