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初探

2017-02-16丁艳红周红云殷旭辉

关键词:思想道德问题大学生

丁艳红+周红云+殷旭辉

摘 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信仰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与诚信意识缺失等突出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有思政理论课实效性不足,大学生自我修养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82-03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基于對大学生思想道德基本状况的认识而展开,这样的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进而产生实效性。本文结合对5个年级(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下同)跟踪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般包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调查,主要从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等三个方面展开。具体问题涉及学生的爱国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入党的态度和动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诚信意识等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面临严峻挑战,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通过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态度积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普遍提高;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多元而务实,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较强。但是,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观念

1.注重“自我”,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通过对人生观、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上大学的目的等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注重“自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的问题,而且这种倾向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在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上,2014级大一学生中,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金钱”、“权力”和“生活的舒适”的学生比例达到23.6%。从对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的调查发现,“发展前景”是2011级大四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比例高达81.4%,其次为工资福利(76.4%)、工作稳定性(49.5%)、符合个人兴趣爱好(48.4%)、专业对口(17.7%)等。通过(2011级)大一到大四的数据对比发现,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考虑“国家需要”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

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更加多元而务实,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我”发展和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而非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以2014级大一学生为例,53.9%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16.4%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找份理想的工作”;15.7%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家庭生活质量”;10.6%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2.社会责任意识日趋淡化。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于 “是否愿意当志愿者”的问题,70.9%的2014级大一学生选择“愿意”,这个数据比2013级和2012级同期数据(76.8%;81%)有所下降;28.6%的选择“视情况而定”;0.5%的学生选择“不愿意”。通过与学生座谈得知,“视情况而定”是指是否当志愿者要依是否和自己的利益冲突,是否对自身发展有利而定。这一方面体现出学生思想上的理性和务实,同时也显示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或缺失。此外,从对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上大学的目的等调查数据的分析中也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政治观念

1.信仰迷失,存在宗教暧昧现象。政治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真诚信服和坚定不移地遵循与执行的态度,它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一种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多元化和务实化倾向,科学的信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出现动摇,宗教暧昧现象明显。这里所说的宗教暧昧是指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 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

调查发现,针对“您是否信教?”和“您是否会尝试着接受某种宗教?”这两个问题,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表示“会”、“可能会”或“说不清”会接受宗教信仰的人数达到60%左右。这表明:大学生中有约十分之一的学生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超过一半的学生有可能接受宗教。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家庭因素”、“寻找心灵寄托”和“在宗教中找到人生意义和归属感”。这表明除了家庭原因(包括民族原因)之外,寻求精神慰藉是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

2.入党动机复杂,功利化倾向明显。在关于入党态度和动机的跟踪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表示“积极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超过40%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5个年级不同阶段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以2014级大一学生为例,在入党动机上,

33.3%的学生选择“追求理想与信念”,12.5%的学生选择“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理念有信心”,5.6%的学生选择“寻求政治荣誉感”,5.1%的学生选择“其他”。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谋求仕途发展”的比例分别是30.7%和12.8%。

(三)道德观念

1.诚信意识有待提高。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诚信意识仍有待于提高。

对于考试作弊这种典型的诚信缺失行为,63.1%的2014级大一学生认为“很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26%的学生选择“说不清”;选择“为了得高分可以理解”和“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干过”的学生达10.9%。

2.存在“道德逆转”现象。调查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出现了降低的道德“逆转”现象。以2011级学生对考试作弊现象的看法为例,认为“为了得高分可以理解” 和“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干过”的学生比例逐年递增,分别从大一时11.3%和3.2%上升到大四时的15.2%和7.2%;持“反感”和“说不清”态度的学生比例分别从大一时的60.5%和20.6%下降到大四时的60.3%和17.3%。这一调查结果与冯秀军教授所著的《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一书中的相关调查结论一致。

3.道德认知水平与践行能力脱节。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认知水平高,践行能力低,知与行脱节的問题。以“如果超市服务员多找了您钱,您怎么办”的问题为例,86.2%的2014级大一学生选择“当场主动退还”,比2013级同期数据(93.4%)有明显下降。但是在座谈中有些学生坦率地承认知道“应该退还”,但是做不到“主动退还”。此外,对于宿舍和教学楼的“长流水,长明灯”现象,超过9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关掉”,但是,现实生活中“长流水”,特别是“长明灯”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总体上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自立、自强、竞争、效率、民主、法制、开拓、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把经济领域运行的规则扩大到了社会生活领域,把商品交易关系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思想与风气开始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蔓延。在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把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潇洒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甚至有人把财富的多寡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二是社会道德失范行为的不利影响。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与制约的。我国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了原有的道德规范与原则发生调整与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在新旧道德体系交替过程中,很容易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层面出现矛盾、冲突乃至混乱,这种冲突或混乱必然会影响到行为层面,导致道德主体行为的失范。加上一部分人法治意识淡漠,相关体制与制度不甚完善等原因,导致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不讲诚信,坑蒙拐骗,以次充好,投机钻营等道德失范现象泛滥。这些现象对道德观还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

我们国家历来有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开设有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心理、道德等方面教育与引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抽象,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内容是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众所周知,新加坡的德育效果明显,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新加坡学校德育内容的设置非常合理。比如,新加坡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公民与道德教育》中,围绕五大主题编排内容,这五大主题分别是: 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 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 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2]。这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与我国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吻合,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相比之下,“我国教育方针对于青年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提出了总体的培养目标要求,但缺乏人的成长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目标”[3]。学校德育内容有抽象化和空洞化倾向,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

在其具体德育目标设计上远离现实生活,这样往往会使德育流于形式,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

其次,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实践环节缺失。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中,61.0%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其次为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理论功底欠缺,教师的人格魅力不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德育教学工作的现状。目前,在我国一些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灌输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无不来源于实践活动,又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实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过程始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外化向内化转化、实然向应然飞跃的过程中,实践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存在、发展的深层次根源”[4]。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实践环节缺失,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最后,评价标准单一,知行脱节。在我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倾向。体现在考核环节就是方式单一,知行脱节。一些学校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这就可能导致良好的道德品质只停留在学生认知层面而并没有外化为实际的行为。

(三)学生自我修养动力不足

由于受到学习压力大及一些不良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忽视自我修养的倾向。在发展目标定位中,大学生往往看重的是“做事”而忽视了“做人”。出于许多现实的考虑,他们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忙于英语、计算机考级,驾校拿证。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修养问题,一些学生缺乏内在的动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高分数、低素质,高智商、低情商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家庭教育中相关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常被誉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不少父母往往“重智轻德”,加之自身修养不够,都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之,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家庭中相关教育的不足,自身修养不够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因此,只有从不断加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意识,增强自我修养的动力等方面入

手,才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范卉敏.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2]王学风.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 革及启示[J].课程 教材 教法,2004,(11).

[3]卢黎歌,杨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4]骆郁廷,赵癸萍.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践根源探究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问题大学生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