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2017-02-15李烁
李烁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核心任务。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投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优化。本文结合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实际,在分析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就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进行探研,希望对当前高校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等教育 声乐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质量
高校作为我国当前声乐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为我国声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要想实现中国声乐的辉煌,仍旧需要大批高规格的声乐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紧紧依靠高校这一声乐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行改进,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逐步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虽然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上的误区,制约了素质教育精神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无论是在声乐人才培养的理论上,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环节。
1.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准确
从我国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现状来说,主要有声乐院校培养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两种形式。专业的声乐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性相对较强,课程的开设与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也相对科学,但是专业声乐院校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市场对声乐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声乐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普通高校开展的。然而,随着我国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执行,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普通高校在制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时,基本都是参考专业的音乐院校来制定的,在授课内容、人才培养的形式上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目标,这对高校声乐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2.声乐人才的培养脱离了社会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声乐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声乐方面越来越侧重于集应用型、实践型、综合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即高校培养的声乐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表演能力,还需要懂得如何融合多种演唱风格和时代元素。因此,高校声乐的人才培养必须积极寻求与其他唱法与文化相融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纵观各个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声乐课程的教学基本都是实行统一化的授课模式,课程在设置上过于统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声乐个性素质的培养,这与当前社会对声乐多元化演唱风格的人才培养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3.声乐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教条化、封闭化
在当前的高校声乐课堂上,很多学校的教学多采取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其中声乐理论指導、声乐演唱艺术指导等课程主要是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很多教师和学校对其不够重视,这就无法保证声乐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同时,有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同声乐发展环境的充分协调,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严重的教条化、封闭化;有的学校则是忽略了声乐人才培养中的民族性和国际化,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生硬地追求相似的演唱方式与表演技巧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师生比例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失衡
随着高校声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这对新时期声乐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在组建声乐教师队伍时,不少教师都是研究生直接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一线教学经验却严重缺乏。对于声乐学生通常将学习的精力放在了声乐知识结构的完善上,对文化课的学习从高中开始,就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上,使得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与文化知识结构之间的越来越大,从而制约了学生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的提高,这对声乐人才综合素质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是相对不利的。
二、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1.重点培养复合型的实用人才
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进行创新。首先,高校必须对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做到“唱中多思、唱中多解、唱中多变”,循序渐进的开展声乐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变通能力。其次,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更是应当结合地域音乐文化的特征,深入发掘声乐教学的地方资源,对民族文化和地域问题进行弘扬,增强声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民族特色,这样更有助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再次,为了提高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社会适应力,高校的声乐教学应当紧贴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鼓励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尝试多样化的表演风格。
2.整合声乐理论教学课程,加强实践教学
随着高校声乐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的声乐理论课程教学应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首先,在对声乐理论课程进行整合时,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应当开设选修课程,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相关声乐知识的认知。在实践课程的构建上,则是应当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鼓励学生多进行唱法、风格等方面的跨界与融合,培养出更多兼具表演力、创新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高校在开展《重唱与表演唱》、《舞台形体训练》、《朗诵台词课》、《观摩课》、《合唱》等实践课程的教学时,要同理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分年级、分层次的进行。
3.强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声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声乐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当积极转变办学思路,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多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教师教学和学校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声乐教育的深入与广度,构建实践性与研究型相结合的高校声乐教育模式。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建立“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声乐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实践“订单+联合”和“3+1”等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即让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完成除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所有课程,第4年则是让学生走进校企联合办学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同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充分发挥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近年来高校声乐专业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大量声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与当前的高校声乐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有很多的关系。因此,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应当紧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声乐艺术领域每个系统、每个环节上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推动和智力支撑。我国当前的声乐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特征,这时高校必须积极承担起声乐人才的培养的重任。首先,高校声乐教师要在总结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强调声乐教学的技术性、表演性的同时,增强艺术性和实用性;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贴市场需求,让声乐专业学生增修公共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还可以增加与声乐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声乐制作学、声乐宣传学、声乐策划学、声乐经济学、声乐新闻学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不仅拥有成为声乐艺术家的理性和志向,还可以引导一部分有个性素质的学生向艺术经纪人、文化艺术管理者的方向发展,为声乐学习者在文化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5.实施“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贯通式的培养模式,是相对于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具有贯通和简约的特点,贯通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简约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贯通的特点符合现代高层次人才要具有知识层次和科学研究连续性高积累的要求,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提高培养质量。因此,对于当前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而言,也应当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坚持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秉承“贯通式”培养理念,形成由基础人才到高端人才逐步推进的培养机制,促进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加快人才成才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積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应将国际化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坚持“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国家化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出境交流、交换生项目、海外研习、短期考察等形式,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同时,高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实时双语课程教学,并积极聘请外籍声乐专家来校任教,或邀请世界一流声乐专家和学者来校举办交流研讨会、高水平学术报告会,搭建声乐艺术的高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使高校声乐艺术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达到应对未来挑战、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目标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人才的培育与提高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市场与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严格遵守声乐教学本质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复合型、高规格、实用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