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
2017-02-16刘建
刘 建
(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
刘 建
(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
许多老师有一个认识误区:完美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路线,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设计,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像电视剧的剧本一样,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员”必须服从“导演”。这恰恰与新课标相违背,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然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必须要改变以往教师以“满堂灌”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老师应该更像一个“服务生”。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改变思想,更新观念,师生角色要进行转换,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大舞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出来。
一、让学生大胆质疑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能让孩子们一味地接受,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绝对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视而不见甚至进行无情的打压。我们的教师要积极接受学生的质疑,帮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解疑,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向学生介绍了分母、分子、分数线这几个数学名词,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分数线上面叫分子,分数线下面叫分母?”我并没有打压孩子的质疑,说:“你自己坐下来,再想一想。”“数学家就是这样命名的,没有为什么!”如果老师这样解决问题的话,对这孩子思维发展的打击是十分大的。面对孩子的提问,就需要我们老师“扔”掉教案,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说的:“数学家这样命名一定有他的道理,同学们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然后我让同学们展开辩论。孩子们是这样说的:“我知道为什么,分母就相当于母亲,分子就相当于儿子,我们小时候出去玩,就是像分数这样‘骑大马’的。”多可爱的孩子,多好的回答,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疑惑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家也是凡人,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完全理解并有所创新。”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我们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分析,孩子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听者,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容易遗忘,创新更是痴人说梦。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己找寻答案,充分体验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享受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满足感,知识才能得到内化,变成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探索的学习材料,如:黑棋子12个、吸管一根、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分米长的线段等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充分体现探索的开放性,用剪一剪、分一分、摆一摆、折一折等多种方法进行操作、探索,每个孩子都用手中的素材表示出一个分数。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归纳出“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物体平均分后都可以表示出一个分数”,并大胆推导出分数的意义。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整个探索、发现、归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这个抽象的概念,不再是老师教给孩子的,而是孩子们自己发现、总结的,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让学生享受赞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要让每一位学生敢于讲真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给出恰如其分的赞许,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是最好的观众、最公正的评委。
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对孩子回答的评价语言,不再只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回答得真好”,而是“这个解法属于你,我们就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你的方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我要向你好好学习”。在教学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选择条件完成题目,很多学生都选择了第一个条件,而且正确率很高,我并没有过多地提及;个别学生选择了第二个条件,进行解答,而且做错了,我反而很隆重地邀请他到讲台上,让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第二个条件解题难,我要向难题发出挑战,证明自己的实力。”多么精彩的回答,我抓住这个契机,说道:“此处应该有掌声!”全场掌声热烈。虽然我没有一句表扬的话,但我相信,这样的举动一定深深地抓住了每个孩子的心,既是对讲台上孩子的表扬,又为全班同学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精彩的课堂应该时常出现“新鲜”的语言。因为新鲜,所以生动;因为生动,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主宰。
我们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只有尊重每一个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谭颜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