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 打开写作之门
2017-02-16陈喜联
陈喜联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99)
有效阅读 打开写作之门
陈喜联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99)
学生读书很多,但是并未“下笔如有神”。囫囵吞枣的“读”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有效的“读”才能促进高效的“写”。本文就这一话题提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价值取向,学会积累模仿和运用,并且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有效阅读;价值取向;积累模仿;写作技巧
引 言
史料记载,苏轼常一本书读几遍,每一遍读,只带一个目标。比如,他第一遍读,关注典故,第二遍读,研究建筑物,如果再读,就体味书中语言文字的妙处。
掩卷沉思,学生之所以阅读量与收获不成正比,原因就在于他们阅读没有目标,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学会有效阅读,这些问题才会迎刃而解。那么,怎么学会有效阅读呢?我以为,可以制定阅读目标,渗透阅读方法,并逐渐拓展到课外自主阅读中去。
一、读情节,了解故事的价值取向
学生大多爱读叙事性强的小说,而散文却看不进去,原因就在于散文的叙事性不强。而叙事类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显然是不够的。叶圣陶说过: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据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的时候,应该设定阅读目标,了解作品梗概和价值取向。
我给由十多个短篇组成的《最后一头战象》的每一篇都设计了阅读感悟卡,拿其中的《象警》来说,我这样设计:动物们渴极了,为什么不马上去江边喝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象群在保护大家?请举两个事例。你喜欢这些大象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也要求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体会到世界上存在着美好的情怀。这样的阅读,读的是情节,收获的是思想。如此带着目标去读,表面上看多花了时间,实际上,这样读一本书的收获,远比读几本书多得多。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好的阅读材料,一定要合理运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价值,才真正读有所得。
二、读语言,学会积累模仿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语言材料的积累,离不开“读语言”。怎样学会“读语言”呢?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大部分语言堪称精华,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设定“读语言”的目标,逐渐养成在课外阅读中也能进行积累,并在习作中运用的习惯。
苏教版第九册的《黄山奇松》,语言优美凝练。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这段描写语言排比、对称,读起来抑扬顿挫。显然,光朗读背诵是不够的,让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为写作服务,才是真正成功的学习。
贾志敏老师曾说:语感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中获得的。有了好的语感,学生更容易写出好的习作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上述文字反复吟诵,仔细研究体会再练笔,学生仿写出了这样的文字:秋天的树叶千姿百态。它们或摇曳,或静止,或飘荡;或飞,或旋,或歇。有的状如金花,有的形似银叶。它们装点着秋天,使得秋天更加斑斓,更加秀丽!不久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童年的记忆绚丽多姿。它们或欢乐,或失落,或伤感;或笑,或哭,或思。有的令人捧腹,有的让我回味。它们装点着我的童年,使得童年记忆更加丰富,更加多彩。你看,当这些文字活泼泼地流淌于学生笔尖的时候,就成了有“灵魂”的文字。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外阅读却是无穷的。我们要牢记“阅读为写作服务”,在学会了“读语言”后,再推荐名家散文和诗歌,学生在欣赏、品味、积累的过程中渐入佳境,慢慢地,作文中也出现了一些神来之笔,令人叹服。
三、读写法,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这样说:要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领悟表达方法最后指向的,是在习作中落实。学生习作,有许多基本方法可以借鉴课文,更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练习。
1.依托教材,学习外貌描写
三年级的孩子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经常机械雷同,面面俱到,这样一来,人物没有了特点,面目模糊。在学习苏教版第六册的《大作家的小老师》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对娜塔莎的外貌描写: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你看,三言两语,就把小姑娘写活了。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写娜塔莎的小嘴、耳朵、眉毛?”学生回答,因为作者抓住了她最有特点的部分来写。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娜塔莎最有特点的部分写得更具体生动一点呢?学生小练笔的时候发现,抓住几个部分写生动,才真正可以写活一个人:小姑娘白白胖胖的脸上,一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金黄的长发上顶着一个大红蝴蝶结,风一吹,仿佛一只红蝴蝶在她头上翩翩起舞,真是可爱极了!
经过这一次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也开始关注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在读《淘气包马小跳》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其中的外貌描写,一个阶段下来,“千人一面”的情形越来越少,学生笔下的人物开始有个性。在阅读中关注写法,学习写法,就达到了这一阶段的阅读目标。
2.依托教材,学习动作描写
小学生如果能把人物动作写得活灵活现,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我们来看苏教版第六册《花瓣飘香》中的描写: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这段文字因为动作描写到位,仿佛慢镜头回放一般让人身临其境,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典范。结合这个片段,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有目标的课外阅读,再进行片段练笔,在范文引路,学习写法的小练笔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动作描写。
3.依托教材,学习环境描写
好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反映人物品质,同时可以放慢文章的节奏,带读者进入情境之中。苏教版第十册的《爱如茉莉》,就成功地运用了环境描写,使整篇文章始终洋溢着温和柔美的气氛。文章开头就引人入胜: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再看作者去病房时的环境描写: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读了这一段,你会感觉到时光在缓缓地、不紧不慢地流淌,这些环境决定了整篇课文的基调是温馨而柔软的。
在带着目标进行阅读之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挖掘出许多成功的环境描写,当把环境描写和叙事有效结合起来的时候,文章立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此外,教材中经常出现先总后分、承上启下、移步换景等写法,当与它们“狭路相逢”时,我们应该怎样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怎样同步拓展课外阅读,怎样引导积累和运用,都是老师要细细研究的问题。
结 语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把阅读作为积累的途径,把写作当作练兵的场所,只有提高阅读质量,才能避免“读书万卷,下笔无言”的尴尬局面。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文献参考]
[1]季正雄.谈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2]董明礼.创设习作氛围 加强课堂练笔[J].学周刊,2011(5).
陈喜联,1972年2月出生,女,本科学历,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教师,市教学能手,作协会员,有数十篇论文及百余篇散文发表。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