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模块易错易混考点大盘点180题
2017-02-16山东
山东 鲁 艺
必修模块易错易混考点大盘点180题
山东 鲁 艺
【必修一:经济生活】
1.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今后数字货币将逐渐取代现金货币。发行数字货币会导致人们手中的纸币缩水。
简析:数字货币主要是指货币形态,不会引发货币缩水。货币的发行规模依然由央行控制。
2.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简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劳动产品若没有用于交换则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3.网上流行的物换物的行为属于商品流通。
简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才是商品流通,物换物的行为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4.质量好的商品往往价格高,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质量决定的。
简析:质量好的商品往往投入的劳动多,但价格归根到底由价值决定。
5.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都需要现实的货币。
简析: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6.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简析: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国家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7.货币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是一样的。
简析:流通手段一般适用于钱货两清的交易,而支付手段则是随着赊账买卖而出现的,其主要特点是取得商品和给付货币在时间、空间上出现分离,或延期支付,或提前预支。用货币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都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
8.移动支付是指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进行结算的一种方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移动支付会增加货币的实际供应量。
简析:移动支付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减少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并不会使货币的实际供应量增加。
9.如果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外资就会流出中国。
简析:如果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包括大量“热钱”在内的外资就会流入中国。因为升值前购买的生产资料、升值前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都会在升值后兑换更多的外币。
10.人民币汇率越高越好。
简析:并非人民币汇率越高越好。人民币汇率升高即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权衡利弊得失,人民币过快升值对经济的发展是弊大于利,因此我们应努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11.价值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简析: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价值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只能说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12.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小。
简析: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13.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时供求决定价格,有时价值决定价格。
简析: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4.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应多发行纸币。
简析: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的购买力减弱,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15.物价水平越低,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简析: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16.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节制消费。
简析: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另外内需还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
17.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
简析: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
18.消费有时能决定生产。
简析: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生产对消费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消费对生产反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1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
简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能把公有等同于国有,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等同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简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另外注意,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析: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和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简析: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别。
23.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唯一的组织形式。
简析: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简析: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5.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
简析:公司的执行机构是总经理及其助手,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26.实行股份制改革后的中国农业银行等已不再是国有商业银行。
简析:农业银行改制后是国有控股银行,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如果是国家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27.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靠降价来取胜。
简析:企业间竞争可以通过降价来取胜,但这不是主要手段。对于降价要做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的降价都能带来竞争中的优势,有时甚至带来负面作用。
28.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因此企业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越成功。
简析:成功企业的标准除了利润指标外,还应包括依法纳税、遵守企业伦理、承担社会责任等。
29.企业兼并是规模大的企业兼并规模小的企业。
简析: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所以,兼并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30.劳动光荣,在我国劳动收入才是合法收入。
简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资本要素分配等财产性收入虽不是劳动收入但也是合法的。
31.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是无条件的,一旦权益受损害,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权。
简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有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互为前提;另外,劳动者维权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和手段。
32.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对商业银行而言,发放的贷款越多越好。
简析: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存款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贷款业务,发放贷款要坚持真实、谨慎、安全性、效益性原则。
33.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债务证书,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
简析: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它的收入来源于两部分——股息或红利,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另外,债券是债务凭证,股票是所有权凭证。
34.公司经营不善,股东可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简析: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
35.商业保险是避免风险的投资,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人身保险,任何公司都可以经营保险业务。
简析: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投资,而非“避免”,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可以经营保险业务。
36.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
简析: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属于非按劳分配。
37.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简析: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就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38.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简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39.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简析:财政收入的多少需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在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若社会财富总量一定,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0.在通货膨胀时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通货紧缩时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简析:国家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应根据国家的经济形势而定。在通货紧缩时,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通货膨胀时,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需要注意的是“可以”采取,并非一定“实行”。
4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因此税收越多越好,税率越高越好。
简析:税收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生产和消费,最终将对税收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42.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就能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简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及其差距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社会不可能也不应该只通过个人所得税把收入的差距消除。
4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只要是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简析:竞争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也会带来资源浪费,还有局限性和弊端。
44.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简析: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45.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简析: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46.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简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47.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简析: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尤其在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给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合作,可以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48.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简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平等,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会继续拉大,各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化也会加大。但在这一进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经济全球化不仅会给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且会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49.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
简析: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0.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简析: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它表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该国商品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不断扩大出口,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有利于推动和带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贸易顺差过大,将会限制一国通过进口利用国外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
【必修二: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和全民性。
简析:民主具有阶级性,凡是有阶级性的概念都不是全民的。
2.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简析:人民民主才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
简析:宪法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政治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简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5.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
简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
6.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
简析: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7.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会干扰决策的形成。
简析:决策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公民参与决策,可以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8.对重大事项进行社会公示,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简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9.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简析: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10.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
简析: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
11.政府职能的履行主体是国家机关。
简析:执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政府部门亦即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社会团体、人民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12.政府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简析:政府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间接引导经济。
13.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简析:政府该管的必须管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14.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执政。
简析: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15.政府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简析:不能说政府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在我国,立法机关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16.我国的行政机关指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村委会各级组织机构。
简析:我国的行政机关应是乡镇以上含乡镇的各级行政部门,村委会不是国家行政机关。
17.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靠民主。
简析: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18.法制部门的监督属于司法机关的监督。
简析:法制部门的监督属于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
19.实行政务公开是为了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
简析:实行政务公开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权益。
20.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的决定因素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履行职责的效果。
简析: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1.在我国,人大的权力是由单个人大代表去行使。
简析:人大的权力一般要由国家权力机关集体行使,而不是由单个的人大代表去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问题。
22.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简析: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简析: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4.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是领导与被领导、相互监督的关系。
简析: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5.人民法院的领导体制是上级人民法院领导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上级人民法院负责。
简析:人民法院的领导体制是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26.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
简析: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是立法机关。
27.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简析: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职能,党不能与政府相混淆。
28.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朝党,民主党派是反对党、在野党;党执政的目的是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简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亲密友党的关系;党执政目的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9.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简析: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简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互相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31.人大与政协都是我国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选举产生的,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简析: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则是经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人大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3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简析: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制度是不同的。
33.当前,我国已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差别已被消灭。
简析:各民族还存在大小、强弱、发展程度的差别,民族习惯、民族传统的差别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消除的。
34.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高度自治权。
简析: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5.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自治权由自治地方的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行使。
简析: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只能是其人大和政府。
3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大杂居、小聚居”。
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37.在我国,宗教状况和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简析:建国后,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宗教的性质没有变,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8.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根本。
简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39.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国际组织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简析: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40.人权高于主权。
简析: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因此说“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
41.国际组织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简析:各个国际组织的宗旨、性质不同,职能和作用相异,不同时期的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
42.中国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简析:中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国家,不是支持联合国的所有工作,只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进行的工作。
43.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唯一因素。
简析:国际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44.相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简析: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45.全球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简析: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6.恐怖主义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简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47.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简析:世界多极化的局面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48.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简析: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9.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
简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的国家利益。
50.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简析:若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必修三:文化生活】
1.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简析: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简析: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
3.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
简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派生物。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制约。
简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是文化不能制约经济。
5.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简析: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简析: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7.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简析:思维方式形成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但这种作用不能用“决定”来概括。
8.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发展。
简析: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客观条件,但人的发展还必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
简析: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10.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简析: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而文化遗产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1.各国的所有文化遗产都是世界遗产。
简析: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予以保护。
12.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
简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多元性则应持批判的态度。
13.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简析: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之一,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4.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简析:如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
简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16.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简析: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7.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
简析: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失去根基。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18.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简析: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简析:立足于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0.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简析: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21.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简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的发明和史书典籍的编撰。
简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的发明和史书典籍的编撰,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3.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简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4.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简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5.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矛盾的。
简析: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简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
27.大众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简析:大众文化不等于我们所倡导的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也不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28.“传统习俗”属于“落后文化”。
简析:传统习俗不等同于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
29.对于腐朽文化,我们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简析:对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简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1.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简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简析: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33.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简析: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简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
简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36.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简析: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37.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也就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简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38.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会影响文化多样性。
简析: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文化才不会失去方向,我们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39.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
简析: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但又各具相对独立性。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简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1.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简析: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简析: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简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简析:哲学的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5.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简析: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6.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
简析:“两个对子”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构成一对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构成另一对对子;而“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简析: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8.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
简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9.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简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万事万物的抽象和概括,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简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1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简析: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2.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和消灭,所以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简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和消灭,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也是主观的。
简析: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意识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反映物质就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
简析:人脑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简析: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16.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简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7.读书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简析: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读书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之一,要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18.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简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19.真理是客观的、不变的。
简析:真理是客观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0.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简析: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1.联系具有普遍性,就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简析: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是指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2.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简析: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3.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简析: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4.事物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简析: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5.事物有了量变就一定会有质变。
简析: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26.事物的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
简析: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并不代表事物发展的终结,质变又会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简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不包含矛盾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8.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简析: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9.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简析: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30.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创新。
简析: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而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1.凡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果。
简析:人们可以通过创新创造新事物,但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3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是同步的。
简析: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二者的变化发展不是同步的。
3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简析: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才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34.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阶级矛盾。
简析: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简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36.价值判断就是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
简析: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仅仅是事实判断,而价值判断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37.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一成不变的。
简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简析: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根本的衡量尺度是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9.人的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
简析: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40.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简析: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