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文本解读不容忽视的“三功”

2017-02-15郑光平

名师在线 2017年7期
关键词:唐雎秦王文言

郑光平

(湖北省秭归县一支笔中学,湖北宜昌 443613)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都是建立在以文本话题为内容的基础上的。因此,文本才是对话的核心、对话的基础。只有以文本本质为内容的对话,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对话。我试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从文本解读的外功、文本教学的基本功和文本解读的内功三个方面谈谈在进行该课文本解读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在教学时处理好了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一、不容忽视文本解读的外功

文本解读的外功即有意识地使用文外材料,其作用在于:第一,创造合适的导入氛围;第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拓展;第三,由此及彼,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外功的。

1.《战国策》其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考究,《战国策》中记载的有历史事实、民间传说,也有寓言故事。马积高、黄钧在其《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则明示,《战国策》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为了耸人听闻,游士的言词有夸张渲染和虚构的特点”。但由于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更由于它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先秦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唐雎不辱使命》其文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是一篇游士说客的文字。我们先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文章就是用惊心动魄的场面,敷张扬厉的语言,来突出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是如何“守”住正义和尊严,折服秦王的。课文用精简而又传神的对话描写,展开了惊险而又精彩的故事情节,塑造了鲜活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3.唐雎其人与“士”

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第一,他们有贵族的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士在统治阶级中地位虽然不高,然而由于士有文化,往往有自己的主见与骨气,多为统治者所敬重,成一家之言的士,在当时的社会纷争中,有时甚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士的性质和作用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唐雎就是这样一名士。

链接材料并不一定设置在课堂的最末尾或者最后阶段,课中、课前也可以由文外导入。

二、不容忽视文言教学的基本功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文言文字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得不进行表面枯燥而实际有用的字词教学。它可以说是我们文言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不容我们丝毫忽视。

窃以为,言文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是文言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其字词是在师生共同品味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解决的。它可以避免纯讲字词带来的枯燥感,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文言知识。现摘录我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的一个片段加以阐释。

课文第四段教学:思考并用一个字概括秦王此时的表现,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指导重点实词的理解)

“跪”:阅读课下注释,再结合图片展示,了解古人“跪”一姿势的特点(注: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理解秦王由坐而跪的变化,体会秦王的恭敬之情,突出其前后态度的转变,形成对比。

“谢”:区分古今义,了解现代汉语中也保留此意,如“谢罪”“谢过”等。思考秦王为什么道歉?秦王前倨后恭,一方面是真正被唐雎的胆识所折服,另一方面也是秦王的机变。

三、不容忽视文本解读的内功

文言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通过诵读,可以把文言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并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咏,认知文言文,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把握作品语言艺术,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

因此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就紧紧扣住文言文教学“读”这一内功,采用恰当的、有效的诵读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从熠熠生辉的战国名士唐雎身上,去领悟他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英雄气概,从而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

据此我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环节一:初读课文,清字词障碍。

有三个具体任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懂词义。

环节二:再读课文,明故事情节。

限时一分钟默读课下注释。并结合注释,小声自读课文,边疏通文意边思考,运用标题添加的方式概括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的唐雎不辱__________________的使命。”

环节三:研读课文,悟人物形象。

唐雎的胆识表现在哪里?他的对手秦王又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接下来我们研读课文,悟人物形象。(现摘录一个片段示范)

课文第三段教学:(过渡)秦王颐指气使地问罪,唐雎针锋相对地反驳,对话中矛盾不断被激化,无疑将这场斗争推入了白热化的境地。

同桌分角色朗读,教师启发可在已有朗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朗读,如添加能够辅助诵读的动作、能够陪衬诵读的声响等。然后多组竞读展示,师生互评,教师补充点拨。

朗读指导预设内容: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对照注释理解“怫然”,揣摩秦王的心理变化。“乎”可重读略带颤音,声音高且大,读出威胁之意。可加入动作,如先拍案再伸手点指。)

……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思考:“是”是什么意思?唐雎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人物事件。唐雎是因为情理说不通,所以又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三个事例进行回击。讲究劝说策略,能够控制对方心理变化,是他“有识”的表现。所以排比句要读出气势,越读越快,越读越重。“挺剑而起”这一动作,是使整个对话情节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充分表现其决绝果断、视死如归的胆量。最后可辅以挺剑的动作。)

结 语

有人说,文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过程,而授完《唐雎不辱使命》后,我已似有所悟。以上只是我对解读《唐雎不辱使命》的一点肤浅认识,以见教于方家。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4(04):25-27.

猜你喜欢

唐雎秦王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