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失”不如思“得”
——浅谈思“得”的意义
2017-02-16王萍
王 萍
(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湖北武汉 430000)
反“失”不如思“得”
——浅谈思“得”的意义
王 萍
(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湖北武汉 430000)
反思,一种是反“失”,即为总结经验;另一种称为思“得”,即为回忆美好的获得。现实中,孩子对于“失败”的经历太多,对于收获思考的太少,从而会造成一些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而思“得”却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自尊,并取得成就感。
反思失误;思索获得
引 言
师:你知道我找你干什么吗?
生:我知道。
师:找你干什么?你说说。
生:我错了。
师:你错了?做错了什么事吗?
生:哦,我刚才说错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以为我错了。
师:……
在不长的教学经历中,对于上面的对话我经历过许多次,听完后虽然有些啼笑皆非,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不免有些苦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为什么孩子见到老师会条件反射般地回答“我错了”?为什么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如法官与犯人那般死气沉沉?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要先从反思教学谈起。
一、反思教学是什么
反思,即对自己过去所学所想所作所为的一种回顾及总结,然后得出一些结论指导自己以后的发展。而学习呢?就是了解新的知识。两者的结合即是“温故而知新”。而在1983年,美国学者舍恩(D.Schon)展开了将反思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他认为,当从业者依靠行动来获得知识,自发地开展工作并产生意外的结果和惊喜时,反思就开始了。而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J.)在其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取决于实践和反思的结合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经验虽然是学习的基础,但没有反思却不能产生学习。
基于此,我认为这种反思的想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总结经验,让自己不要在同一小河里摔倒,而在教学过程中,这点普遍被大多数老师接受。这种方式我想叫它反“失”。
另一种解释是回忆美好的获得“好处”的时光。美好的获得,是的,我想获得多半是伴随着美好的。而在教育中,这样的体验更能让人感受到快乐的源泉,虽然获得的过程很短暂,也许一个动作几十秒,一句话几秒,但它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意味着几天、几周甚至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有所收获,这会让他记忆很久。我把这种反思叫作思“得”。
二、反“失”和思“得”,孰优孰劣
可能很多搞过教育的人会选择后者,因为这就是“快乐学习”,这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名言的由来。
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就能做到的,因为现在的教育方式很难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这样获得的机会,他们常常被分数或者被行为上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稍不留意就会触碰到那些看不见的规则“底线”,从而招来狂风暴雨的洗礼。在多次之后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始终无法与“天”抗衡,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
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很聪明的男孩,但是在行为习惯上总是劣迹斑斑,所过之处无人不厌恶之。这导致他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有一次,我在一节作文课中先让每个孩子画一幅以“一件最难忘的事”为题的画时,才发现了他的秘密。他最难忘的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玩耍,也不是得到了多么精美的礼物,而是一个足以让他感到恐惧,让他颤抖的家,他害怕那个家所带给他的“帮助”。
这个发现足以震撼我的心灵,这时我不得不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去进行反思,它的意义从何而来。杜威(J.Dewey)在《我们怎样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对反思做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人们获得反思习惯,可见杜威对反思的重视。杜威将反思称为“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并认为“这种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和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习惯和思维结果的认知和检验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既然我们希望学生在反思错误中去体验获得,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增强他们对于成功的挫败感,让它如同一部化疗的机器在治癌的同时又在致癌呢?这无不让人遗憾。
既然思“失”不合适,那思“得”又怎样呢?罗杰斯认为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我认为思“得”能够强化孩子的自我评定——自尊。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反之则会产生自卑。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既然思“得”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自尊,并取得成就感,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因为思“得”太难。在现行的分数教育的限制下,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孩子们就更难操作。他们除了学校的学习,还有其他的培训。他们所拥有的时间太少,思考的更少,这样他们得到的就太少,而失去的太多。即使有成就感,也转瞬即逝,形成不了指导以后生活的支柱。所以这就不得不让许多现在的教学工作者回到过去,选择让学生反失的方法去总结经验,指导自己更好地学习。
对于这种剪枝蔓,立主要的办法,在现行体制下无可厚非。但思“得”是否无法走得通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好像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但是我认为做起来其实并不难。首先,淡化学习目标,特别是知识学习的目标,让孩子以完成某件任务为教学主体。在这个主体之下强化孩子的成功意识,让他们回到自然的状态下,摘掉面具;然后,用真实的自己与他们沟通,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件事情,用趋利的本能来学习,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地找到他们丢失许久的自信;最后,逐渐提出一些难度稍强的问题进行强化,你就能慢慢地将他牵出那个小黑洞,让他们走进正常的校园生活中。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那就是要求我们真正地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我看来,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快乐,而且孩子只有在玩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如果我们真能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学生能学到什么我不敢说,但我能保证他们的心智发育得都很健康。心智好,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
我有一个梦想,每天看着孩子们对着自己希望完成的目标露出笑颜;我有一个梦想,看着孩子们为了实现他的目标而忙碌的每一天;我有一个梦想,看到孩子为克服各种困难而查阅各种信息与利用身边的每一个资源,这样当他们走出校园,他将面对一片无边无际的天。当梦想实现的那天,即使我们不要求他们反思,他们也会拉着你对你说一些他们感到无比快乐的事情,而且说得是那么的享受,那么的“喋喋不休”。
这样看来思“得”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我们放弃一些太过苛刻的要求,换一种思路去引导,或许能够有所收获。当然思“得”也有需要孩子们自己去努力的地方,那就是让他们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问自己三个问题:“你们今天得到了什么?是怎么得到的?明天你还想得到什么?”想清楚后他们会用饱满的精神迎接下一个朝阳的到来。
[1] 刘加霞.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2]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王萍,1985年生,女,湖北安陆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专业,本科学历。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管理。研究方向:反思性学习、自主学习、问导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