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应当整合德育教学
2017-02-15严一功
严一功
(张家港市少年宫,江苏张家港 215600)
引 言
音乐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这门课程不仅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寓教于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中学音乐教育实践,认为中学音乐教育应当整合德育教学,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整合思想教育
音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时代的写照,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不同的情感表达、思想追求和理想信念。通过纯音乐背景、合唱、独唱、音乐剧、歌伴舞等不同形式,音乐向听众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情感,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人民英雄的形象。教师应当利用音乐作品这一体裁特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祖国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例如八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美好感情,教师可以利用本首歌曲激发学生“爱”的思想;《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表达了藏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积极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本首歌曲培养学生对藏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传递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
音乐课程改革主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思想教育不仅是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音乐课程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必然需求。
二、整合政治教育
无论是现代音乐还是古典音乐,中外音乐作品往往因为其包含的政治意义变得更为深刻。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政治教学并不是仅仅停留于政治课堂。音乐教育具有隐蔽性、无意识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这可以在不知不觉之间触动学生的政治意识,从而让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强烈政治使命感的“四有新人”。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激情澎湃,歌词中“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血肉筑城新的长城”表达了为自由、为民族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开创新世界的精神印在学生脑海之中,是极佳的政治教育素材,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应当自觉提高政治教育意识,明确肩负传播政治思想的教学使命。教师应当提高音乐与政治教育结合的认识,努力增强学生政治意识,鼓励全体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整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学音乐教育应当关注的焦点问题。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如果教师片面说教,那么学生不仅不愿意配合教育活动,反而有可能生出叛逆思想,故意与教师作对,无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音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借助音乐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更加容易吸收教学内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自行创作合唱歌曲,配乐演唱。通过参与编曲活动,学生加深了对乐理知识的认识,同时全面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仅学以致用,还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再如以“八荣八耻”“公民道德素养”为主题进行创作活动,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从观念上明确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含义,今后就会自觉运用这种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当以竞赛形式和小组合作形式实施教学。与此同时,鉴于初中生音乐基础水平普遍不高,此类活动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当从旁指导,以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顺利达成。
结 语
中学音乐教学整合德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相比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音乐学习压力更小,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正是实施德育教学的先天优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音乐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加强音乐课程与德育教学的整合研究,努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安少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J].俪人·教师,2016,7(11):123-124.