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评价背景下的《课程标准》再研读
2017-02-16曾飞
曾 飞
(安徽省安庆市开发区刘纪小学)
对于《课程标准》研读和教育教学实践这两个平台来讲,年轻教师和中年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应该说各有各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年轻教师由于年龄、考编等因素,对文本的记忆和相关联的信息量掌握有优势,而相对而言,缺乏教育、教学、教研的相关经验;中年教师由于年龄、记忆力等因素,对文本的记忆和对新信息的掌握相对来说少了优势,但其优势则表现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经验积累上,表现在这些经验用于教育实践上。所以说,在新形势下,对《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就必须扬长避短、去劣存优。
《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实践这两个平台大致包括这些内容:《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基本理念、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几大领域及各领域不同年级的要求标准、实施过程中意见和建议等。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平台上,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常规的内容和要求,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常规课、研讨课和优质课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论文的撰写,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好我们的智商来继续学习以前没有了解和学习过的、每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如何利用好我们的情商来与学生、家长、同事、班主任、校长以及外校同仁相处等,如何来锻炼自己的逆商,在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慢慢学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等等。
一、学习和实践《课程标准》长期性和系统性
在研读《课程标准》时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你是在承担哪个学段的教学任务,都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专业化提升才能更好更快,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同时,可以最大化地减少我们的教学随意性。而教学随意性是制约我们专业成长的一大障碍,也是我们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诱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看,学习和实践《课程标准》是长期性的,是伴随着我们职业生涯的一种活动。
二、学习和实践《课程标准》要注重其内在的逻辑性(以音乐学科的教学设计为例)
我以为,作为教育教学具有法律性质的文本,《课程标准》是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我们研读时,要善于捕捉和发现这种科学性和逻辑性。下面以音乐学科的教学设计为例,讲一讲几个大的环节内在的逻辑关联。
我们知道,一份较为规范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这些内容:教材版本、课题、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以上这些教学设计的步骤无一不环环相扣,教育理念和教学意图也都是浸润其中。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重点,知识与技能是教学难点,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具体的、有效的方法,在富有特点特色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处理好重点与难点的关系,是追求课堂高效的关键,因为审美是需要掌握和理解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而相关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强弱、和声、织体等)只有建立在审美的过程中才会鲜活。
三、《音乐课程标准》与综合评价
2015年综合评价中新增加了审美修养的表现性评价。在其工具研制过程中,遵循了三个原则,立足课堂教学,兼顾校外艺术教育平台。但是,在七个艺术评测项目之间存在不同难易程度,如在同等情况下,学生接受演唱或绘画的时间是一样的,其掌握的水平是一致的,但是,其中有的学生另外学会了一种乐器或舞蹈,对艺术的感悟就会有差异。评价时如何面对这种差异性,是一个新课题。
在艺术实践内容的介绍上,是保证评测的客观性,还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如在美术类三个小项中,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出人们庆祝的场景,是需要想象、构图、线条和色彩等知识与技能来完成的;“我形我塑”同样需要有一定的造型和空间感,更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来完成;“多姿多彩的靠垫”则强调了运用对称纹样来设计,同样可以运用绘画或捏塑的表现形式。这三个小项,老师介绍与不介绍,是不是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如何能在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等等,这些同样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我以为,在学习和研读《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在教育教学和教研实践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长期以来,我们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和信息技术尚未建立起像中考、高考科目那样严密的、系统的评价体系,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社会关注度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后期的科学发展指日可待。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特点、体现自身价值?二是相对而言,我们这些学科,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和能动性较为显著,在评价方面,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这种主观性和能动性?三是我们研读《课程标准》,我们研究综合评价,其目的是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更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正是如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依据《课程标准》为主线来践行;在研读《课程标准》时,脑海中要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来找寻我们实践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以为,这才是我们研读《课程标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