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批判性阅读 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2017-02-15蒋贤伟
蒋贤伟
(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中心小学,浙江湖州 313103)
引 言
美国学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事情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中国古代哲人也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若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要给他们一定的机会对文本表示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组织他们进行批判性阅读可以提高其语文思维能力,令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对文本进行包括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反驳,进而促使他们对文本进行肯定和补充。
一、整体感知,标注不同意见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整体感知,并围绕文本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小学生掌握的学习技能不多,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尝试用标注法,选择用不同的符号表达阅读时的感受,如用波浪线表示关键句,用问号表示心存疑问,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意见等。
如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批注法,随后设计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并运用批注法标注自己的意见和质疑。《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读文中的生字,流利地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讲述的故事内容,感受晏子出使时的气节,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明白晏子所用的推理,探究文本中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标出文本中的生词及其读音、解释,做到通读课文;其次标注出文章讲述的三件事情,了解文本的情节发展。在分析晏子的性格特点和所用的推理时,由于难度较大,所以不少学生产生了疑问,他们运用标注法表明了自己的困惑。如有学生标注:“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还有的学生在楚王听了晏子话后被动尊敬晏子处标注:“楚王为何‘只好’这样做,他为何不继续发威?”还有学生标注:“晏子用‘橘’变‘枳’作为例子,但是如果楚王没有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晏子又将怎么办?”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在预习中深入思考了文本,提出了质疑。
学者狄德罗提出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孔子也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尝试提出意见,这是学习文本最重要的一步。
二、暂时搁置,小组深度交流
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围绕他们的困惑点进行问题筛选,选择那些对文本阅读最重要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对于那些并非重点的问题,可以先行搁置,在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后,他们可能会自主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学生在自主质疑中提出了若干问题,包括:“文章的名字叫《将相和》,那么只要写廉颇和蔺相如如何和好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的笔墨论述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呢?”“蔺相如只凭借一张嘴,廉颇却有赫赫战功,最后廉颇为什么会佩服蔺相如的能耐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并没有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组织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文章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大会和将相和这三个故事,它们彼此之间有着逻辑关系,完璧归赵是将相不和的起因,渑池大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同时也促使将相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最后的负荆请罪则是结果。深入分析,学生自然能解决之前产生的第一个质疑,文章写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为了让故事更完整,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展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特点。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学生还发现廉颇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这样就解决了他们的第二个疑问,廉颇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才会主动认错。暂时搁置问题,进而深度讨论,这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解决了自己的疑问。
三、理性评估,列举理由支撑
在讨论文本之后,绝大多数的质疑都能得到解决,但是仍然有少部分问题无法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理性评估,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学生能感受到作者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对文本表示质疑。有学生提问:“作者来到山中,想要接触大自然,那么就说明他所来到的地方是人烟罕至的地方,可是文章中却有证据证明山中并非杳无人烟,为什么作者还要来到这里呢?”围绕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大家畅所欲言,展开头脑风暴。有的学生提出:“文中提到老桥站立了几百年,这里的人马是累积的数量,并非是一日而成。”还有的学生提出:“《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自然,其中写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或许山中之人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不妨碍作者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在这个阶段,教师依然要起到主导作用,当学生无法直接得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四、拓展应用,尝试主动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组织小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时候就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尝试主动建构,进行拓展运用。在预习活动中自主进行质疑活动,提高能力。
在学生掌握质疑并解决困惑的过程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尝试应用学到的阅读技巧,进行批判性阅读。学生首先进行自主阅读,并利用批注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有学生提问:“小女孩在划亮第一根火柴的时候犹豫了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在划亮后面几根火柴的时候却不犹豫了呢,最后甚至还将所有的火柴都划亮了?”“小女孩的幻想是因何产生的?”“文中所说的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是什么地方?”随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入探讨,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意识到小女孩在第一次看到幻象后迫不及待地想要从中得到安慰,于是才会接二连三地继续点亮火柴,她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她内心的渴望。小女孩所追求的完美世界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鞭挞。
宋朝学者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的职责并非将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构筑起批判的平台,让小学生得到思维飞跃。
结 语
批判性阅读有其实施步骤,包括学生自主阅读并尝试质疑文本;教师选择疑难问题,组织学生深度套牢;师生合作对所提一文进行理性评估,各自陈述理由;总结质疑,并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运用,尝试主动构建知识等方面。批判性阅读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批判性阅读中调动思维,更好地进行文本精读。
[1]吴奕.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2(12Z).
[2]景光芹.浅谈批判性阅读的“四宜”原则[J].小学教学参考,2015(5).
[3]王治国.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不该忘却的角落[J].小学教学参考,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