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位 增强韵味
——论传统文化在高中生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2017-02-16顾学
顾 学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
提升品位 增强韵味
——论传统文化在高中生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顾 学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
在新材料作文形式下,高考作文的体裁更多集中在叙事类和论述类两种。如何选择题材成为一篇作文的关键。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贴近生活,以此作为文章的题材内容,可以使得文本不脱离实际,雅而不俗。本文从身边的文化说起,通过走进本地文化、回归课堂书本、感受传统节日三个典型角度,以课堂实例为依托,论述了传统文化在作文中的运用之益处——提升文章品位,增强文章韵味。
作文;运用;传统文化;品位;韵味
引 言
高考作文的要求有几个字多年不变,那就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低于800字”。虽说体裁不限制,但是学生的作品基本都属于议论类或记叙类两种。在满足800字的同时,又要不俗气,不啰唆,传统文化内容的介入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如何利用我们身边较为熟悉的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学生借助融入作品中的雅文化,可以在800字内充实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品位,增强作品的韵味。
历经十几年的学习,外加上平时的耳濡目染,切身体会,很多传统文化早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里,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上,溶解于我们的生命中。其实,之于学生,不必担心谈传统文化而色变,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譬如:传统节日、孝悌之义、琴棋书画……就这些而言,我们已经是参与者了。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针对传统文化多加接收、整理、体会,尝试在写作中运用,那么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自然就会生发出一种写作惯性。传统文化在学者型文人的作品中数见不鲜,古有宋朝时期苏轼、辛弃疾的诗词,今有民国时期周作人的小品文、当代著名学者冯骥才的小说……这些文学作品高雅又充满淡淡的人文情怀,品位高,韵味足,彰显了作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如若高中生能够合理运用于文章中,一定会提高作文的欣赏档次,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走进本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富有地域特色,如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但即使是同一地域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如吴与越有差异,苏州与扬州又有不同。将身边的传统文化作为写作的素材,既熟悉又富有新鲜感,不同于传统节日、字词文章,它更有独特性,因此就更具吸引力。
以苏州传统文化为例,这里有昆曲、评弹、古琴、刺绣、年画、石雕、连环,还有豆腐花、叫花鸡、枣泥拉糕等苏帮菜,可谓琳琅满目。而这一切又都依然活跃在民间,与学生之间是零距离的,写起来容易上手。我曾多次布置一项作业——调研身边的民间传统手艺,班级八成的学生都能够详细地写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制作,木刻石刻、手工编织、苏绣、饮食等各式各样,然后再让学生以此类素材为核心,自立主题,写一篇叙事类作文。这样下来,每篇文章都充满浓浓的文化味道,真实细腻,主旨多样,或“注重细节”或“固守传统”或“工匠精神”或“坚守本心”……有一位同学,家里承包了茶园,他在采茶炒茶方面下足了功夫,根据不同的主题,将家人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故事写进去,文章很令人耳目一新。同样还有另外一位同学,喜欢钓鱼,江南水乡,垂钓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但他精通此文化,娓娓道来之中,有哲思又吸引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积累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点点滴滴汇成江河,流淌到作文之中,文章接了地气,如草木逢春,有了生机、活力,避开了家长里短的幼稚素材,拒绝了千篇一律的几个例子,于是韵味增强了,品位提升了。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就是一个指向标:拒绝假大空,走进生活。本地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传统,就是千百年大浪淘沙留下的最美、最有人文气息的生活。
二、回归课堂书本
课堂、书本中传播的传统文化数量多,种类多,可是在写作过程中被忽略的时候也多,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也恰恰说明了很多学生接受能力强,而运用能力弱。文字、成语、典故等文化充满了头脑,就是缺少一根灵活使用的导火索。
以文字为例。每个文字都包含了故事与哲理,最简单的就是“它”因何而生(字的起源),为何如此(字的写法和意义)。譬如:从田到由的变化,从郭到东郭西郭南郭的延展,黥额为天,截鼻为劓。文字充满了奥妙,这些富有趣味的文化可灵活运用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也可放入记叙文的结尾来点睛。
我曾经上过类似的作文实验课。比如“爱( )”字,如果出现爱心感恩同情等主题时,就可以由此而展开论述:“爱”字繁体字的写法是中间多了一个“心”,可见我们祖先对爱的珍视。如今,为了方便书写,将心字省略去了,但是我们为人处世却不可忽略心中的爱,时时刻刻把爱放在心里,付诸行动中。学会奉献,懂得感恩,做一个爱的执行者和传承者。
以这个例子为起点和契机,让学生从众多主题中选出最核心的字眼,比如静、廉、勇、信、诚、容等(这些字均可以在百度百科中找到字的本义起源),如上所述,加以研究和创作,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作文,高雅、灵活、有趣,易于入手,引人入胜。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由书本到能力的转化。
从小学到高中,课本和读本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忠孝、仁义、隐逸、饮食、服饰等等包罗万象。回归课堂,回归书本,回归文化,是作文教学、作文写作的一条扎实稳定的捷径。
三、感受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是最被国民认同的一种形而上的文化,也凝结了炎黄子孙浓浓的情意,适合用于叙事类文体写作。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是思念亲人,但是融入了“登高”“月圆”等文化因素,就使得相思之情更浓,更感人了。以“亲情”“感恩”“思念”“追忆”为主题的作文,都可以将故事设计在“春节”“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使主题变得更有意蕴,更富深情。
我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较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定要学生写一篇或长或短的记叙文。另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产生的缘由,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关的文化典故或趣事,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也可以作为议论文的素材。比如,端午可以联想到屈原的爱国,重阳可以联想到陶潜赏菊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士大夫气节,清明可以联想到重耳和介子推的知遇之恩……
当一位学生把一种形式反复运用后,一定会在不经意间激发创作的灵感。例如,在含有“传统”“传承”“坚守”字样的主题中,可以这样表述:什么是传统?传统是端午香香的粽子,是中秋圆圆的月亮,是除夕声声的爆竹,是清明的祭祖,是重阳的赏菊,是元宵的灯展。如果作文中主题升华,再赋予“发展”主题,则可做如下连接:我们在传承传统的时候,千万不能止步不前,更应该去发展创新;如果没有发展,我们依然会停留在甲骨文时期,甚至连甲骨文都没有,永远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蛮荒时代。一篇富有深度富有思辨的文章不经意间就掷地有声了,而韵味与品位也随之而来了。
结 语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浪淘沙下的往往都是去粗取精后的雅致内容,这里面充满了故事,承载了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审美共识。传统文化是文学创作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可使文章生辉,可雪中送炭,可锦上添花。可写人叙事,可议论抒情。它就在我们身边,召之即来。它生存于世俗,但有品位,有韵味。
[1]柳红.语文,你教人还是毁人?[J].随笔,2005(3).
[2]林中港.“套话作文”可休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2).
[3]栾华军.新材料作文立意深化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8).
顾学,1978年生,女,江苏昆山人,现任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