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文本
——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魅力
2017-02-15吴向东
吴向东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江苏盐城 224638)
引 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要培养更有个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思维简单、听话的乖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积极倡导多元解读文本,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内容、语言、主旨、形象等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本,做到依据文本,又能超越文本,让学生的个性光芒在课堂中绽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多元解读理念的应用,也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有魅力和光彩。
一、品读内容,体悟真情
德国美学家姚斯曾经说过:“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阅读是走进文本的必由之路。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与文本、作者积极对话,弄清楚故事的原委、背景、影响等,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深入剖析做好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得到提高,更学会了从全局出发来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林冲的身份,知道他是因为得罪高太尉才被发配到沧州,路过柴进的庄园,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一个曾经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却不想生事;一个是柴进请来的门客,自以为是,想要给林冲一个下马威,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学生读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人物的性格——一个隐忍,一个自大。于是,第一回合,林冲忍了,没有出手;第二回合,林冲依然手下留情;可到了第三回合,林冲被逼无奈,且忍无可忍,给了洪教头一个教训。有了对内容的准确把握,学生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才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做到有理有据。林冲从忍耐到爆发,其变化一目了然,与洪教头的高傲、自以为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浒传》中的英雄事迹也引发了学生的热情,李逵、鲁智深、武松、杨志、宋江等人的名字被一再提起。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这些饱含真情的美文佳作只有耐心地品读,才能懂得它们的好。学生在品读中,读懂了内容,体悟了真情,更从丰富的内容中找到契合自己内心的一角。
二、涵泳语言,探究内涵
文质兼美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推崇的。在感知整体内容后,揣摩语言,探究其丰富的内涵正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且内涵最为丰富。只有结合语境,只有不离文本,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用意。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思辨的色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发言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的教学中,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着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读出了愉悦,读出了豪气。之后,教师问大家“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如何理解?有的说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形象地说明了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要为祖国的荒山披上绿衣,走到哪里,都能享受一片春光。那么在诵读中,哪些词语是你喜欢的呢?有的说是叠音词,如叮叮当当、哗哗、棵棵等,让语言更形象、生动,且朗朗上口;有的说是动词,如踏、撒、染绿、滋润等,贴切而又生动,表达了到荒山植树的愉快心情,写出了环境变美丽后的欢乐和欣喜。
作品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如涓涓细流,轻盈活泼;有的如滚滚长江,气势澎湃;有的如平地惊雷,鞭辟入里……涵泳语言,从“横无际涯”中找到更为熨帖的理解,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三、深悟主旨,创新寓意
我们常常习惯用一句话来总结文本的主旨,为了应付考试还让学生记录并默写下来。这种思路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想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在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才是探究、思考、发言、总结的主体,教师只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形式等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的主旨,做到一文多解。
在《番茄太阳》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疏通大意后,精读文段,把握了“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进而探究出本文的主旨。有的说:“番茄太阳”就是爱的象征。因为有爱,所以盲女也是快乐的;因为有爱,文中的“我”也慢慢感受到了温暖。有的说:“番茄太阳”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善念,如果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番茄太阳”,那么世界就一定会温暖如春。还有的说:作者抓住了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大问题,只要人人心中有爱,多少困难都能克服,多少阴暗都会消失。用心来感受,深入对话文本,就能感悟更多。
多元解读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他们可以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来做出自己的解读和判断,将文本的探究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把握形象,引发共鸣
语文教学所要做的一点就是还原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人物身上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而引发争鸣,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剖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倾向,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以偏概全,不统一论调,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到文本中的证据,从而也让他们与作者或人物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为文本中扣人心弦的情节而屏住呼吸,为小杰奎琳的机智竖起大拇指。可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质疑:妈妈和哥哥都没有做成的事情,小姑娘怎么那么容易就成功了呢?不是说纳粹军官杀人如麻吗?原来,同学们看到了德国少校身上的人情味,对此产生疑惑,文本这样写真实吗?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一形象呢?一时间,课堂上争论不休。有的说:德国军官也是一个父亲,所以杰奎琳的说法触发了他心底的父爱之情。有的说:德国军官想起了自己可爱的女儿,所以才起了仁慈之心。有的说:杰奎琳的天真、可爱,瞒过了德国军官,他根本没有想到小姑娘能表现得如此镇定,所以并不认为德国军官真有仁爱之心。还有的说:残暴和慈祥并不矛盾,人就是这样,再厉害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本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却因为战争变成一个杀人恶魔,这不正是作者所要诉说的吗?看来,大家能全面分析、把握人物,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
在多元解读形象时,个别学生为了体现自己的独创性,完全架空文本内容,游离于文本之外,信马由缰,无中生有,这是不可取的。真善美的标准不能随意变动,不能为了求新而随意。
结 语
单一的解读思路已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求,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个性和共性,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大胆地探究,多元地解读,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和未尽之意,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探究、质疑、创新的乐趣。
[1]李华平.文本教学解读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3(01).
[2]鲍宗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解读策略[J].浙江教育科学,2012(02).
[3]叶赛红.三“策略”寻觅三“感觉”——小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