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常态下国有企业如何有效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分析
2017-02-15邱令琦
邱令琦
摘要:企业的运行发展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将在研究我国国企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国企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国企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措施
企业的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和资金利用率,保证财务管理的準确性与真实性。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问题严重影响着国企的经济活动,不利于企业长期运行。因此,如何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为了国有企业改善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目的与原则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信息和资产的安全,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调整措施,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就是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起到制约平衡作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与责任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督促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必须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必须要根据实际衡量企业自身的成本实施能力,形成预期效益,有效控制成本。第二,制衡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应该在业务范围、职责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形成相互监督与制约,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第三,全面性原则,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要贯穿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实时跟踪监督企业的决策、预算、评估等环节,确保内部控制的权威性。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市场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越发激烈,我国企业的经营弊端逐渐显露。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面临更严峻的问题,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国有企业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信息失真,亏损扩大。
(一)国有企业内部环境不稳定,内部控制执行力较低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必须要具备法律规定的法人条件,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实际上尚未形成合法的治理结构,使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管理范围重合,或形成独揽全责现象,导致企业部门职责混淆,分工不明,国企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清晰的责任限定,使内部治理不够畅通,从而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执行力度不足,不仅降低企业决策力度,妨碍经济活动的进行,还削弱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不能够主动去承担相应经济职责,不利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进行。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足,监督力度弱化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一种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监督、评估体系,不受企业财务部门影响,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经济决策进行充分全面及时的检查、监督,有效评估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并未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做到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与事后评估,或者有些国企已有审计部门,但由于缺乏对审计工作人员与财务监督人员的专门培训,导致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相关技能掌握不足。另一个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审计工作不重视,导致审计部门并未做到真正的独立,仍受到领导人或其他部门的制约,使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国有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执行,阻碍内部控制的进程。
(三)国有企业缺乏健全的绩效奖励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积极性不高
合理的绩效评估奖励机制能够给员工带来工作积极性和集体归属感,为企业发展共同努力,从而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而科学的市场风险分析与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并防范财务风险,阻止资金流失,提高企业决策能力。但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并未建立健全绩效奖惩机制和风范防范机制,管理层面激励意识淡薄,忽视员工的个人能力发展,并且对市场风险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决策偏离实际,使企业缺乏明确的风险指标,弱化了企业的决策执行力,从而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
三、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构建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确定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内容,采取可行的控制方针
国有企业要强化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必须要科学地设计内部控制组织形式和执行程序,围绕具体控制目标,设立专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划分董事会及各部门的具体职责范畴,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经营策略。另一方面,要明确区分内部控制层级,形成由上至下的层级控制制度,明确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的具体职责,正确制定经营战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要涵盖财务控制、会计控制、审计控制及责任控制等各个方面,在过程控制中不断解决问题,确保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同时,还要根据国有企业随时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作出相应的控制活动调整,保证部门管理及信息处理的及时准确,加速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健全的监督与审计机制。我国国有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与监督机制,强化内外部的监督职能。首先,必须要具备独立的审计机构,避免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产生职责混淆,形成独立的审计体系,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监督,并加强审计人才的引进,强化审计业务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同时,必须要强化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等,创新企业监督机制,形成高效的监督合力,通过严格的监督来发现并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形成新经济形势下的监督新常态,不断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环境。
(三)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
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囊括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内控工作效率,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建立企业约束奖励机制,完善員工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晋升机制,加强对相关审计、财务、会计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意识,通过经济的杠杆激励作用,鼓励全体员工全过程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来,形成企业合力,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另外,还必须要强调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风范防范意识。潜在的风险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发现、分析并防范可能面临的风险已成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要善于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发展战略,利用各项检测与分析技术,寻找潜在风险,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险,减少企业损失。绩效评估机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文化、员工的工作性质,否则,可能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
(四)积极建立国有企业内控文化,提高内控意识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观念和领导理念,因此,为了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国有企业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国有企业要充分融合“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对企业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员工的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内部控制的相关活动与课题,对员工进行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加强管理层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减少不同阶层之间的摩擦,形成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的良好工作环境,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软实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形势下,健全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现代化国有企业必不可少的主要条件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财务信息安全和国有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必须要遵循相关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结构,明确内部控制内容,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形成企业合力,为国企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冰.信息化条件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及实施探讨[J].经济师.2013(06)
[2]闫蕾旭,臧建玲.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5(09)
[3]闫蕾旭,臧建玲.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5(09)
[4]王爱慈.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分析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