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抓住人物的特点,优化高段习作中的细节描写
2017-02-16浦晓兰
浦晓兰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也谈抓住人物的特点,优化高段习作中的细节描写
浦晓兰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提高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效率,关注优化人物细节描写。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合理展示范文,在读写有机结合中体悟;摆脱程式,在循序渐进中丰富语言表达;打破常规,在因势利导中激发学生想象;立足生活,在持续积累中提炼写作素材。
高段习作 人物的特点 细节描写 多管齐下
在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接触了不少学生的习作,在辅导文学社同学进行写作期间,也陆续对习作教学的课堂进行磨课和开课,聆听了许多习作教学的示范课。小学高段习作,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往往都离不开各种人物的细节描写方式。目前我们的高段习作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观察感受这一块,以至于学生虽然能够把一种描写方式运用得很熟练,却偏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细节描写缺失。习作是很多孩子心里的一个畏惧点,那么,该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来优化高段习作中的细节描写呢?这需要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
目前的高段习作教学中,细节描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不到位
小学高段学生,阅读量应该是比较大了,但很多学生阅读量虽大,却没有融入到习作中。于是经常出现“我看了那么多课外书,习作却没有进步”的疑惑,这是读写结合不到位的一个重大体现,因为学生在看课外书的时候,经常只注重书中的情节描写,而忽略了人物细节描写的妙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课外读物与习作本身应该是紧密不可分的,一旦脱离,就导致学生的读写体验缺失。
二、描写手段程式化
为了解决课堂上“学生一提笔不知该写什么”这一现状,也为了给习作一个铺垫,很多老师往往会采用先看优秀习作然后再仿写的方式。比如老师会出示课文中现成的优秀细节描写的片段。但并不是所有的仿写都适合学生,如果只是为了“仿写”而仿写,没有从学生自己习作的内容出发,就会出现文不达意,仿写程式化。没有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服务的细节描写,学生语言形式的表达也基本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之上,既不能有明显的启发,也不能收到良好的仿写效果,反而缺失了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效果。
三、思维启迪不发散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习作往往是枯燥乏味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使习作课堂承载了很大的压力。其实习作本身应该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但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入正式习作之前,因为缺乏与学生之间及时的沟通交流,口语交际铺垫不到位,使得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却“无话可说”。习作前的口语交际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在与其他小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启迪智慧,触发灵感,撞击火花。在下笔时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配以适当的神态和动作,用一切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段的习作不应该只是注重课前指导了,习作后的反馈交流与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步。好的评价往往能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若不能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也得不到同学们的反馈,往往会消减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对于抓住人物的特点,优化高段习作中的细节描写,我主要采取多渠道的方式介入:
一、合理展示范文,在读写结合中体悟描写
在习作教学中,范文的出示是很多老师喜欢采用的一种方式。一是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写作方式,二是可以很好地起到一个引领作用。但范文的出示有利也有弊,一定程度上,它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如何合理地出示范文,达到一个好的引领效果,也是值得考虑再三的。
六年级的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写人或记事的文章,学生已经有前一个阶段学习经验的积累,对于学习过的课文应该是更加熟悉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就地取材,从学习过的课文中选取神态和心理描写结合比较好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得以直观地感受。
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学会自护》时,导入了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穷人》的片段:
师:此刻的小红必然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穷人》,当桑娜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她的心情也是如此复杂。(快速默读)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呢?……”桑娜沉思着。
师:它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把桑娜的复杂心情写出来的呢?
(板书:心理、神态)
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教师以读促写,在阅读中多积累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指导赏读,在读写结合中体悟描写。
二、自觉摆脱程式,在循序渐进中丰富语言表达
(一)根据人物的性格展开外貌和神态描写
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是为人物性格所服务的,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服务于人物特点。例如在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于“凤辣子”的外貌描写就有先声夺人的功效: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所以在习作指导中,可以让学生学习身边的课文中这种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再进行描写的方式,这样就比较有针对性了。
(二)在矛盾的冲突中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心理描写往往是在两难的境界中的,而往往思想上的矛盾斗争,内心是比较丰富的。在写作时,可以通过抓住心理描写体现矛盾的冲突,从而体现人物的特征。例如《穷人》这篇课文,桑娜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课文通过一系列对桑娜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体现了桑娜当时紧张畏惧的心理,那么在学生的习作中,当描写到心理活动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描写心理冲突的方式。
(三)在情节的发展中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
习作中情节的发展变化往往会通过人物的动作来带动,如《刷子李》中对“刷子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通过动作的描写体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工作认真,也为下文曹小三发现“白点”埋下了伏笔。当然,在我们日常的习作中,比如学生包饺子、放风筝、骑自行车,一次一次是有动作变化的,而推动着情节发展的正是这一次次的动作变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感才能发,习作都有一个情感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引发孩子对于这个情感高度的兴趣。
三、创设特定情境,在因势利导中激发学生想象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高段的习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习作的魅力。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先思考人物的神态变化,再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变化,从而与优化细节描写相结合。
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学会自护》时,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小剧场表演——《路遇》。
旁白:一天,小红放学走出校门,一名陌生的叔叔跟她打招呼,
A:“孩子,你放学啦?”
B:“嗯,放学了。”
A: “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认识我了吗?我这儿有几粒好吃的糖给你吃。”
B:“你也是开卡车的吗?我爸爸今天开车去哪了?”
A:“对对!你爸爸今天开车出去了,叫我来接你。”
B:“我是不吃糖的,难道我爸爸没跟你说过吗?”
A:“哦,我忘了!”陌生人无奈地把糖放进口袋里,“我带你去见你爸爸好吗?”
师:故事先在这里停一下,在这个片段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当学生处在一定的情境中时,就能对《学会自护》有更深的认识,自然而然就能设身处地地根据自己的心理活动、语言情境等进行描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习作课很注重课前指导,却很容易忽略课后评价这一块。其实,课后评价是相当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善于评价,进行有效善意的评价。孩子在习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词汇量的缺乏、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不切合,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馈,发现优点,鼓励进步。改变单一评价学生的方式,采取小组评价,也可以是同桌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从各方面给孩子以鼓舞,增强他们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乐于表达。
通过抓住人物的特点优化高段习作中的细节描写,让孩子融入习作课堂,能用自己的切身体验丰富习作中的细节描写方式,从而提升写作教学效果。
[1]汪丽炎. 汉语修辞.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
[2]郑士森. 说说小学生在习作中应该怎样刻画人物,作文成功话(下),2016(3).
[3]叶迭生. “乐学”教学中的误区例析. 小学教学研究,1992(11).
[4]安桂霞.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小学教学参考,2015(19).
责任编辑:肖延斌
证学脱钩,是对小学考证热的釜底抽薪
日前,南京外国语学校等30所学校校长向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发起倡议,不以各类等级和考试证书作为小升初招生入学的依据。并把倡议内容作为学校做好小升初工作的社会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不知何时起,考证热火烧进了小学生群体。有媒体报道说,某公参民初中,随机抽取了111名小学生的简历进行统计,发现他们共交上来1304个证书,平均每人有12个证书。
近几年,不少地方已经实施了划片招生,师资均衡也搞得如火如荼,但一些优质初中的文化底蕴、整体实力还是对学生和家长有较强的诱惑力。那么这些名校又因为资金的需要,每年总安排有部分“计划外”指标招收择校生。计划外指标虽然主要为钱,但各学校还兼顾声誉和再发展,于是“掐尖”“抢优”成了招收择校生的首选。而什么是“尖”?除了一份试卷,还有各种证书。相应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能就读一所名初中,继而在中考中技高一筹先人一步,家长和学生在竞争焦虑的裹胁下,不遗余力、不计血本地投身考证之中。
可以说,正是有关学校貌似公正的凭证说话,让家长和学生陷入了考证热的泥潭不愿自拔也无法自拔。
“不以学生的各类等级和考试证书作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依据或参考;不组织考试或以某些机构的学业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或参考;不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坚持平行分班、均衡师资、均衡生源。”南京30家有名的初中联合倡议小升初的“三不”,无疑是对小学生考证热的釜底抽薪。
把证书与择校和分班脱钩,坚决严格执行好师资均衡、设备均衡、划片招生、随机分班。家长和孩子就不会“为了幸福的中年,就得牺牲快乐的童年;为了有个好的未来,就得狠下心来”的偏激和冲动。不但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学生游戏、旅游、参与社会活动也有了时间保障。即使课外还在参与“培训”,大多也应该是孩子实实在在的兴趣所在,各种真正的“特长生”也会不断地涌现出来。
小学教育就会回归本源,教育所提倡的“乐学”就有了基础。
前不久,上海传来了将大力整顿社会培训机构绑架教育减负的信息。事实上,脱钩了“证”“学”,一些以盈利为第一目的,置教育规律于不顾的民办培训机构和组织,就会因需求市场的疲软而自行退出舞台。那些只要花钱就可获得证书的各种竞赛,更没有用武之地。
(作者邓文圣,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