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想·做
——谈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2017-02-16吴涧石
吴涧石
(江苏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科学学习、科学素养的提升以及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科学学习中,一个好的习惯可使学生受益终身;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帮助学生一步步迈进科学殿堂,走向知识高峰。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不失时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学习,需要培养的好习惯有很多,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以下几个习惯:
一、培养“听”的习惯
学会“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听”的方法,养成学生“听”的习惯。
1.给予“听”的方法——边听边想
“听”的方法有很多,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总体来说,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边听边想。
听时,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将要探讨的科学问题上,先独立想一想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对某个科学问题阐述的要点,并做积极的信息交流。同时,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会对科学现象有哪些假设。对于同学提出的科学观点和假设进行归纳;思考有没有道理。这些是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学生学会了边听边想,就能在科学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养成学生听的习惯——先听后说
培养倾听的习惯,训练倾听的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先听后说。一是要求学生听同学展示交流对科学问题的见解时,不一定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二是如果有科学结论与自己不相符合的,不要随便给予否定,即使对同学的实验结果和对科学现象的阐述持有不同的意见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
二、培养“想”的习惯
1.实验前“想”
我们的科学教学提倡实践和探究,其实质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培养学生“想”的习惯,明确实践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
如:在执教三年级《磁铁有磁性》时,教师提供给学生若干不同材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但是面对众多材料,学生往往会盲目动手,以至于失去实践研究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动手之前,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明确此次动手的目的,寻找到实践的方法,知道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根据实验的现象将材料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后“想”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尤其是探究实验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学生失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公布结论,而应该看到,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科学结论,恰恰提供了众多学生反思认识的好机会。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定会收益很大。
如: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一些学生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不正确,或者是根本没有观察到。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引导学生反思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是否正确,检查洋葱表皮细胞玻片制作是否到位,温习观察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带领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提升对细胞的认识。
三、培养“做”的习惯
科学学习中,“做”就是实验操作,科学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只有学生遵循正确的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保证科学实验和探究的顺利进行。
1.实验前:养成设计实验方案的习惯
动手之前先动脑,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动手前的动脑活动,让学生“想好了再做”,也就是养成动手之前先设计实验方案的习惯。这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实验前,让学生先制订实验方案,经过这样的长期培养,学生就能学会怎样着手解决问题,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在“做”中注意什么,要采用什么方法、途径。长期培养,学生就会科学地思维,科学地想事情、看问题,有条理、有程序地考察、研究、解决问题。
例如:在执教《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加热白糖,来观察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认识到“化学变化就是观察到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这一结论。但是由于加热白糖实验是一个持续观察进行记录的过程,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因此,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在方案中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加热的各个环节对白糖的观察;明确观察的对象等。方案的制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践操作中,使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中:养成认真观察和真实记录的习惯
无数的科学发现,都源于观察和实验。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记录习惯。这一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逐渐养成。
(1)给予学生充裕观察的时间。学生习惯的养成存在于各个年龄学段,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肯花时间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要让学生明白观察不是走过场,需要有耐性有毅力;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这份时间的付出,是给予学生一种相对宽泛的自由,允许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来自由支配自己的感官,能尽心细心地经历感知的过程。
(2)教会学生真实记录的方法。在科学学习中,养成记录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实践证明:在平时的观察记录中,有的学生善于记录,勤于记载;而有些学生却疏于记录,面对实验现象往往没注意看或者根本不愿意点滴记载,为了完成最终的记录,最后就自己编一些结论——这些实验记录是不真实的,是违背科学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习惯,要及时而真实地记录各种实验现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茎越长越高》一课时,在课前,应引导学生在课后注意观察自己种下的凤仙花,定期观察植株的变化,定时测量并记录下茎的高度,从而得出植物生长的第一手材料。
结 语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