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称谓语的动态顺应性语用发展分析
2017-02-15李忠美
李忠美
[摘要]网络流行称谓语随着网络的普及迅速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一个新趋势,同时也带来一些困惑:一方面使语言代沟加剧;另一方面“挑战”了汉语言的规范性,加大了外国人应用汉语的难度。在语言学家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指导下,从动态的角度系统地分类探讨、分析和总结网络流行称谓语的动态发展规律及其语用功能,能够使有语言代沟的人在交际中增进理解;也为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和运用网络流行称谓语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材料支持。
[关键词]网络流行称谓语 顺应性理论 动态语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78-02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1],他们的网络交流对语言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新的网络流行称谓语的不断出现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渗透应用,已经成为大众流行语言文化的一个新趋势。受其影响,年龄段差较大的群体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语言代沟;同时层出不穷的新的网络用语也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因此有语言代沟的人们要增进彼此了解,外国人要学习中国当代文化,就不能不关注网络交流影响下变得更为复杂的语用中的汉語言。从顺应论的角度对不断出现的网络流行称谓语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语言交流及语言学习方面产生的困惑。
一、网络流行称谓语的动态顺应性发展
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从语用学角度详细阐述了他的语言交流的“顺应性理论”[2]。此理论表明: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能做出恰当的选择依赖于语言自身的三大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Negotiability,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和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网络流行称谓语的发展正是交流者为了达到网络交流目的,从上述的语言自身的三大特性出发,从结构客体方面和语境关系方面做出的适当选择而进行顺应的结果。
(一)网络流行称谓语的结构客体顺应
1.语音层面的顺应
语言的变异性为语音层面的顺应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许多新网络称谓语的诞生。网络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文字交流。而文字交流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拼音输入法。拼音输入法的谐音检索和首字母检索等智能化的特点有助于网民在交际过程中作灵活的变通,采用谐音的字词或首字母的方式来满足交际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语音层面的谐音顺应和汉语拼音的首字母顺应。生动形象的谐音字词,由于有充分的语境支持,传达出了交流者的真实的意思,同时又具有趣味性、诙谐性,因此得以在语音层面顺应。例如:“歪果仁”(外国人)、“驴友”(旅友)、“斑竹”(版主)、“大虾”(大侠)、“美眉”(妹妹)、“麻麻”(妈妈)、“叫兽”(教授)、“童鞋”(同学)“小盆友”(小朋友)等。还有一类谐音顺应是外语词汇融入到汉语中形成的语码转换后的顺应,如“粉丝”(fans,迷)、“萝莉”(lolita,幼女)、“欧巴桑”(老年妇女)、“屌丝”(diors,身份低微、生活平庸但不抱怨的人)、“蕾丝”(lesbine,女同性恋)“沙发”(so fast,第一个回帖人)等。这类谐音顺应都与某个外语词汇相关,在语用过程中可以传达出使用者用词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拼音首字母顺应是指人们为追求网络交流速度而只输入拼音的首字母从而形成的顺应,如“GG”(哥哥)、“JJ”(姐姐)、“DD”(弟弟)“MM”(妹妹)、“BC”(白痴)“BT”(变态)、“SJB”(神经病)、“MPJ”(马屁精)等,这类顺应又恰恰为青少年的网络用户使用居多,体现出他们在交流中用词极简主义的风格。
2.语义层面的顺应
网络流行称谓语语义层面的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仿拟亲属称谓顺应;称谓语的语义泛化顺应;称谓语新搭配顺应;词义的隐喻及转义顺应等。
首先,为了突出某人某方面的品质特征或发生在某人身上的特殊事件,把本来不具亲属关系的人仿拟亲属称谓进行顺应,以表达使用者的钦慕、崇拜、讽刺、戏谑、调侃、安慰等情感。最常见的有“爷”“叔”“姐”“哥”等,主要用于特指,如“范爷”(范冰冰)、“星爷”(周星驰)、“诗爷”(刘诗诗)、“韩爷”(韩雪)、“傅爷”(傅园慧);“鸟叔”(韩国歌手朴载相)、“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房叔”(蔡彬);“犀利哥”(当时窜红网络的流浪汉程国荣)、“春哥”(李宇春)、“大衣哥”(朱之文)、“表哥”(杨达才)、“忧民哥”(贺优琳);“凤姐”(罗玉凤)、“房姐”(龚爱爱)、“草帽姐”(徐桂花)、“失控姐”(丁莎莎)等。虽然有的称谓如昙花一现,但仿拟亲属称谓的这种新构词法却得以承继。
其次,使用者为了达到目的,故意将称谓语的语义泛化来进行顺应,以表达其友好、赞美、亲近的情感。“所谓词义的泛化,是指体现了概念的词在意义演变过程中发生的概念内涵上部分消失的现象,即词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的过程。”[3]例如,“亲/亲们”“美女”“帅哥”“兄弟”“靓妹”等,均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使用范围。“亲/亲们”可以泛称所有人,特别是在网络销售领域,让对方产生亲近感,超越了血亲或姻亲的范围;“美女、帅哥”则可泛指所有潜在的女性或男性客户,无论其是否美或帅,也冲破了年龄的局限;“兄弟”甚至超越了辈分的限制,无论长幼皆兄弟。
第三,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新事物新情况的出现,社会称谓语空缺的问题突显,为顺应这一表达需求,网民在交流中重组或发明创造了许多新的称谓语,例如“高富帅”“白富美”“女汉子”“富/官二代”“男妹子”“宅男/女”“剩女”“男闺蜜”“负翁”“月光族”“啃老族”等。
第四,用语义的隐喻,借代或转义进行顺应,例如“小鲜肉”“椅子”“单身汪”“恐龙”“菜鸟”“青蛙”“猪头”等,有的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有的则是戏笑谑骂,不再表达物质世界的事物;还有完全转义形成的顺应,如“小姐”(从事色情行业的女性)、“同志”(同性恋者)、“干爹”(包养年轻女子的有钱或有权势的已婚男人)等,均由原来的中性词转成了贬义词。而当这贬义色彩的意义在网上流行后,其原本意义却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忌讳语。
(二)网络流行称谓语的语境关系顺应
1.网络流行称谓语的选择顺应网络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social world)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4]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社交世界里,交际环境比较宽松,非正式的场合较多,它的虚拟性和包罗万象性预示着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准则,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的规范和准则对交际者失去了制约性,现实的社交世界被虚拟社交世界取代,因此网民在交际中也顺应了这个不规范的社交世界,在稱谓语的选择上比较随便、模糊,有时礼貌级别比较低。因此,导致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影响交际的因素——交际者的文化背景、年龄、性别、性格等缺位,交际者的称谓选择也就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了。
2.网络流行称谓语的选择顺应网民的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mental world)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4],网络称谓语的选择是网民交流时对心理世界的顺应,表达了使用者喜爱、崇拜、憎恶、戏谑、向往等情感。例如“范爷”,开始时是范冰冰的影迷对她的称呼,表达了对她自信、率直、能干、成功的很爷们的一面的欣赏。又如网店与顾客的交流中经常使用到“亲”这一称谓,体现了店主表示友好,有意拉近与目标客户的心理距离,达到其销售目的的愿望。而“青蛙”(丑男)、“恐龙”(丑女)等则表达了讽刺厌恶的心理;“宝宝”则揭示了渴望被人疼爱、保护的心理。总之,“语言是一种能动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心理动机在许多情况下影响交际者的语言行为。有时称呼语可以被说话者用来表达对听话者的态度或情感”[5]。任何网络称谓语都与使用者的某种心理相契合,以实现其网络交流的目的。
3.网络流行称谓语的选择顺应物理世界
“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现实的社会根基。”[6]新出现的网络流行称谓语也一样,也是顺应物理世界的发展而逐渐被创造出来,实际上反映了开放的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生活变化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矛盾,如“宅男/女”“官/富二代”“基友”“小鲜肉”“表叔”“房姐”“备胎”“接盘侠”等。当交际双方在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上达到一致,事实的确存在而现有的世界在称谓上又出现“缺环”时,交际者就会选择顺应物理世界,创造出新的网络称谓语。
二、网络流行称谓语的发展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启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汉语言文化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的重视。网络的普及自然使得网络流行称谓语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网络流行称谓语的特点可以看出,对其学习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灵活。第一,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学习网络流行称谓语。新事物新环境的出现是网络流行称谓语诞生的摇篮,冲破常规才能见“新意”。第二,切莫望文生义。每一个网络流行称谓语都有其诞生的社交、心理和物理背景,充分地了解这些背景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前提。接触到新称谓语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追根溯源。第三,多与汉语言使用者进行交际,避免着力学习语言知识为重的倾向,不要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遵循从语法层面到语义层面再到语用层面的全面领悟。
三、结语
网络交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称谓语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些甚至已经从网络环境走入现实生活中,它动态顺应性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扩大,无论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还是外国学习者来说,都要与时俱进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其动态的语用功能,使我们的交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2]Verschueren,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 Amold.1999: 55-56,59-61.
[3]张小平.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8:175.
[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04):428-435.
[5]张国范.称呼语选择的顺应性理论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10):32-35.
[6]杨红,刘云.网络流行称谓语的文化学思考[J].求索,
2013(05):152-15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