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生成资源,做适时引导
——“诗意阅读”背景下的阅读指导思考
2017-02-16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万 婧
抓生成资源,做适时引导
——“诗意阅读”背景下的阅读指导思考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万 婧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现问题
在日常的阅读课程教学中,为了学生理解方便,我们总会教授学生一些在阅读理解中关键题型的解题技巧。例如:理解词语可以从字面意思+引申意思;理解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也可以从解释词语开始……我们期望给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让学生尽快学会解题。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关注学生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些题目,许多学生原本有的发散性思维正是被我们自作聪明的“答题技巧”和缺乏正确的引导给束缚住了,缺乏了自己独立见解的思考空间。
在一次阅读理解课上,在讲解“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时,出现了“溺爱”和“苦口婆心”两个词语。“溺爱”大多都是指家长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而“苦口婆心”更是常指老师在学校中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劝导学生。这两个词语不需要很多词汇的积累,只需要稍稍和生活相联系就可以很容易地想到,不过对于“溺爱”还要跳出“爱”的束缚,去理解“溺”。于是,我陆续请了几位学生起来回答“溺爱”和“苦口婆心”的意思。可是,当我听到“溺爱——溺水的爱,苦口婆心——苦苦的口,婆婆的心”的那一瞬间,我真的开始质疑自己的教学。不过碍于上课时间的限制,我并没有过多推敲这样的答案出现的原因,只是带着学生读了许多遍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准确”理解了这两个词语。
下课之后,我询问了好几个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运用了逐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可是为什么和“标准答案”差那么多?这使我苦恼不堪。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剖析
从那以后,我一遍遍地尝试书中的词语解释:依靠——依偎在一起,靠在一起,比喻相互帮助扶持;惊叹不已——惊叹得不能停止;这些词语都能够运用逐字解释的方法来理解词意,这样的解词方法肯定是可以使用的,那么“溺爱”和“苦口婆心”的解释问题出在哪里?
纠结了许久的我,拿来了阅读题目重新思考了起来。溺爱,学生将它理解成“溺水的爱”,其实并没有错。溺水的感觉不就是透不过气的感觉吗?那么溺爱不就是因为爱得太多,而让被爱的人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过分的爱。苦口婆心,学生将它理解成“苦苦的口,婆婆的心”,其实也没有错。婆婆因为心中希望你好,于是一遍遍地
提醒、引导你,说得多了,嘴巴里都有了干苦的味道,也就是持续不断、善意地劝说的意思。瞬间明白的我就像被冷水浇过一样,过去我到底扼杀了多少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机会!
是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让学生直接说出正确答案,而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教授知识,又能够佐以巧妙的引导,相信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决问题
又一次阅读课程中,我和学生一起理解“青黄不接”、“破天荒”两个词语。其实,“破天荒”这个词语依靠联想很容易就想到了“破天荒头一次”这个短语,就能理解词语意思。而“青黄不接”则是运用在农作中粮食接不上的时间,但这个词语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却是难上加难。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便更加注意有问题的答案。
果然,“青黄不接是青色和黄色接不起来”,“破天荒就是打破天空,到天荒地老”,这样的回答也引来了其他孩子的嘲笑,可是在我的眼里,这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接着孩子的回答问道:“这青黄不接啊,是与农相关的成语,你能联想一下,这里的‘青’和‘黄’分别指什么呢?”这样一问,许多学生都突然明白似的,说出“青是庄稼幼苗,而黄是庄稼成熟”。这样一解释,这个词语也就理解了一半了,在之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慢慢理解了这个词语从字面上到深层含义的理解方法,我相信这个词语会让大家永远记住。接着,我运用了相同的方法来教学“破天荒”这个词语。“打破天空,到天荒地老”可以理解成从来没有人能够打破天空,那么这就是第一次,这样就非常简单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课堂上,我并没有让学生听着我说的答案修改词语解释的答案,可课后,学生却能够非常自信地修改好答案。由此可见,学生已经真正将我讲授的知识学到心中去了,不需要短暂的记忆也能够对答如流。
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问题引申之感
这次从发现问题到剖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都遵循了“引导”二字。在引导中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引导中传授新的理解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过程中习得理解新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问题的用意,靠的全是智慧的提问。
的确,孩子的基础教育容不得半点试验。教育的过程不在于做对题目,而在于通过适当地引导和智慧地提问以达到融会贯通。作为一线的新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一切需要引导的问题,用智慧铺垫孩子成长的道路,相信用爱和智慧必能成就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