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文本特色,破译言语之妙
2017-02-16沈晓惠
沈晓惠
(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
揣摩文本特色,破译言语之妙
沈晓惠
(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想象,教学中如能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建构教学内容,就能让学生在感受语言表情达意的技巧和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言语规律,积累语用经验。
语言 文本 语用
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在作品中,对词语、语句、句段,总有其构思下独特的选择和组合,以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因此,教学中要敏锐地去捕捉文本中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并以此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受语言表情达意的技巧和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言语规律,积累语用经验。
一、探寻共性的“那一些”
不同的文章或许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但是却又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经典的、历久弥新的,因此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语言学习的范式。
(一)那一些构段巧妙
经典的句式往往涵盖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是其精华之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放过经典,抓住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自觉认识把握,领悟其中的模式化外延与内在融合之妙处,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总分段、《圆明园的毁灭》中“有……也有……;有……也有……”等。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经典的句式就有不少,比如: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还有: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
在教学时,教师要以语用的自觉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语言现象,并加以引导,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迁移模仿。比如用上面的第一种句式写一写自己看见过的、去过的地方;学了上面的第二种句式,可以用来写一写事物的一个特点,如“花真香啊,香得!天真蓝啊,蓝得!”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经典的连句构段方式,就是一种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
(二)那一些布局绝妙
教材中文本结构有许多种,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与文本的内容形神合一。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用心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并在学习中化为己用,以此提升自己的言语能力。在小学课文中,比较常见的文章布局方式有“事例+启示”“首尾呼应”“按一定顺序写”“借物喻人”等。例如《颐和园》一文,采用的就是按一定顺序写作的移步换景手法,这种手法非常实用,在游记类文章中经常见到。于是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把它当作一个语用点来落实。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请学生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当学生找到之后,又进一步带领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抓住“进了、绕过、来到、登上、站在”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相信通过这些谋篇布局方式的观照和学习,学生在以后的表达中也会想起哪一种构段构篇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
二、探寻个性的“那一个”
不同的文本是不同作者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因而往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形成独具个性的“那一个”。
(一)“那一个”字词精妙
学生对字词有了真正的深入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就能恰当、准确、得体地运用于表达。所以在教学中,提倡“咬文嚼字”,从而感受作者用词之匠心,体味用词之精妙,在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例如《火烧云》一课,文章这样写道:“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如果从得意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教学设计可能会定位于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丽和变化多端。而从语用的角度,则可以定位于感受作者为表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多彩,用词之丰富。将此体现在设计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对这段话中的词语进行分类,学生就会发现不长的一段话中有“ABB”的词,有“半( )半( )”的词,有“事物加颜色”的词。再适时拓展,可以让学生学习上述的构词规律特点,说一说写颜色的不同类型的词语,也可以将这些写颜色的词语延伸用到描写其他事物上。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必能感受到词语的多样性,在心中播撒下妙用词语的种子。
(二)“那一个”风格高妙
在教材中,文本作者的倾诉往往带有其独一无二的言语风格。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引领学生聚焦、品味和揣摩。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陈述句中主语后置,句式倒装,在排比中凸显母亲的形象。以类似电影长镜头加特写镜头似的表现手法非常独特,画面感突出,这在别的课文中是不多见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不断研读,关注作者在文中的语言特色,从而形象地感受到生活重压下的母亲的疲惫……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个性化语言形式还有不少,比如《桥》里面的独词句,单句成段,语句短促有力,节奏感强,有力地烘托了作品环境现场的氛围。《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场景描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诸多时间短语构成的句子,显现出一幅幅富有紧张感的画面,读来动人心魄。这些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的富有特色的语言,开阔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视野,有着模仿学习和个性创造的价值。对这样优秀的语言运用范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予以十分的重视。
(三)“那一个”文体奥妙
常言说:“写法决定教法。”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特点,其教学策略自然也应该不尽相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说明文往往运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所以在教学中基于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重点把握语言的简洁和精准。例如《花钟》一文中,“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此句乍一看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句子,但是细细玩味,其中的“左右”却是值得推敲,加不加“左右”二字有差别吗?能不能去掉呢?仔细比对就会发现,“左右”两字恰恰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和科学,因为开花是不可能正好在12点不差分毫的。教师通过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推敲、品味,学生就能很好地领会说明文语言的独有魅力。由此可见,教学中只有循着文体的特征,把童话当成童话教,把散文当成散文教,才能发现蕴藏在不同文体中的言语特点,才能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循着文本的语言特色,聚焦文本表达的语用特色,学生语言学习和表达才有了落脚点和生长点。
1.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长春出版社,2013.
2.罗才军.问道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胡霞萍.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策略例谈.生活教育,2011(7).
责任编辑:王紫茵
莫让家庭教育成短板
日前,杭州一名十二岁女孩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引发了热议。为了提醒母亲不要太长时间玩手机,给自己做一个好的示范、给家庭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孩子入情入理地给母亲写了一封信,真挚动人。信看哭了很多家长,也让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此前,教育部也曾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我们仍需承认,当前,家庭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大量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学业水平的提升上,无数的“虎妈狼爸”涌现出来,很多家长甚至直接干预孩子在校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教学。相反,对于家庭教育真正应当承担起来的很多比成绩更为重要的内容,如孩子健康身心的锻造、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情感的熏陶、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等却忽视不顾。
在失衡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部分孩子在重压之下沦为学习的机器并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孩子只知学习,缺乏生活情趣,一旦学业下滑,不懂得自我调节甚至会消极厌世。还有的孩子因为缺少与父母的有效沟通,或缺乏父母科学的示范,在与人相处和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种种不当行为。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期待更多家长学会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示范,期待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期待更多的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者周鹏程,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