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语文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转化研究
2017-02-16金珍
金 珍
(浙江省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
观点汇
小班化语文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转化研究
金 珍
(浙江省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
“后三分之一学生”与所谓的“差生”不同,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的,指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不能自主进行学习,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帮助他们渡过重重障碍,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那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重视改善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话,那么现实意义是很大的。
一、小班班额偏少的优势,使后三分之一的科学合理分类成为可能
小班化班级人数少的优势,可让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一点,对于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对症下药”的前提。根据学生外在表现、内在因素以及家庭环境来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初步分类:
(一)基础薄弱的“先天不足”型
这类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明显的困难。在低年级通过大量的机械复习,勉强还能过关,但到了中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与加深以及学科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很难适应新的要求,失败与挫折让学习成就感越来越少,从而变成真正的学习困难学生。
(二)兴趣泛泛的“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薄弱,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无所谓态度,得过且过。他们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讲,以致各个方面都差于其他同学,得不到老师、同学及家长的肯定,失去应有的地位,更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差再差的恶性循环。
(三)起步较晚的“家校鞭笞”型
这类学生相对比较聪明,甚至很有天赋,但学习惰性较大,就是所谓的“小聪明型”。靠教师、家长的督促才能去学习,一般都是靠“间歇性废寝忘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的学习技能也没能掌握。
(四)缺乏恒心的“非意外掉队”型
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他学生不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长时间的“避难就简”造成了学习困难。恒心的缺乏也是当代很多人身上存在的弊病,很普遍但难纠正。这种行为一旦得到矫正,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有明显改善。
(五)家教缺失的“目标迷茫”型
这类学生的家长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或文化水平较低的无业人员,在他们的意识里: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在潜移默化中,这类孩子的学习缺乏目标,上进心不足,学业成绩也随着老师的关注度而时好时坏,总体偏下。
(六)情况复杂的“困难重重”型
这类学生是前五种的“交叉复合型”。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做好长期“奋战”、多管齐下的准备,也要做好“屡教”但收效甚微或“进步一点”可能“退步三点”的思想准备。
二、小班中多元互动的优势,使后三分之一的成因分析更全面理性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教师以及家庭这三方面。小班中,师生、老师与家长的互动更全面更频繁,教师对学生学业较差的成因分析会较大班更全面理性,这也是实现“对症下药”的关键所在。
(一)重视学生的自身原因,“心动”方能“行动”。
虽然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有很明显的外部行动,还有可检测的“物证”(如:作业、成绩等),但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内在的自身因素。因此,教师只有找到了学生身上的客观因素,才有可能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那一味“良药”。
(二)正视教师的工作原因,“克短”才能“展长”。
作为一名教育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有时,为了学生正视教师自身的不足,才是真正改变学生的开始。有些教师:
1. 缺乏生态的成绩观。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往往在言行举止间不时地流露出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因而懒得管或管得师生心情都很糟糕,影响效果。
2.同样一件事发生在优生与差生身上,老师所持态度不同存有偏见,厚此薄彼的评价观使他们对老师产生距离感和不信任感。
3.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有时是很漫长的,效果也未必明显,而且缺乏等待的耐心。
教师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尽管有时仅仅是不适合那后三分之一的人,但是为他们改变只会让我们更有优势,更是他们接受“良药”的核心所在。
(三)不容忽视的家庭原因,“了解”方能“理解”。
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业落后与他们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发现,学生到了中年级,很多涉及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已经很难或无法改变的情况时,我们要将心比心,给予家长一些理解,努力从自身的角度去调整和改变,以此减少来自家庭的“负作用力”。
三、小班中全员覆盖的优势,使后三分之一的教育措施更生态有效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只有针对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落后的成因,调整、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小班化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是大班无法比拟的。
(一)改进教室“墙面文化”,发挥小班硬件优势,人人都有展示的舞台。
1.小班中合作与竞争的“舞台”更健康。小班化小组少,就减少了过多小组时产生的“先天差距大”的弊病,让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有“奔头”。
2.小班中学习与展示的“舞台”更自信。小班化教室让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的“舞台”上多方面地参与和展示。
3.小班中实践与拓宽的“舞台”更宽阔。在小组中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改善教学“活动策略”,发挥小班软件优势,时时拓展参与的时空。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但他们并不排斥学习中的有趣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更多地采取适合学生参与,特别是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愿意参与的教学活动才行。
1.小班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载体,我们应该努力从学习内容入手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兴趣。
(1)创造条件,把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给予后三分之一的学生。
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并尽力提高生活化的学习内容积累、运用的效率,突破教室的生活空间。
①协助积累生活信息:后三分之一学生本身的自制力、信息的收集能力就偏弱,需要教师在知识学习前或学习后布置相关的收集信息的活动,指导他们将其转化为学习内容。
②尽力带来生活中的实物:结合所学内容将生活中的相关物品搬进教室,使其成为学生的活动对象,这在小班中准备并不是件难事。
③全力模拟生活中的情景:在教室中创设一种生活中的模拟情景,使学生的活动更加生活化。
(2)区别对待,把学习内容分层式地分配给后三分之一的学生。
小班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配不同的问题,让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进行探究、感悟,使活动成为教学常态。
例如:课后作业的设计布置可以更有针对性,即进行作业分层。再加上一视同仁的奖励,使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后继学习的动力,从而突破课堂的空间。
(3)活化符号,把学习内容形象化地呈现给后三分之一的学生。
教材的学习内容多是以文字符号呈现给学生的,枯燥单调的符号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感。学习内容形象化就是将教材中静止的文字符号“活化”。
2.小班中广泛合作的方式,更能保证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两全”参与。
要让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改变,应做到“两全”,即“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才能保证有效,同伴间的相互督促、合作、竞争也更利于他们克服“意志薄弱”的缺点。
(1)同桌互助,可在提高基础知识的巩固率,保证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同时,有展示的机会和效率。
(2)小组合作,可提高实践知识的正确率,利于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与其他同学的融合。
(3)师生协作,可提高探究知识的有效率,指导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发现问题、得到新信息。
3.小班中多元评价的形式,更能实现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效改善。
小班中时空的宽裕,使评价更多元、更全面,能满足学生各种新需要,同时为后三分之一学生各种能力开辟空间,从而实现有效的改善。
(1)评价尊重个性。选择评价的方式:点评、全评等。这样一来,即使是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试着评价他人和自己。
(2)评价面向全体。小班中广泛的合作形式,以及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决定了在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还是教师与家长的评价,都能保证评价的跨度和广度。
(3)评价实现自我。在小班化的教学中,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得到正面评价的机会至少在一次以上,师生的“赞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年半的实践研究,班级学生的成绩稳中有升,以上学期期末参考卷作为检测卷,班级平均分与平行班的差距由上一学年相差9.96分,缩短了近3.5分,及格率第一次达到100%,特别是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升非常明显。
当然,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耐药性”,这将是一个永久且常态的问题,也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武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