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意识
2017-02-16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横寨乡小学余春梅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横寨乡小学 余春梅
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意识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横寨乡小学 余春梅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对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合理的写作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有益于学生语文理解能力、阅读等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从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视角着手,阐述了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意识;培养
阅读与写作本就是处于相互影响、支撑的状态,写作意识的培养必然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渗透,只有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及语言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写作兴趣及能力,获得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鉴于此,对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研究十分必要。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分析:
一、合理利用阅读方法
对于学生的写作意识进行培养,就必须要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来培养写作意识。当然,在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教学,使学生的阅读始终有明确的目标及思路,明确应该思考的点及思考的入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尤其是学生在接触到不认识的字与词时,要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来思考,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学习,更好地感知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这样学生生活中便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与课本相关的内容,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善于从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与素材,提高学习的成效。当学生真正将生活与阅读、写作联系起来时,才能够掌握大量的语言组织技巧,有效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比如在学习《燕子》课文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此篇课文的写作方式,并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燕子与课文中燕子的异同处,一来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燕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情感,二来能够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
写作需要学生具有发自内心的表达欲望,因而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学生具有写作兴趣时,他才会乐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与创作,因而写作兴趣是学生写作意识及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鉴于此,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合理调动其创作的主观欲望,提升学生的写作意识。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并通过文字的描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象内容结合起来,提升写作的创新能力。因此,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表达、创作欲望,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思维来构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写作内容会越来越丰富,会逐渐爱上写作,投入更丰富的时间来写作,自然能达到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争吵》课文时,在课前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安利柯,你和朋友争吵了,应该怎么办?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要停留在死板的教学中,这样便能够逐渐取得成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思维,学着尝试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描写,或从多角度来描写事与物,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从而掌握多种学习与写作方式。
三、合理利用学生的阅读视野
写作对学生的视野及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写作相关的事件,这样不仅能写出有价值的作文,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意识的目的。学生阅读视野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提升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而老师需要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积累与生活相关的素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成效与思维能力,为今后写作过程中具有清晰的思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合理利用阅读内容
阅读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必然离不开对阅读内容的充分利用,这样才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得到不断的进步。因此,实际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掌握多元化的写作方式及技巧,这样必能达到培养其写作意识及能力的最终目标。
毋庸置疑,通过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因此,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从阅读方法、学习兴趣、阅读视野及阅读内容等方面着手,以此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写作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及素养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之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1]董金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4(08).
[2]蔡小丽.阅读教学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